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书网 > 十年藏拙,真把我当傀儡昏君啊? >第842章 真的!撤军了!一人退军三十万?!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842章 真的!撤军了!一人退军三十万?!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风雪仍然在天与地之间堆积,像是要将所有声音都压沉。

  而那一句“——撤退”,就静静地落在这层雪上,没有回响,却比雷霆还重。

  无人先说话。

  空气像被冻住,连呼吸都显得迟缓。

  那名望筒军士瞳孔还张着,眼白里布着细碎的血丝,像是亲眼看见某种荒诞景象后,整个人都被震在原地。

  他的声音发干,甚至不敢再重复,只在喉间滚上滚下,却发不出声。

  赵烈缓慢抬起头。

  缓慢——不是犹豫。

  是心跳慢了半拍。

  是不敢相信,不愿相信,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那种沉重迟疑。

  风雪吹过他的鬓角,发丝被冻成硬线,却不如他此刻的神情僵硬。

  陆颉整个人也像被风雪压住。

  他眼睛微微睁大,没有喧哗,没有激动,只有深深的、不敢确认的震动。

  他的呼吸甚至轻到快要消失。

  韩云仞握着缰绳的手,指骨一寸一寸地转白。

  甲革随着他的握力发出极细微的摩擦声。

  他不是不信。

  而是,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如果那句撤退是真的。

  那意味着什么。

  董延、梁桓、其余将士也都停住了动作。

  他们不是不反应。

  而是太大了。

  以至于人的思维无法在一瞬间找到可以承载这件事的意义。

  没有人敢轻易去确认。

  因为只要确认,就要接受——

  他们所承受的恐惧、压力、可能的牺牲、甚至已经准备好的必死决断。

  全都在一瞬间,被覆地翻天。

  终于。

  还是赵烈动了。

  “望筒。”

  他伸出手。

  声音不高,却像是从胸腔深处压出来的。

  沉。

  军士忙将望筒递上来。

  手抖得厉害。

  不是冷。

  是心震。

  赵烈接住望筒。

  他的指节收得极紧。

  金属冰凉刺骨,但他没有皱眉。

  他将望筒缓缓举到眼前。

  像是举着一种足以改变命运的真相。

  视野透过寒雾。

  透过风雪。

  透过漫天地白。

  那支铁骑。

  那支以势压境、足踏千里、如山压下的北疆铁流。

  正在退。

  不是挑衅后的佯动。

  不是试探之后的回线。

  不是混乱后的自救。

  是阵列完整、有序、稳定的整体后撤。

  铁甲在雪地上摩擦,雪屑被马蹄踏成烟雾般扬起,横向的队伍线条清晰、从容,缓缓由锋列收回中军,再由中军牵引后军。

  是撤军的阵。

  是主动的撤。

  不是败退。

  不是惊退。

  是一个强者在权衡与判断之后做出的——撤。

  赵烈怔住。

  那一刻,他连呼吸都忘了。

  胸腔里只有心跳,一声一声撞得他耳膜都在震。

  他放下望筒。

  缓慢。

  却极稳。

  “退了。”

  那一声轻轻落在风雪中。

  却像刀锋插入雪地,干脆,清晰,锋寒刺骨。

  无人应声。

  陆颉伸手接过望筒。

  他不是为了确认赵烈是否看错。

  他只是需要——

  亲眼。

  亲耳。

  亲身。

  去面对这片天地此刻正在发生的真实。

  望筒抵上眉骨。

  他看到了。

  白雪翻卷,狼旗低垂。

  铁骑从平阳外北侧开始,缓慢拉开距离。

  旗阵收拢,前锋撤回,营列回合如水势倒潮。

  不是溃散的混乱线。

  是有节律的军势后移。

  陆颉的胸口抽紧。

  他缓缓放下望筒。

  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深吸了一口气,像是怕自己说出来的声音会碎。

  “确实……”

  雪在他脚边层层堆积。

  他轻声吐出。

  “退了。”

