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书网 > 日常养生常识 >第15章 健脾胃养生粥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5章 健脾胃养生粥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说起我这脾胃啊,那可真是一对名副其实的“难兄难弟”!想当年,我对它们可是一点儿都不怜惜,各种胡吃海喝、暴饮暴食,完全不顾它们的感受。结果呢,它们就像被我虐待了一样,整天“闹脾气”,不是这里不舒服,就是那里出问题。

  记忆最深的是几年前,为了赶一个项目,我连着大半个月饮食极不规律。清晨空着肚子灌下一杯冰美式就开始工作,午饭常常拖到下午两三点,点的还是重油重盐的外卖,扒拉几口就又投入战斗。晚上加班到深夜,再用一顿油腻的宵夜来“犒劳”自己。

  结果呢?报应终于还是来了!那段时间,我仿佛变成了一个毫无生气的人,就像一团发不起来的面一样,整日里都显得有气无力的。每天早晨醒来,我的肚子就像被人吹了气一般,胀鼓鼓的,难受得要命,就好像里面塞了一团湿漉漉的棉花似的。面对再美味可口的早餐,我也完全提不起一丝一毫的兴趣,甚至看到食物都会觉得有些恶心。

  不仅如此,我的嘴巴里还总是黏糊糊的,仿佛有一层厚厚的东西糊在上面,让人感觉很不舒服。而且,还伴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怪味,让人闻了就忍不住想要作呕。

  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让我感到尴尬和难堪的是,我的大便总是不成形,就像稀泥一样,黏在马桶上怎么冲都冲不干净,每次都得费好大的力气去清理。

  更可怕的是,我的脸色也变得越来越差,蜡黄蜡黄的,就像被抽走了所有的血色一样。同事们见到我,都会关切地问:“你是不是没有休息好啊?怎么脸色这么差呢?”可他们哪里知道,我这根本就不是没休息好的问题,而是身体出了大毛病啊!

  我试过吃健胃消食片,也喝过各种酸奶,效果都只是暂时的。直到一个周末,我回母亲家,她看我对着满桌饭菜无精打采的样子,叹了口气,转身进了厨房。不一会儿,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米油厚亮的粥。“你啊,这是把脾胃给累坏了,”她说,“别瞎吃那些药了,老老实实喝几天粥,比什么都强。”

  那碗看似普通的白粥,表面上平淡无奇,然而当它滑过喉咙,进入胃里的瞬间,却给人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舒适感。仿佛每一粒米都蕴含着母亲的关爱和温暖,它们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我的身体里欢快地跳跃着,将温暖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这碗粥的味道并不浓烈,也没有过多的调味料,但正是这种原汁原味,让人感受到了食物最本真的美好。每一口都像是被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从喉咙一直到胃里,那种细腻的触感让人陶醉其中,无法自拔。

  连续喝了几天母亲熬的粥,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变化。肚子不再像以前那样胀胀的,而是变得轻松许多;嘴里也不再有那种黏腻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爽的味道。这种变化让我惊喜不已,同时也让我对这碗看似简单的白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那时起,我决定潜心研究如何用一碗好粥来安抚和修复我这对娇气的脾胃。我开始尝试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不断调整比例和火候,只为了能熬出一碗最适合自己的粥。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如何照顾自己的身体,更感受到了食物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温暖。

  一、 脾胃:身体的“后勤部长”,它若倒下,满盘皆输

  在开始我的“粥疗”之旅前,我首先得弄明白,脾胃到底在我们的身体里扮演着什么角色。

  中医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可不是虚名。你可以把我们的身体想象成一个王国,而脾胃,就是负责全国粮食生产、运输和分配的“后勤部长”。

  · 它主“运化”: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就像一堆原材料。脾胃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原材料加工成身体能够利用的精华物质——气血津液,然后把它们输送到全身,滋养每一个器官和组织。我的脾胃一罢工,加工厂就停了产,自然浑身乏力,面色无华,这就是气血不足了。

  · 它主“升清”: 脾胃还负责把消化后的精华物质“向上”输送,让头脑清明,脏腑稳固。如果这个功能失常(脾不升清),人就会头晕目眩,精神不振,更严重的是,还会出现我那种大便稀溏、总也冲不干净的窘境,这叫“清气下陷”。

