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书网 >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370集:旧贵族妥协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370集:旧贵族妥协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栎阳秋静

  渭水的秋汛刚过,枯黄的芦苇在河岸连绵成金浪,风过时簌簌作响,像是在诉说着这个秋天里不寻常的平静。栎阳宫的铜钟刚敲过辰时,甘龙扶着雕花的廊柱站定,望着宫墙下那排新栽的槐树,枝头零星的残叶正被风卷着打转。

  "君上已在宣室殿候着了。"内侍低眉顺眼地引路,锦靴踩在金砖上的闷响,让甘龙想起二十年前秦孝公初即位时,这宫里铺的还是青石板。

  宣室殿的门槛比别处高了三寸,甘龙拾级而上时,听见身后传来整齐的脚步声。公子虔拄着玉杖走在最前,杖头的饕餮纹在晨光里泛着冷光,他身后跟着十三个身着素色朝服的身影——都是秦国世代簪缨的公族宗主,此刻腰间的玉佩都用素纱裹着,连步履都透着几分刻意的恭谨。

  "诸位倒是来得齐整。"新君驷的声音从殿内传来,不高不低,却让正要下跪的众人齐齐一顿。甘龙抬眼望去,年轻的君主正斜倚在榻上,手里把玩着一枚铜虎符,案几上摊开的竹简不是别的,正是卫鞅昨日刚呈上的《商君书·垦令》新编。

  公子虔率先屈膝,玉杖"咚"地戳在地上:"臣等有罪,特来向君上请罪。"

  十三道身影跟着伏倒,玄色朝服在金砖地面铺展开来,像一片沉默的乌云。甘龙伏在最末,鼻尖几乎要触到冰凉的地面,眼角的余光瞥见新君靴底的云纹——那是去年卫鞅请旨新制的王靴,用的是蜀地进贡的锦缎,比旧制的鹿皮靴要亮堂得多。

  "罪在何处?"新君的声音里听不出喜怒。

  甘龙喉头动了动,终究是公子虔开口:"臣等先前顽冥不灵,屡阻新法,致使国政多有滞涩。今见秦国仓廪充盈,河西之地复归,方知新法于秦有功,臣等愿领责罚。"

  "责罚?"新君轻笑一声,将虎符扔在案上,铜器碰撞的脆响惊得众人肩头一颤,"去年冬日,你们联名上奏说卫鞅乱政,要朕将他车裂于市时,怎么没想过今日的责罚?"

  公子虔的脊背僵了僵,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臣...臣那时被猪油蒙了心,误听谗言..."

  "是误听谗言,还是舍不得封地的隶农?"新君的声音陡然转厉,"前日卫鞅巡查北地归来,说你公子虔的封地还在沿用旧制,隶农要给你缴三成的粮,还要服无期限的徭役——这也是谗言教你的?"

  玉杖从公子虔手中滑落,在地上滚出半尺远。他伏得更低了,额头抵着金砖:"臣知罪!臣这就命人改过来,一切照新法行事!"

  殿内静得能听见窗外的风声。甘龙数着自己的心跳,想起三日前在公子虔府中议事的情形。那时卫鞅刚从河西大胜归来,带回的不仅是魏国割让的五座城池,还有列国派来的贺使。府里的密探回报,卫鞅在军中威望日隆,连最守旧的车骑营都开始推行他的军功制。

  "再闹下去,咱们这些人怕真要成了秦国的罪人。"甘龙当时捏着茶杯的手在抖,茶沫溅在锦袍上都没察觉,"前日去栎阳粮仓看了,新粮堆得比屋檐还高,百姓见了官吏不再躲着走,反倒是咱们这些公族出门,街上都没人肯让路了。"

  "那卫鞅...他总不能一手遮天!"一个年轻的宗室子弟拍着桌子,被公子虔冷冷瞪回去。

  "他是不能,但君上能。"公子虔当时正摩挲着自己被割掉鼻子后留下的疤痕,声音嘶哑,"君上昨日在朝会上说,要把咱们手里一半的山林收归国有,说是要开矿铸钱——这是敲警钟了。"

  最后还是甘龙想出了这请罪的法子。他连夜拟了奏疏,细数这些年阻挠新法的过错,又保证以后全力推行垦荒、军功、郡县三制,只求新君能保留各家族的宗祠和祖田。

  "起来吧。"新君的声音缓和了些,甘龙感觉膝盖都麻了,扶着旁边人的胳膊才勉强站起。他看见新君正盯着自己,忙低下头。

  "甘龙,你是三朝老臣了。"新君的目光落在他身上,"当年先君重用卫鞅,你虽有异议,却也没像其他人那样暗中使绊子。"

  甘龙喉头哽咽,忙拱手道:"臣...臣愧不敢当。"

  "新法要推行,但秦国的根基也不能断。"新君从榻上起身,踱到众人面前,"你们的祖先是跟着襄公迁到西陲的,是跟着穆公称霸西戎的,这份功劳,秦国没忘。"