  董延上前。

  望筒递到他手里。

  他看。

  看得时间比前两人都长。

  他的眼中不是震惊,而是被某种缓慢扩开的震动填满。

  像是一个人亲眼看见某个不可能的奇迹在雪中生长。

  他放下望筒。

  声音低,却极稳:

  “陛下……以自身……挡下了他们。”

  梁桓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睛通红,却无泪。

  不是忍。

  是此刻,泪已不够表达心中的东西。

  陆颉轻声道:

  “以一人……”

  董延接:

  “退三十万。”

  这四个字落地,就像深冬敲在战鼓上。

  沉。

  硬。

  震得胸腔生痛。

  全军无声。

  风雪打在他们的盔甲上,发出极轻的拍击声。

  像是天地在此刻为某件事让开道路。

  赵烈缓缓呼出一口气。

  呼出的白雾在风雪中散开,被刮散,又重新在他身周凝聚。

  他的肩线在呼吸中微微起伏。

  像是心口有什么正在被一点一点撕开。

  不是痛。

  是热。

  像火。

  像刀。

  像千日以来压在胸中的某件事,终于被人一剑劈开。

  他抬起头。

  目光望向平阳。

  那里有城门。

  有风雪。

  有荒野。

  有三十万退去后留下的巨大空白。

  还有——

  一个人。

  萧宁。

  赵烈的声音轻,却每个字都落得极重:

  “这是陛下。”

  陆颉闭眼,低声:

  “自此之后,天下再无人能嘲他纨绔。”

  韩云仞缓缓吐气,声音如铁:

  “再无人敢言他无胆。”

  董延声音低沉:

  “再无人敢说,大尧无主。”

  梁桓喉头一紧,深声开口:

  “他一人,便镇一国之气。”

  赵烈的手,缓缓握住刀柄。

  不是为了拔刀。

  不是为了战。

  而是为了稳住手。

  因为他的手在抖。

  不是惧。

  而是胸腔火意烧得太盛。

  他声音压低,几乎是喉间挤出:

  “我们眼睁睁看着他站在那里。”

  风雪扑在他脸上。

  “我们……以为他会死。”

  没有人否认。

  因为所有人确实这么想过。

  陆颉低下头,声音沉稳而缓:

  “可他活着。”

  韩云仞:“他不是活着,是胜了。”

  董延:“是静胜。”

  梁桓:“是心胜。”

  赵烈抬头,眼中火意终于压不住,烧开血丝。

  “帝王……”

  他轻声道。

  不嘶喊。

  不激越。

  只是确认。

  “真正的帝王。”

  风雪在此刻像是被某种力量压住。

  天地无声。

  百余骑沉默。

  却像一片雪原下的火海正在缓缓推开。

  他们看着远方那座城。

  心底只有一个声音。

  从今往后。

  这世上再没有人有资格,站在萧宁面前俯视他说话。

  他不需要辩。

  不需要证明。

  不需要自证清白。

  他已经立在那里。

  用一人之身。

  撼住三十万。

  强者自显。

  ——此刻,真正的帝王,当之无愧。

  大片的雪落下来,越积越厚,天地间只剩一个白。

  百余骑站在高坡上,谁都没有说话,像是整个人都还停留在方才那一幕里,回不过神。

  赵烈握着缰绳,指节因为用力而僵得发白。

  他盯着前方的雪野,盯得眼睛都发涩。

  可他仍旧不敢移开视线,仿佛一旦移开,就会怀疑自己刚才看到的是幻觉。

  “他……真的让他们退了。”

  他声音低沉,带着难以掩饰的震意。

  陆颉深吸了一口冷气,胸腔因为冷与震都涨得发疼。

  “我还以为陛下疯了。”

  这话一出,没人反驳。

  因为确实如此。

  “陛下说要我们退走。”

  董延望着风雪中那座看不见轮廓的平阳城。

  “说让他一人留下。”

  他顿了顿,喉咙里似乎还有雪没化开。

  “我当时心都凉了。”

  梁桓也是。

  他记得那时的感觉。

  萧宁站在他们面前,让他们退。

  一句一句说得沉静。

  可那份沉静,在他们看来,不是坚定,而是——孤注一掷。

  “他说……他要一人退军。”