  · 它喜燥恶湿: 脾胃就像一台烘干机,它喜欢干燥的工作环境。如果我吃了太多生冷、油腻、甜腻的食物,或者身处潮湿环境,就会产生多余的“湿气”,困住脾胃。这就好比给烘干机里不断扔进湿衣服,它很快就“累”得转不动了——这就是我总觉得身体沉重、肚子发胀、口中粘腻的原因。

  所以,我那段时间的所有不适,根源都指向了这对疲惫不堪、被湿气困住的“后勤部长”。而一碗对症的、温暖的粥,正是唤醒它们的最佳方式。

  二、 我的粥方“兵器库”:寻常食材里的大智慧

  几年的摸索下来,我的厨房里常备着几样再普通不过的食材。可别小看它们,在我的粥锅里,它们个个都是能独当一面的“精兵强将”。

  1. 小米:温润的“修复师”

  这是我最推崇的养胃第一品。中医认为小米色黄入脾,且是春种秋收,得天地生发之气最全,是补益脾胃的良品。

  · 我的体验: 在我脾胃最虚弱,吃什么都觉得不消化的时候,一碗熬出厚厚“米油”的小米粥,是唯一能让我胃里感到妥帖的食物。那种温暖细腻的质感,像给胃壁敷上了一层保护膜。它不像药物那样霸道,而是用一种极其温柔的方式,慢慢修复受损的脾胃功能。

  · 最佳搭配: 单独熬煮,最能体现其本味和功效。若要增加风味,可以搭配同样健脾的山药或红枣。

  2. 山药:平和的“多面手”

  山药,尤其是铁棍山药,是药食同源的典范。它性平,味甘,不寒不热,质地滋润,既能补脾肺肾之气,又能滋脾肺肾之阴,是平补的佳品。

  · 我的体验: 我常常把它切成小段,和小米或大米一同熬煮。煮烂后的山药口感粉糯,让粥变得更顺滑。坚持吃一段时间,能明显感觉大便逐渐成形,这就是它“健脾止泻”的功劳。而且,它补肺气的功效让我这个平时说话多、容易气短的人,也感觉中气足了一些。

  · 最佳搭配: 与小米、大米、红枣皆是良配。

  3. 白扁豆:低调的“祛湿高手”

  这是我从一位老中医那里学来的宝贝。我之前的舌苔总是很厚腻,这就是体内有湿的典型表现。白扁豆最大的本事就是“健脾化湿”。

  · 我的体验: 我通常会提前将它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和大米一起煮粥。它本身没什么特别的味道,但喝上一段时间,会感觉身体不再那么困重,舌头上的厚腻苔也会慢慢变薄。它是通过强化脾胃本身的功能,来从根本上把湿气运化掉,是“治本”的策略。

  · 最佳搭配: 适合与薏米(需炒制以去其寒性)、茯苓等一同使用,增强祛湿效果。

  4. 陈皮:画龙点睛的“理气员”

  有时候,光是补益还不够,因为气虚往往伴随着气滞,就是感觉肚子胀胀的。这时,我就请出陈皮这位“理气”专家。它性温,味苦辛,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 我的体验: 我通常只在粥快熬好的时候,撒上一点点切得极细的陈皮丝。就这么一点点,整锅粥的“格局”就打开了——它的芳香能醒脾,微微的苦味能降气,瞬间化解了粥的滋腻感,让补进去的气“动”起来,而不是堵在肚子里。吃完后,嗳气和腹胀的情况会大大减少。

  · 使用要点: 切记不宜多,否则抢味且过苦;阴虚火旺(表现为口干舌燥、手脚心热)的人要慎用。

  5. 红枣与薏米:经典的“气血搭档”

  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是增加粥品甘甜味道和补益效果的常用品。而薏米利水渗湿,健脾止泻。但薏米性微寒,我通常会把它在无油的锅里小火慢炒到微微发黄,以去除其寒性,让它专注于健脾祛湿而不伤阳气。

  三、 一碗好粥的修行:从灶火间到身心安顿

  有了好的食材,如何把它们变成一碗真正养人的粥,更是一门学问。这些年,我从母亲那里,也从自己的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心得。

