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9章 窑制验药,证药古窑坊
推荐阅读:
萌宝驾到:爹地投降吧阮白慕少凌
赵旭李晴晴小说免费全文免费阅读
大国实业
九公主又美又飒
官场宏图
六零:冷面军官被科研大佬拿捏了
老公收敛点,天都被你捅破了
权宠悍妻陈瑾宁陈靖廷
快穿之女配要吃瓜
重回60年代不遗憾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黄三炮顺着本源珠指引的方向往药道古窑坊走时,验药箱里的《药器窑制图谱》正随着步伐轻晃。封面是用陶土混合麻布压制而成,上面烧印着 “窑火传薪” 四字,内页手绘着传统药器的制作流程:药壶的拉坯弧度、药碾的釉料配比、药罐的烧制火候…… 每幅图谱旁都标注着 “材质特性”“药用功效”“技艺传承”,最珍贵的是夹在书中的 “窑制守则”,上面用窑工专用的铁笔写着 “土有灵性,火有分寸,器有药魂”,字迹因沾过窑灰已泛出青黑色,此刻在古窑坊的烟火气里泛着厚重的光。孙子的酸枝木药箱里,本源珠正与一块宋代药壶的残片共鸣,陶片上还留着当年的药汁痕迹,箱侧老鳖把背甲贴在箱壁,甲上的水脉纹漫出赭红色的雾,混着远处传来的机械轰鸣声 —— 那是流水线制坯的噪音。两人刚推开刻着 “药器同源” 的窑门,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得心头震颤:原本依山而建的龙窑被钢架厂房包围,手工拉坯的转盘积着灰尘,取而代之的是全自动制坯机,产出的 “仿古药壶” 釉色光亮却薄如纸片,而角落里的 “泥料坊”(按比例调配陶土的地方)被改成了 “颜料车间”,墙上挂着的 “药器泥料秘方”(“高岭土三成,紫砂泥五成,耐火土二成”)被换成了 “快速上釉指南”,坊前的老石碾(研磨陶土用的)被当作 “网红打卡道具”,碾槽里塞满了游客丢弃的塑料瓶。
“爷爷你看,他们把烧药器的窑变成玩具厂了!” 小家伙指着最显眼的 “工艺品展区”,玻璃柜里的 “复古药罐” 底部印着 “装饰品勿用”,却被商家说成 “宋代官窑同款,煎药更佳”,一个主播举着机器压制的药碾对着镜头喊:“家人们看这包浆,老物件才有的质感,999 元包邮!” 古窑坊中央的 “龙窑遗址”(宋代传承的柴烧窑)被圈上护栏,游客需付费才能参观,窑口的 “火候观测孔” 被堵死,旁边的 “窑工手记”(记着 “寅时添柴,卯时看火,辰时出窑”)被换成了 “参观须知”,窑前的空地上堆着刚出窑的次品,上面贴着 “处理价 30 元 \/ 个”,碎片里还能看到未烧透的陶土。更刺眼的是厂房墙上的标语:“量产仿古,利润翻倍 —— 不求实用,但求形似,收藏送礼两相宜”。
黄三炮走到被遗弃的手工拉坯台前,伸手抚摸台面上的指痕 —— 深浅不一的凹痕记录着老窑工的手法,台侧刻着 “宣和年间,李窑主为太医院制药壶百件”,字迹被窑火熏得发黑。他从验药箱取出些药器信物:一把祖传的制坯竹刀(刀刃弧度贴合药壶内壁)、一块明代的药器陶土(按古方调配,捏之成团,触之即散)、一本《窑火记》(记着 “桑柴烧三日,釉色如蜜蜡,煎药无异味”),往拉坯台上一摆:“这叫‘窑制本心’,” 他拿起竹刀演示拉坯,手腕转动间坯体逐渐显出药壶特有的弧度,“老祖宗烧药器,讲究的是‘土能载药,火能助效’,哪能只图好看不实用?” 说话间他已点燃一小撮桑柴:“你看这柴烧的温度,能让陶土毛孔张开,煎药时能吸附杂质,那些煤气窑烧的哪有这功效?”
古窑坊老板窑伯穿着防烫服走来,手里拿着份 “工艺品订单”,上面写着 “仿古药罐十万个,要求:外观仿古,成本越低越好”。他踢了踢旁边的老石碾:“黄师傅别抱着破石头当宝贝了,现在谁还在乎能不能煎药?我这量产工艺品,能让古窑坊‘活下来’,你看这订单量,够你烧十年柴窑!” 他指了指电子屏上的 “月销售额”,“看见没?这月卖了五百万,够你买百吨紫砂泥,这才是会做生意!”
