第379章 大唐的未来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李福看着乱成一团的人群,突然想起李绩的话:

  “治乱象,先抓源头。”

  他转向李禄说道:

  “去把替考的考生和韦尚书的侄子带来,当众对质。”

  又对孔颖达说道,

  “请孔博士重审落榜试卷,凡有真才实学的,不论出身,一律补录。”

  李绩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捋着胡须点头说道:

  “两位殿下做得对。

  科场如战场,容不得半点徇私。”

  三日后,放榜的黄纸重新贴了出来,崔明的名字赫然在列。

  韦挺被削职为民,替考的考生杖责四十,流放岭南。

  百姓们围在榜前,看着那些寒门士子的名字,突然爆发出欢呼声。

  自贞观以来,寒门入仕虽有先例,却从未像这次这样,来得如此痛快。

  李承乾在太极殿听着奏报,嘴角露出笑意。

  长孙无垢递过杯茶:

  “看来李绩没白教,一个敢查舞弊,一个敢抓赃,倒有你当年的影子。”

  “只是......”

  李承乾望着窗外,

  “山东士族怕是要不满了。”

  “不满也得忍着。”

  长孙无垢放下茶杯,

  “水太清则无鱼,但水太浑,鱼也活不成。

  让他们知道,这大唐的官,不是谁都能买的。”

  科场的风波还没平息,雁门关的八百里加急就闯进了长安。

  李承乾展开血书,手指猛地攥紧。

  突厥可汗默啜亲率三万骑兵,攻破了三座烽燧,守将战死,粮草被劫,残兵正退往云州。

  “陛下!”

  程咬金提着狼牙棒闯进宫,

  “臣请战!带玄甲军去撕了默啜那厮!”

  李靖跟着出列,苍老的脸上满是凝重:

  “默啜是突厥的新可汗,比当年的颉利更狡猾。

  他这次突袭,怕是冲着新科进士来的。

  想趁我朝文官掌权,搅乱边境。”

  李承乾看向李福和李禄:

  “你们怎么看?”

  李福上前一步:

  “儿臣以为,当先派使者去谈判,稳住突厥,同时急调云州府兵增援雁门关。

  科场新录的考生里,有几个熟悉边情的,可以派去协助筹粮。”

  “谈判?”

  李禄立刻反驳道,

  “突厥人向来是喂不饱的狼!

  去年刚给了他们三千匹绢,今年就敢来抢!

  儿臣请去军营历练,跟外公一起出征!”

  朝堂上再次分成两派。

  文官们支持李福的“稳”,说边境刚秋收,不宜开战。

  武将们拥护李禄的“打”,骂文官是纸上谈兵,忘了当年突厥打到渭水的耻辱。

  李承乾没说话,目光落在李绩身上。

  李绩出列说道:

  “陛下,可分两步走。

  让李福殿下主持粮草调度,确保云州不缺粮。

  让李禄殿下随老臣去雁门关前线,看看突厥人的刀是不是真的硬。”

  “老狐狸!”

  程咬金在心里骂了句,却不得不承认这主意好。

  既给了文官面子,又让武将能扬威。

  李禄跟着李绩出征的那天,李福亲自去城门口送行。

  他递给弟弟一个锦囊:

  “这里面是崔明画的雁门关地形图,他祖上是守将,对地形熟。”

  李禄接过锦囊,塞进怀里:

  “哥,你等着,我定斩默啜的首级回来!”

  “别逞强。”

  李福拍了拍他的肩膀,

  “师父说过,用兵之道,在智不在勇。”

  队伍出发时,李绩回头望了眼长安,突然对李禄说道:

  “知道陛下为什么让你跟着老臣吗?

  不是让你去杀人,是让你看看,边关的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

  雁门关的城墙在暮色中像条黑色的巨蟒。

  李禄跟着李绩登上城楼,看见关外的草原上,突厥骑兵正在焚烧村庄,浓烟滚滚,隐约能听到妇孺的哭喊。

  “那就是默啜的‘功业’。”

  李绩指着火光,

  “你觉得该打吗?”

  李禄的手按在腰间的佩刀上,脸上都是怒意。

  “该打!但不是蛮打。”

  他突然想起李福给的地形图,

  “师父,您看这处山谷。”

  他指着地图上的“野狼谷”,那里两侧是悬崖,只有一条窄路通往突厥的粮仓。

  李绩眼睛一亮:

  “好小子,有你祖父当年的眼光!”

  长安的粮草刚运到云州,就出了岔子。

  押粮官是韦挺的门生,竟克扣了三成,用沙土充数。

  崔明发现时,粮车已经快到雁门关,他急得直跺脚,连夜骑马回长安报信。

  李福正在国子监给新科进士讲课,听到消息,立刻带着羽林卫赶往粮仓。

  押粮官见了皇子,还想狡辩,被李福一脚踹翻:

  “边关将士在流血,你却用沙土充粮?

