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好钢,用在刀刃上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爷爷是要给方状元写信吗?】

  朱元璋点了点头,笔尖不停。

  没一会儿,就把给方孝孺的最新指令写完了,并拿给朱雄英看。

  “咱这样安排,乖孙你认为如何?”

  让方孝孺去清查关于耕地争议的旧案。

  凡是故意侵吞百姓良田的,全部抓起来,按律赔偿。

  凡是趁着战乱,兼并无主田地的,全部让他们把这八年的收成吐出来,重新界定地界,将它们登记造册,当地有驻兵的纳入军田管理,没有驻兵的归于官府打理,先优先分发给老兵伤兵,再优先租给参与征兵登记的家庭,一旦入选便可免税。

  【可以啊爷爷,这样一来,那些地主乡绅,想打着朝廷收田,不给大家活路的幌子,煽动百姓抵制田改的理由就没有了。】

  相反,百姓们还会成为拥护朝廷的这一方。

  朱元璋被夸奖一通,难得非常谦虚地摆了摆手。

  “这不是咱的功劳,还多亏乖孙,你一直在咱耳边提,要走百姓的路子,妹子最近也总是给咱说那些,民为重,君为轻的大道理,咱虽是皇帝,是这大明最大的‘地主’,可这江山易改,所以要想国家维持得久,咱老朱家能够千秋万代,还是得靠打理这块土地的百姓满意咱才行。”

  朱雄英认为除去千秋万代这个宏大的愿景来说,老朱在这片土地的百姓心目里,算是数得上的好皇帝了。

  只是老朱以前到底还是有局限性。

  如今格局打开,还是为了百姓好,却知道怎样才能长治久安。

  【爷爷,你的进步真大。】

  “乖孙,咱听到你这话,怎么感觉你是故意给咱说那些话似的呢?”

  朱元璋眼神眯了眯,伸手揉了揉朱雄英那聪明的脑袋瓜子。

  以前觉得乖孙天真无邪,现在才察觉到,这孙子不比标儿城府浅。

  有时咱都在怀疑,被偷听心声这件事,乖孙到底是几时知晓的?

  【被发现了,我确实是故意让爷爷多读书的,哈哈。】

  朱雄英揶揄了一句。

  还想问问方孝孺这个大明名人的近况如何。

  是和历史里记载的一样,不光读书时卷生卷死,办起差事来同样把同僚卷得叫苦不迭。

  门口响起急促的脚步声。

  “爹爹!”

  “父皇,儿臣来迟。”

  “无妨,你快看这些。”

  朱标又朝着朱雄英打了声招呼,便从朱元璋手里,接过奏疏和请愿书看了起来。

  看完后,他疲惫的脸上,顿时露出开怀的笑容。

  “松江府改稻为桑,还有让丝绸商户加盟皇家织造这两件事,算是一起办成了。”

  虽然朱标知道,技术革新对于织造行业有些怎样的威慑力。

  但事情办得如此顺遂,还是出乎了朱标的意料之外。

  他还以为要说服那些与沈家竞争的丝绸商,会花费一些时间,让沈家钻了空子,再生波折。

  如今看来,这杨缜还是有些本事,不是一无是处,只是私心太重,这种官员不能手握大权。

  否则他日必成大患。

  “父皇,这个杨缜还挺合适与这些商户打交道。”

  “咱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想着,等他这件事办成了,给他调到织造局去,让他把江南织造一块给整顿一下。”

  朱标听父皇这么一说。

  就知道父皇这是要扶持杨家,与沈家掰手腕。

  杨家与沈家差距不说有十万八千里,那也绝对不是能够匹敌的,自然只有背靠皇家好乘凉。

  “只怕这杨家会成为下一个沈家。”

  面对朱标的担忧,朱元璋不以为然地笑了笑。

  又将他写给方孝孺的密信,让朱标看看。

  朱标看完,面露喜色。

  “父皇这就开始让方知县进行土改了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杨家就没法走沈家兼并大量土地的老路,没有了大量的土地,就没法豢养大量的‘佃户’,形成地方恶霸势力。

  到时候杨家对外卖出的丝绸,有一半就得靠着皇家织造的牌子来赚钱,任它心再野,也掀不起大风大浪。

  只要杨家踏实肯干善待桑农与织工,老朱家自然不会亏待杨家。

  反之。

  便会像松江沈家一样的下场。

  “大明百姓头顶上只能有一块天,一群丝绸商人还妄想拿他们手里的布,遮住老百姓头顶上的天,咱到时候就一把火烧了,再让乖孙出个主意,不用他们这些丝绸商人,也能产出足够多的丝绸来,你说是不是乖孙?”

  “……”

  朱雄英干脆往椅背上一靠,两眼一闭。

  就在脑子里构思着,要如何完成老朱交待的任务。

  扩大皇家织造的规模是必要的,但管理方面,不能再依靠以前那种模式,否则经过层层关卡的搜刮过后,织出来十匹布,最终进国库中的盈利只有两三匹,剩下的都喂别人了,还容易因为有人摆官威,压榨桑农与织工。

  【该怎么解决这些矛盾呢?】

  朱元璋见乖孙已经开始想招了,便不再催促,朝着朱标一昂头。

  “依你看,咱让方孝孺办的这些事,给他一年的时间,他能办成吗?”

  朱元璋之前说让方孝孺去松江府最穷的县。

  可实际上,松江府就没有穷县,并且它只有两个县,一个是华亭县,一个是上海县。

  这两个县的绵纺织业在当地那是神仙打架,因此光是这两县的各种赋税,就敌得过浙江其他州府加起来的赋税总额。

  而方孝孺所在的华亭县,地方势力的后台背景十分复杂。

  “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怕消息传到京城来,弹劾方知县的奏疏会像雪花一样,飞到父皇你的桌子上。”

  “那可太好了,奸臣这不就自己跳出来了吗?”

  朱标被父皇这乐观的心态给逗笑了。

  也对,跳出来也好。

  以前奸臣跳出来,还会拉帮结伙打掩护,自从他学会了李善长当搅屎棍的本事,有的是手段让这些奸臣互相倾轧,趁机把土改的事推行下去。

  “只是方知县那边,要承受不小的压力,也不知道他能不能扛得住。”

  其实在朱标看来,方孝孺年纪尚轻,没有当官的实际经验,最好还是再配一个经验老道的人,来办这件大事。

  以防一次不成,二次再行推广,敌方有了应对的法子,照虎画猫,还是不成。

  朱元璋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

  “虽然这个人有时候爱钻牛角尖,甚至别人看来有些愚忠,办一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但标儿,你要知道,越是这样的臣子越好用,土改这件事必须由对咱忠心不二的臣子去办,还要有不怕得罪任何人的精神,才能不畏惧一切把它给办成咯。”

  说到这里,朱元璋生怕方孝孺真因此事死了,往后少一个能够编修明史的大能,便对着朱标吩咐。
  http://www.paoshu5.cc/book/17847/64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