  梁桓自言自语般开口。

  “我当时真想当场拦住他。”

  赵烈咬紧后槽牙。

  “谁不是这么想的。”

  他们都以为,萧宁这是在用命赌。

  赌拓跋努尔会不敢动。

  赌北疆三十万不会在城前把他劈成血泥。

  可那时候,没有人觉得这赌能赢。

  静了半晌。

  陆颉终于开口。

  “可陛下……真的做到了。”

  这一句话,不像是说给别人听,倒像是说给自己听,用来确认——这不是错觉。

  “我当时以为,拓跋努尔要动手了。”

  董延低声道。

  “那一刻,他举手,铁骑前压,我看见他们距离陛下不过数米距离啊。”

  几米而已的距离。

  换作以往,已经是生死之间的距离。

  再进一步,就是撞城、杀阵、铁与血。

  “我已经准备好冲下去了。”

  赵烈声音带着沙。

  “只要刀一出,我就死在最前面,也要把陛下护回城里来。”

  说到这里,他停住了。

  因为现在想起来——

  他们根本救不回。

  那三十万,一旦前压,就像雪崩一样,没有任何人能逆着冲回去。

  但是——没有那一步。

  铁骑没有压上来。

  拓跋努尔没有挥下那第二个手势。

  他们退了。

  退得那么干脆,退得那么稳,退得像是……被人逼着退的。

  可那逼他们的人,只是一人。

  “只是……”

  陆颉抬起头,目光里满是无法解释的困惑。

  “为什么?”

  这句话,所有人心里都在问。

  为什么退?

  明明他们站在绝对优势上。

  明明他们只要前压一步,陛下就死了。

  明明……没人觉得陛下能挡住三十万。

  “我想不明白。”

  梁桓轻声说。

  “我真的想不明白。”

  董延摇头。

  “陛下不是赌。”

  “他不是胡来。”

  “他一定是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可是什么?

  雪落在他们盔甲上,压得沉沉的。

  那份困惑,却压得更沉。

  “陛下……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赵烈喃喃。

  像是在问天。

  也像是在问自己。

  更像是在问那个站在城门前、没有人能看透的少年帝王。

  那一刻的萧宁,他们谁也读不懂。

  风雪在坡顶卷起。

  陆颉终于收住思绪,呼出一口长气。

  “先别想了。”

  “我们现在有更重要的事。”

  韩云仞点头。

  “要不要回平阳?”

  话一出,全场又沉。

  回。

  代表靠近。

  代表干预。

  代表——告诉拓跋努尔:萧宁并非孤身。

  那就等于把方才那一战的意义,从“帝王独立”变成“帝王被拥立”。

  那样,锋就不再锋。

  气就不再气。

  今日退军,就会重新被改写。

  “不能回。”

  赵烈的声音很低,却没有半分犹豫。

  “不回。”

  陆颉也落下。

  董延点头。

  “敌军退军,肯定是因为陛下用了什么计,现在回去,怕是会坏陛下大事。”

  梁桓沉声:

  “对,我们留在这里,继续观望。”

  韩云仞接道:

  “远守。”

  赵烈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中没有震,没有惊,只有一种被彻底压实过后的坚定。

  “陛下既能一人退敌。”

  “那我们,就一人不添,一言不扰,一步不乱。”

  “我们就在此等。”

  大雪继续落下,把百余骑的盔甲和战马覆盖成一片沉白。

  他们不动。

  像一堵立在风雪中的暗墙。

  无声。

  无形。

  却在静静守着那一人刚刚立起的锋。

  风雪依旧落着。

  白茫茫的天与地之间,三十万铁骑缓缓退向北侧。

  而就在撤军之线完全和城门拉开距离的那一刻,号角再次响起。

  那号角声并不急促,也不带杀意。

  沉稳。

  厚重。

  仿佛是某种重新掌控局势后的笃定宣告。

  拓跋努尔缓缓抬手。

  那只手戴着粗重的狼皮腕甲,覆着结霜的兽皮,像巨岩般沉稳。

  他只是将手往前一指。

  “在此扎营。”