  公子虔猛地抬头,眼里闪过一丝光亮。

  "宗祠可以留着,四时祭祀照旧。"新君的声音掷地有声,"祖田按户分下去,每户三百亩,不用缴额外的赋税,但必须按新法推行军功爵——你们的子孙想当官,想有封地,就得自己去战场上挣。"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还有,各府的隶农全部改为编户齐民,以前欠下的徭役一笔勾销,但往后要服兵役、要纳粮,和普通百姓一样。"

  甘龙心里一松,这条件比预想的好太多。他偷眼去看公子虔,见他虽面无表情,紧握的拳头却慢慢松开了。

  "谢君上恩典!"众人再次跪拜,这次的声音里多了几分真心实意的感激。

  "起来吧。"新君摆摆手,"明日早朝,你们都要上表,说支持新法。卫鞅那边,朕会去说。"

  走出宣室殿时,阳光正好照在檐角的铜铃上,晃得人睁不开眼。公子虔弯腰拾起玉杖,对甘龙低声道:"没想到...君上还念着旧情。"

  甘龙望着宫墙外那片刚收割完的农田,田埂上插着的木牌写着户主的名字和爵位——不少是去年河西之战中立了功的士兵。"不是念旧情,"他叹了口气,"是卫鞅说得对,秦国要的是能打仗、能种粮的人,不管他是公族还是平民。"

  秋风卷着落叶穿过宫道,甘龙紧了紧身上的朝服。远处传来卫尉操练士兵的呼喝声,整齐划一,震得廊柱都在微微发颤。他想起二十年前刚推行新法时,栎阳街头到处是哭嚎的旧贵族,如今那些哭声早就被农田里的号子、军营里的呐喊盖过去了。

  "去看看吧。"公子虔忽然说,"去看看卫鞅修的那几条水渠。"

  两人没乘马车,沿着渭水的河堤慢慢走。岸边的田地里,几个老农正用新法的曲辕犁耕地,犁过的田垄笔直如线。看见甘龙和公子虔,他们起初有些惶恐,后来见两人只是站着看,便又埋头干活,嘴里还哼着新编的歌谣:"商君法,定乾坤,男耕织,务本业..."

  "这歌...是卫鞅让人教的?"公子虔皱眉。

  "不是,是百姓自己编的。"甘龙苦笑,"上次去雍城,连孩童都会唱。"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卫鞅穿着黑色的官服,带着几个侍从从河西方向来,看见他们,勒住了马。

  "甘大人,公子。"卫鞅翻身下马,拱手行礼,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神却很平静。

  公子虔握着玉杖的手紧了紧,终究还是点了点头:"卫鞅。"

  甘龙上前一步,难得地对卫鞅露出个温和的笑:"卫相辛苦,听说河西的水渠已经通了?"

  "通了,能灌溉万亩良田。"卫鞅点头,"正要去宫里向君上禀报。"

  三人站在河堤上,望着远处金黄的田野,谁都没再说话。风从河面吹来,带着水汽和泥土的气息,甘龙忽然觉得,这味道比祖庙里的檀香要实在得多。

  卫鞅先行离开,马蹄声渐渐远去。公子虔望着他的背影,低声道:"他的新法...或许真能让秦国变强。"

  "是能。"甘龙望着夕阳里渐渐安静下来的栎阳城,"咱们这些人,守着祖宗的规矩太久了,忘了秦国要的不是过去的荣耀,是将来的立足之地。"

  回到府中时,甘龙让管家把藏在密室里的旧礼器都搬了出来。那些青铜鼎、玉圭都是列祖列宗传下来的,去年他还想着用这些东西联络旧部,推翻新法。

  "把这些送到宗祠去。"甘龙摸着鼎上的饕餮纹,"往后,就在那里好好待着吧。"

  管家不解,却还是照做了。甘龙走到书房,铺开竹简,开始写明日早朝要用的奏疏。窗外的月光正好照在"支持新法"四个字上,他忽然想起年轻时跟着先君打猎的情形,那时的秦国,连像样的铠甲都凑不齐,哪敢想有朝一日能让魏国割地求和。

  第二天早朝,当甘龙第一个站出来奏请继续推行新法时,朝堂上一片寂静。卫鞅站在对面,朝他微微颔首。新君驷坐在王位上,嘴角噙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退朝后,甘龙走出宫门,看见公子虔正和几个年轻的宗室子弟说话,教他们如何计算军功爵的等级。阳光穿过宫门前的槐树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秦国此刻的模样——旧的痕迹还在,新的纹路已悄然蔓延。

  渭水依旧向东流,载着落叶,也载着秦国的新日子,缓缓向前。朝堂上的风波暂时平息,就像这秋日的天空,虽有过阴云,终究还是透出了清亮的蓝。甘龙知道,平静之下,变革仍在继续,但这一次,连最顽固的旧人都明白,有些东西,是真的回不去了。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
  http://www.paoshu5.cc/book/18530/37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