  把他给朕关进天牢,查抄家产!”

  他亲自押着新粮赶往雁门关,一路上,看到逃难的百姓扶老携幼,怀里揣着半块发霉的饼,突然懂了李禄为什么执意要打。

  有些时候,道理讲不通,只能用拳头。

  雁门关外,李绩正按李禄的计策,让士兵佯装溃败,引默啜的骑兵进野狼谷。

  默啜果然中计,带着主力追了进去,刚到谷中,就听见山顶传来呐喊声。

  李禄带着弓箭手埋伏在那里,火箭如雨点般射向突厥人的粮草。

  “不好!中计了!”

  默啜大喊着要撤退,却发现谷口已经被滚落的巨石堵住。

  就在这时,谷外传来震天的马蹄声。

  李福带着云州的府兵杀到了,粮车变成了伪装的战车,上面架着墨家新造的连弩。

  “弟弟!我来助你!”

  李福的声音在谷中回荡着。

  李禄在山顶大笑道:

  “哥,看谁杀的多!”

  兄弟俩一个在谷外堵截,一个在谷内放火,配合得竟像演练过千百遍。

  默啜的骑兵被烧得焦头烂额,想冲出去又被连弩射倒,最后只剩下几百人跟着默啜狼狈逃窜。

  打扫战场时,李福在一个突厥士兵的怀里发现了块番薯干。

  那是去年大唐赏赐的,现在却成了他们的军粮。

  他突然想起祖父说的“以德服人”,或许不是不打,而是打疼了之后,再给条活路。

  “哥,你看我缴获的!”

  李禄举着默啜的狼头旗跑过来,脸上沾着烟灰,像只小花猫。

  李福拿出块干净的帕子,给他擦了擦脸:

  “别得意,师父说,穷寇莫追。”

  “我知道。”

  李禄从怀里掏出锦囊,里面的地图已经被血浸透,

  “崔明的图真管用,回头我得谢他。”

  两人并肩站在野狼谷的悬崖上,看着夕阳把草原染成金色。

  远处的雁门关城楼,李绩正对着长安的方向捋着胡须。

  这两个孩子,终于懂得了“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道理。

  兄弟俩凯旋的那天,长安的百姓自发站满了朱雀大街。

  李福穿着青袍,和崔明等新科进士走在一起,聊着如何改进边镇的粮仓。

  李禄则穿着银甲,骑着匹白马,手里举着缴获的狼头旗,接受百姓的欢呼。

  李承乾站在城楼上,看着两个儿子的身影,突然觉得眼眶发热。

  长孙无垢递过件披风:

  “风大,披上吧。”

  “母后,”

  李承乾的声音有些哽咽,

  “他们长大了。”

  “是啊。”

  长孙无垢望着街上的人群,

  “一个懂得了刚柔并济,一个学会了张弛有度,比你当年省心多了。”

  朝堂上,孔颖达和秦怀玉第一次没有争吵。

  孔颖达捧着李福写的《边镇策》,赞不绝口。

  秦怀玉则拿着李禄画的《野狼谷破敌图》,说要刻成兵法教材。

  李绩站在殿中,看着这一幕,突然对李承乾说道:

  “陛下,老臣年纪大了,这总师父的差事,该交给年轻人了。”

  “不行!”

  李福和李禄同时喊道。

  李福说道:

  “师父还没教我们怎么平衡朝堂呢。”

  李禄也跟着说道:

  “师父还没教我百步穿杨呢!”

  百官都笑了。

  李承乾看着两个争着挽留师父的儿子,突然说道:

  “那就让英国公再教十年。

  十年后,朕相信,你们能撑起这大唐的天。”

  夜深了,李绩的府里还亮着灯。

  李福在抄《史记》,李禄在擦拭弓箭,李绩坐在一旁,看着两个小家伙。

  “师父,”

  李福突然问道,

  “您说,将来我和弟弟会不会像朝堂上的文官武将那样争吵?”

  李禄也停下手里的活,望着师父。

  李绩突然笑了起来。

  “吵是会吵的。

  但记住,吵不是为了争输赢,是为了把事办好。

  就像磨刀子,得有砥石对着蹭,才能锋利。”

  他指了指窗外的月亮,

  “你看那月亮,有圆有缺,可终究是照着这长安的。”

  两个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太极殿的烛火下,李承乾正在批阅奏折。

  案上放着两份奏报:一份是李福关于改革科举的建议,条理清晰。

  一份是李禄关于加强边镇军备的方案,句句切中要害。

  他拿起朱笔,在两份奏报上都批了个“准”字。
  http://www.paoshu5.cc/book/11954/37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