  1. 择米与备料: 熬粥,我首选圆润饱满的粳米,它熬出的粥更绵软醇厚。豆类、薏米等不易煮烂的食材,一定要提前浸泡数小时。

  2. 容器的选择: 我偏爱使用厚重的砂锅。它受热均匀,保温性好,能让米粒在微火的慢炖中充分糊化,释放米油,熬出的粥也格外香滑。

  3. 火候的奥秘: 这才是熬粥的灵魂所在。我的秘诀是:“大火烧开,小火慢熬,心要静,火要稳。”

  · 水沸下米,可米粒不易粘底。

  · 再次沸腾后,必须立刻转为能让水面仅保持微微颤动的最小火。

  · 盖上锅盖,留一丝缝隙防止溢出,然后,就是耐心的等待。这个过程,急不得。你得听着那“咕嘟咕嘟”的细微声响,看着蒸汽袅袅升起,感受时间赋予食物的魔力。通常,一锅好粥至少需要40分钟到一个小时。

  4. 我的几款“对症”粥方:

  · 基础养胃方:小米山药粥

  · 配料: 小米一杯,铁棍山药半根(去皮切小块),枸杞少许。

  · 做法: 水开后下小米,煮20分钟后加入山药块,继续小火熬煮30分钟至粥体粘稠,出锅前5分钟加入枸杞。

  · 体验: 这是我每周必喝的“基础保养”粥。口感温润甘甜,喝完胃里暖暖的,非常舒服。

  · 祛湿健脾方:陈皮薏米扁豆粥

  · 配料: 大米半杯,炒薏米20克,白扁豆20克(均需提前浸泡),陈皮丝3克。

  · 做法: 将泡好的薏米、扁豆和大米一同下锅,熬煮至豆米软烂,粥汤粘稠。关火前,撒入陈皮丝,搅拌均匀,利用余温焖出香味即可。

  · 体验: 每当感觉身体沉重、舌苔厚腻时,我就会连续喝两三天这款粥。它能很好地缓解腹胀,让身体感觉清爽。

  · 补气养血方:红枣桂圆栗子粥

  · 配料: 粳米一杯,红枣8枚(去核),桂圆肉15克,熟板栗仁10颗。

  · 做法: 所有材料一同下锅,小火慢熬至粥稠栗糯。

  · 体验: 这是在感觉特别疲劳、气血不足,或者女性经期后滋补的佳品。味道香甜醇厚,能很好地恢复体力。

  四、 身心之变:从“一团湿棉”到“一身轻松”

  坚持了将近一年的“粥养”,我的身体状态发生了让我自己都欣喜的变化。

  最明显的是 “肚子”的感觉变了。早晨起来,那种胀满感消失了,开始有了饥饿感,能享受早餐的乐趣。大便变得规律且成形,冲水后干干净净,这一个小小的变化,带来的却是全身的清爽。

  其次是 “精力”的恢复。我不再是那个总是蔫蔫的、靠咖啡续命的人。白天自然精神饱满,处理工作的效率也提高了。

  再者是 “面色”的改善。脸上的蜡黄色渐渐褪去,透出了些许红润的光泽。同事们不再问我“是不是没睡好”,而是开始夸我“气色真好”。

  然而,比这些身体上的变化更深刻的,是 心境上的转变。为了熬好一锅粥,我不得不慢下来。守在厨房的那一个小时,成了我每日难得的静心时光。听着锅里的微响,闻着谷物的香气,所有的焦虑和烦躁仿佛都被那袅袅蒸汽带走了。我学会了倾听身体的声音,知道了它需要什么,排斥什么。

  尾声:一碗粥里的生活哲学

  如今,熬粥、喝粥,已经成了我生活中雷打不动的仪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养生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

  这碗粥教会我,对身体的滋养,急不得,猛不得,它需要的是细水长流的耐心和恰到好处的温柔。 我们总想寻找养生的捷径,殊不知,最朴素、最本真的方法,往往就藏在每日的一粥一饭里。

  它让我明白,健康不是向外索求多少灵丹妙药,而是向内关照,回归到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好好吃饭,尤其是吃一顿让脾胃感到舒服的饭。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的脾胃也曾像我一样,发出过疲惫的信号,不妨也试着慢下来,从为自己精心熬制一碗粥开始。愿这碗凝聚着时间与心意的热粥,也能温暖你的脾胃,安抚你的身心,带你找到那份由内而外的舒适与安然。
  http://www.paoshu5.cc/book/15456/45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