  不需要重复。

  命令落下,他身后的旗队已经举起狼旗。

  黑底银线的旗帜在风雪中猛然展开,像一头巨狼俯瞰整个平阳。

  前军停步。

  后军相继回合。

  三十万骑兵如同一块巨大的铁流,被人以极高的掌控力在雪地中推转成一个缓慢却无比精准的巨大回旋。

  地面震动。

  马蹄沉沉。

  在雪地上留下长而整齐的黑色裂纹。

  那是铁骑碾压雪层到冻土所留的痕迹。

  拓跋努尔没有再看城门。

  他看的是地形。

  平阳城前的平地极广,城下向外数里之内地势平直,中段略有起伏,三里外则有一条缓坡起伏的自然高线。

  若想围城,三里线,是最完美的压迫距离。

  可以截断城内出击与援军接近的速度。

  又可以避免城墙上的床弩与火炮直接威胁。

  拓跋努尔指向三处地势高点。

  “东三里为第一营。”

  “北偏西为第二营。”

  “西南斜角为第三营。”

  言罢停顿了一瞬,目光沉沉落向那座被雪幕包裹的城墙。

  “以平阳为心,三营为围。”

  “断其外粮。”

  “封其求援。”

  “围而不攻。”

  一句“围而不攻”,落得极轻。

  却像刀锋从雪下划过,锋寒刺骨。

  传令军士立刻高声重复。

  “围而不攻。”

  “围而不攻。”

  那声音在雪野间回荡,越传越远,越传越冷。

  三十万将士没有疑问。

  没有喧声。

  只是执行。

  铁骑开始分列。

  车辎搬落。

  纛旗插定。

  雪被大军的动作层层破开,再被踩实。

  很快,一片片雏形营阵在白色的平原上浮现。

  狼骑的军阵,并非以城为敌。

  而是以困为锁。

  他们不是来攻。

  而是来等。

  等平阳城里的粮食一点一点耗尽。

  等士兵的意志被寒冬与饥饿慢慢熬碎。

  等民心因恐惧与绝望而开始溃散。

  等一个强盛之国,自己从城中崩塌。

  拓跋努尔缓缓收回手。

  手套上沾着碎雪,在风中慢慢融开。

  “他们没有援军。”

  他说。

  “他们粮草不丰。”

  他又说。

  “他们若不出——便困死。”

  “他们若出——便破之。”

  他的声音平缓,甚至带着一种近乎慈悲的耐心。

  “此战已胜七成。”

  他骑在马上,目光没有一瞬移向任何人,只看着前方那一片风雪中隐约的平阳城影。

  “等。”

  “雪会替我们做余下的事。”

  拓拔焱策马前行一步。

  他年轻,身披黑熊皮裘,眼中有锋,有血,有不甘原地沉寂的战意。

  他忍不住开口。

  “汗王之言极是。”

  “平阳若被围断。”

  “城中粮草不足,迟早要崩。”

  拓跋努尔淡淡点头。

  他并未被奉承所动。

  他见得太多。

  攻城、破国、断粮、逼降。

  这些事在他的一生中已经重演太多次。

  平阳只是其中的又一座。

  可就在拓拔焱准备退回本阵时,拓跋努尔忽然侧过头。

  “你方才眼中有疑。”

  拓拔焱被拓跋努尔盯住的那一刻,心口像被风雪一下打紧。

  他沉了片刻,才缓缓开口。

  “……大汗。”

  他的声音低,不似刚才那样鲜烈。

  “我方才只是错觉罢了。”

  “应当,是我想多了。”

  他说得轻,却不是完全信服。

  更多像是在用语言压住自己心中那道隐隐作响的疑惑。

  风雪擦过他的侧脸,刮得皮肤发麻。

  他没有再说下去。

  拓跋努尔静静看着他。

  目光并不严厉,也不追问。

  而是一种见过太多战场、太多城破、太多生死棋局之后的沉稳与洞悉。

  他抬手,拍了拍拓拔焱的肩。

  拍得不重。

  却沉得让人心口发滞。

  “放心。”

  拓跋努尔缓声道。

  “此事不会有诈。”