孙子突然把老鳖从药箱上抱下来,往 “工艺品展区” 的药壶前一放。老鳖对着机器制的药壶喷出股清水,釉面立刻出现裂纹,露出下面的劣质陶土,旁边的 “仿古药碾” 被水淋湿,木质把手竟掉了下来,露出里面的胶水痕迹,“这是假货!” 小家伙举着摄像机绕场一周,镜头里拍到工人往陶土里掺水泥增加重量,“爷爷说真药器得能经得起火烧水烫,像这样 ——” 他拿起黄三炮的明代药器陶土,展示着遇水不散的韧性,引来几个老窑工的叹息。
新出现的老窑工陶伯推着辆装满泥料的独轮车走来,车上的陶土按比例分成三堆,插着 “高岭土”“紫砂泥”“耐火土” 的木牌。老人从怀里掏出块 “窑工令牌”,是块烧制药壶时自然形成的窑变瓷片,上面隐约显出 “药” 字:“这是我爹传的,” 他指着令牌上的纹路,“烧药器得凭手感,泥料干湿差一分,烧出的壶就差三成药效,现在的机器哪懂这分寸?” 他当场和泥,手指插入泥团的深度恰好三寸:“看见没?这湿度才能拉出让药汁循环的弧度,机器设定的参数做不到。”
窑伯被说急了,从仓库调来 “全自动釉料喷涂机”,能在十分钟内完成百件 “仿古药器” 的上釉:“看好了!这机器调的釉色比你柴烧的均匀百倍,成本只要十分之一,专家都分不出真假,比你守着老窑强多了!” 他按下启动键,机器立刻喷出带金属光泽的釉料,“等会儿对比下,看你土法烧窑和我这‘科技量产’有啥不一样!”
黄三炮没接话,从《药器窑制图谱》里翻出张 “窑制三则”,上面用朱砂写着 “泥料要纯,火候要准,器形要合药理”。他拿起 “窑制守则”,往龙窑的窑门前一立,守则竟透出红光:“这叫‘药器之魂’,” 他指着守则上的 “器有药魂”,“药壶的弧度要让药材翻滚充分,药碾的纹路得留住药香,机器哪懂这与药材相生的道理?” 说话间个穿蓝布衫的药农凑过来说:“我买的机器药罐煎药总发苦,还是老窑烧的壶好用……” 黄三炮拉着他到拉坯台:“来,咱今天就烧个小药罐,让你知道啥叫好窑货。”
陶伯突然往 “窑魂石”(检验药器品质的奇石)上放了个机器药壶,石头立刻蒙上层黑雾;再放上黄三炮的《窑火记》,石面竟透出温润的金光,还隐隐浮出 “合用” 二字。“瞧见没?” 老人指着记里的 “煎药百次,壶底生香”,“真药器越用越有灵性,假的只会越用越糟,这可不是机器能糊弄的!”
窑伯脸色铁青,突然下令拆除龙窑遗址:“给你们看点厉害的!” 他指着刚获批的 “文旅项目”,“下个月建玻璃观景窑,让游客看着机器烧‘古药器’,门票两百一张,保证比你这破窑赚钱,不服气?”
黄三炮将 “窑制守则” 往龙窑的窑壁上一挂,守则的红光与窑砖的赭色交融,竟在半空凝成幅《古窑制器图》—— 画面里的窑工凌晨添柴,匠人拉坯时盯着药材形状调整弧度,孩童在旁捡拾窑火烬里的药渣,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对药器的虔诚。“这才是古窑坊该有的样子,” 黄三炮对围观的人说,“药道窑制得‘土火相生,器药相融’,既要烧出能用的器具,更要守住助药疗疾的本分,哪能靠仿冒外形赚钱?”
孙子突然想起什么,从药箱里掏出本源珠往窑魂石上一放。珠子的光芒顺着石缝蔓延,那些机器药器突然碎裂,露出里面的劣质材料,而被废弃的手工转盘自动转动,颜料车间变回泥料坊,老石碾旁堆起待研磨的陶土,龙窑的观测孔重新通畅,透出温暖的火光。几个工人忍不住放下手中的机械臂,围过来看陶伯演示手工拉坯,脸上露出向往的神色。
陶伯趁机往众人手里发了《药器辨识手册》:“来,拿着学,这里面讲咋看药器好坏,比如药壶内壁要粗糙些,能挂住药汁,那些光溜溜的机器货哪懂这些?” 他自己先往龙窑里添了一捆桑柴:“这叫‘重拾匠心’,烧窑和做人一样,得实打实,不能偷工减料。”
窑伯见势不妙,想趁乱卖掉龙窑的老砖,却被黄三炮用 “窑制守则” 拦住去路。“古窑坊不是工艺品厂,” 黄三炮的声音透过机械轰鸣格外清晰,“药道窑制得‘守土法,传火魂,造良器’,是为了让药器助药材发挥功效,不是为了做摆设,这是老祖宗传下的器物道,不是商业化量产能替代的。”
本源珠突然飞向古窑坊最高处的 “窑火旗”,旗面无风自动,显出八个古字:“一窑烈火,万载药魂”。随着旗帜展开,所有机器突然停转,而龙窑里的火越烧越旺,窑口飘出混合着药材与陶土的清香,坊里响起窑工们 “添柴”“看火” 的吆喝声。黄三炮往泥料坊的空地上撒了把按古方调配的陶土种子(可自行改良土壤的特殊菌群),瞬间长出片能用于制坯的优质陶土,土块上的露珠滚落,在地面汇成 “窑制” 二字。
孙子举着摄像机跟拍,镜头里的本源珠正往东北方向飞去,那里隐约可见一片药道药膳坊的轮廓。“爷爷,珠子往‘药道膳房’去了!”
黄三炮望着那片将药材融入饮食的场所,突然想起陶伯的话:“药器就像药的衣裳,料子不好、做工差,药的灵性就跑了,图省事用机器,烧出的只能是装样子的空壳,守不住这份实,药道的器物根基就塌了。” 他扛起验药箱,老鳖慢悠悠爬回药箱,一行人顺着药苗指引的方向走去,身后传来龙窑出窑时的清脆碎裂声(那是不合格药器被淘汰的声音)—— 那是古窑坊久违的、属于严谨的韵律。
http://www.paoshu5.cc/book/20501/139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