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书网 > 大唐储君 >第3章 贡举扩录 寒门掌权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3章 贡举扩录 寒门掌权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平城京的春雪刚化,学宫门前的石阶上还沾着湿漉漉的青苔。吉备真备踩着薄冰走进“式部省”(仿唐吏部),案头早已堆着厚厚的卷宗——那是新科贡举的应试名册,足足装了三个木箱,比往年多出近两倍。

  “大人,这是筛选出的五百份合格答卷。”属官捧着一本簿册上前,上面用朱笔圈着“寒门”“贵族”的标记,“按您的吩咐,优先选取非氏姓出身的学子,现已初选出八十人,其中寒门子弟四十九名,占了六成多。”

  吉备真备翻开答卷,指尖停在一份卷首写着“菅原平”的策论上。那字迹笔力遒劲,论的是“如何仿唐制革除旧弊”,从均田、税法谈到学宫教化,字字切中要害。他想起去年在大唐国子监,亲眼见长安举子们凭文章定前程,那时便暗下决心:“倭国若要兴,必先破氏姓之锢,让寒门有才者能出头。”

  三个月前,大唐使团刚离平城京,吉备真备便借着“试行唐制”的诏命,奏请天皇扩大贡举规模:“昔年贡举取三十人,多为氏姓子弟,寒门有才者难入其列。今要推唐化,当广纳贤才,录取名额宜增至八十,且寒门需占其半。”

  大伴氏当时便拍了案:“荒唐!官员任免自古由氏姓贵族执掌,寒门子弟连字都认不全,岂能当官?”物部氏也附和:“贡举是国之大典,若让泥腿子混入朝堂,岂不辱没了先祖?”

  吉备真备却早有准备,他让人抬来大唐的《选举令》,指着其中“不问出身,唯才是举”的条文:“大唐能有今日之盛,正因科举向寒门开放。去年琉州渔民之子阿海能中进士,难道我倭国寒门就出不了人才?”他又呈上九州农夫联名的请愿书,上面按着密密麻麻的指印,都是求“给寒门一条出路”的。

  天皇看着那份请愿书,又想起大唐使团留下的《均田令》,终是点了头:“便依吉备大人所奏,今年贡举扩录至八十人,寒门占比不得少于六成。”

  此刻,吉备真备拿起菅原平的答卷,忽然笑道:“把这份定为榜首。”

  属官一愣:“可菅原平出身‘史部’(倭国旧制中低于氏姓的阶层),按惯例最多只能做个小吏……”

  “惯例?”吉备真备将答卷拍在案上,“从今日起,倭国的惯例要改了。大唐科举‘状元可授京官’,咱们为何不可?传我命令,菅原平为本科状元,授‘式部少辅’,协助我处理官员任免事。”

  消息传出,平城京的寒门学子们炸了锅。住在朱雀大街陋巷里的阿倍仲麻吕,原是个替贵族抄书的书生,听说自己中了贡举,当场抱着卷宗痛哭——他祖父三代都是“部民”,连姓氏都没有,如今竟能入朝为官。

  放榜那日,学宫外墙前挤满了人。寒门子弟们围着榜单找自己的名字,找到的便互相击掌庆贺,有人甚至当场脱下草鞋,光着脚在雪地里奔跑,喊着“我菅原平能当状元,你们也能!”

  大伴氏的府邸里,首领看着榜单上刺眼的“寒门四十九名”,气得将茶碗摔在地上:“吉备真备这是要翻天!八十个名额,竟让泥腿子占了大半,往后朝堂还有咱们说话的份?”

  儿子却捧着一份文书进来,脸色发白:“父亲,式部省刚下了任免令,菅原平升了式部大辅,还任命了十四个寒门学子去九州、四国当‘国司’(地方官),连咱们家世代把持的筑前国,都派了个渔民出身的学子去当副职。”

  “反了!反了!”大伴氏捂着胸口喘气,“派人去筑前国,让咱们的人给那寒门子好看!”