  他的声音不是斩钉截铁的自信。

  而是一种经过计算、衡量、推演后才敢落下的笃定。

  风雪卷动他的披风,狼皮在雪下纹路清晰,像兽仍在呼吸。

  “不要忘了。”

  拓跋努尔语气更低。

  “城中,还有我们最重要的一枚棋子。”

  拓拔焱的瞳孔轻轻缩了一下。

  那人。

  那处安放在平阳城内的暗线。

  那条隐藏在城府深处、可搅动守军心脉的关键。

  只要那一子仍在。

  平阳的军心、粮道、调兵、城防……

  就绝不可能齐整如初。

  拓跋努尔松开手,挥了挥袖。

  “去吧。”

  “盯好安营。”

  “今晚各营不得喧哗,不得骚动。”

  “守住阵。”

  “等风……”

  “慢慢吹进城里。”

  拓拔焱抱拳,应下。

  “诺。”

  他勒缰。

  转马。

  雪被铁蹄卷开一道长痕。

  他离开了主阵。

  只是背影之中,沉默比风雪还浓。

  ……

  拓拔焱策马而行。

  营地初设,三十万军阵正缓慢落稳,旗帜立起,辎车推行,马匹卸鞍,帐幕一顶顶撑开,猝然间,这片原本空荡的雪原,便被铁流一点点铺上了沉重的呼吸。

  他走过其间,身披熊裘,面色沉静,眼中却藏着未消的暗波。

  士卒们都在忙,人人动作干脆稳妥,不多问,不喧声,仿佛这场撤军与扎营本就是按部就班。

  可拓拔焱的心,却没有因此安定。

  马蹄踏雪的声音低沉,像敲在心里。

  风吹过营地,新立起的狼旗震动,发出沉重的振响。

  拓拔焱抬眼,看向远方被雪雾吞没的平阳方向。

  那里城影模糊,却像一道不可被忽视的锋,割在他心头。

  明明退得从容,明明大汗谋断天下多年,从未失算,而今日——

  他仍旧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

  不是胜负之数的不对。

  不是局势形势的不对。

  而是,今日那一幕本身,就像一块石头压在心中,越想越沉。

  萧宁。

  这个名字此刻在他脑中,变得极重。

  ……

  那人站在城前时,衣袍在风雪中猎猎作响,眼中无惧,无怒,无狂。

  只有沉静。

  拓拔焱原以为,那是虚张声势,是已然走到绝路之人的孤注之举。

  可现在想来,那份沉静并不是无人可倚。

  而是——他根本不需要倚。

  拓拔焱握着缰绳的手,指节缓缓收紧。

  那一瞬,他忽然意识到一件极为不对劲的事。

  萧宁自始至终,没有试图掩饰任何一点可以让敌军忌惮的迹象。

  没有闭城。

  没有示警。

  没有调兵。

  甚至连城外雪地上的痕迹……都没有处理。

  拓拔焱的目光微微阴下来。

  他记得很清楚。

  他们在压境时,曾顺着雪线看见城门外荒地上的不规整痕迹。

  像有兵马曾排布过。

  又像是有人刻意踩出的一片混乱。

  当时,他的第一反应便是——

  城中有伏。

  城外曾出动过人。

  而且数量不算少。

  可现在回想。

  拓拔焱闭上眼,脑海中那个场景重新浮现。

  那片痕迹不是修整齐备的战迹。

  不是兵刃压阵的深刻印记。

  不是战车轮辙也不是马蹄成列。

  而是……杂乱。

  像是数股人马各自走过。

  又像是某些人刻意让别人以为此处曾布阵。

  拓拔焱当时以为,那是平阳在虚张。

  也可能是他们曾做过一次试探性列阵。

  或者是,城里守将仓促应对,没处理干净。

  可此刻走过军阵,听着雪声落在铠甲之上,他忽然意识到——

  那片痕迹,不像“布过阵”。

  倒更像是“让你看见他们布过阵”。

  拓拔焱呼吸渐渐沉了下去。

  他脑中一个可能,缓慢而刺骨地升起来!

  难道说!
  http://www.paoshu5.cc/book/16610/80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