  可他不知道,那些赴任的寒门学子,行囊里都揣着吉备真备给的“尚方宝剑”——一份盖着“式部省”印的文书,允许他们直接掌管地方文书、税收,“若有贵族阻挠,可先斩后奏”。

  去九州的学子叫小野石根,原是个佃农的儿子,凭着一手好字考上贡举。他到筑前国赴任时,大伴氏的家臣故意不给户籍册,想让他无从施政。小野石根却不慌不忙,带着属吏挨村挨户登记,用唐式“四柱清册”记账,半个月就查清了当地田亩、人口,连贵族隐瞒的私田都一一标注出来。

  “这是按大唐《户籍法》做的账册。”他将清册摆在大伴氏家臣面前,上面用朱笔圈着“某贵族隐田百亩,应补缴税粮十石”,“若三日内不交,我便将这册子送往平城京,让式部省定夺。”

  家臣看着那密密麻麻的账目,冷汗直冒——这些寒门学子虽出身低微,却熟稔唐律、精于算计,手里的笔比贵族的刀还厉害。最终,大伴氏只能捏着鼻子补缴了税粮。

  类似的事在四国、本州接连上演。寒门官员们按唐制整顿文书,将税收、徭役的明细张榜公布,百姓们看着“今年每户缴粟二石,比去年少缴半石”的告示,都念叨着“还是寒门官体恤咱们”。而那些贵族子弟,要么看不懂唐式账册,要么不屑于管“琐碎小事”,渐渐被架空了实权。

  菅原平在式部省更是雷厉风行。他仿照大唐“考课法”,给每个官员设立“政绩簿”,记录“劝农桑多少”“断案多少”“唐化推进多少”,季度考核一次,不合格者直接罢免。有个大伴氏的子弟因“不会写汉文文书”被罢官,哭着去找大伴氏告状,却被怼了回来:“连唐字都认不全,还好意思当官?”

  初夏时,吉备真备带着新科官员去拜谒孔庙。八十名身着唐式官袍的学子整齐列队,菅原平作为代表宣读祭文,用的是标准的长安官话:“我等虽出身寒微,幸蒙唐制之恩,得入朝堂。当以大唐贤才为范,兴教化,安民生,不负天皇,不负大唐……”

  祭文声传到墙外,正赶上农夫们送新收的麦种到学宫。一个背着半袋麦种的老农听见“唐制之恩”四个字,笑着对同伴说:“你看那领头的菅原大人,听说以前是给人抄书的,如今能站在孔庙里说话——这贡举扩了,咱们的娃以后也有盼头了。”

  消息传到长安,太子李象正在东宫翻看倭国贡举的卷宗。狄仁杰恰好进来,见他对着“寒门占比六成”的记录点头,便笑道:“吉备真备这步棋走得妙。寒门掌权,自然会维护唐制,这比派多少兵去都管用。”

  李象指着卷宗里菅原平的名字:“狄卿看,这菅原平在策论里写‘愿为大唐与倭国牵线之绳’,可见心向唐化。等他在式部省站稳脚跟,下一步便可奏请倭国贡举与大唐会试接轨,让这些寒门学子直接赴长安应试——到那时,他们的心,就更贴近大唐了。”

  平城京的夜色里,式部省的灯还亮着。吉备真备与菅原平正在核对地方官的政绩簿,烛光映着两人鬓角的白发与青丝。

  “大人,大伴氏刚派人送来贺礼,说想让他侄子入下次贡举。”菅原平指着桌上的锦盒,里面装着两匹蜀锦。

  吉备真备冷笑一声:“告诉他,要入贡举,便让他侄子去学宫好好读书,凭本事考——唐制之下,没有‘氏姓’的通行证,只有‘文章’的敲门砖。”

  窗外,学宫的方向传来学子们夜读的声音,清朗的唐语吟诵着《论语》里的句子:“学而优则仕……”这声音穿过平城京的街巷,落在寒门官员的府邸,也落在九州农夫的茅舍,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正荡开层层涟漪——那是属于寒门的希望,也是倭国归唐路上,最坚实的一步。
  http://www.paoshu5.cc/book/14325/41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