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传承,已经退入到了本能层面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三天后,民乐县小学的教导主任,拿着一份数据报告,找到了校长。“校长,我发现咱们学校的学生,午休入睡率提升了40%!”
“哦?是吗?好事啊!看来咱们学校的睡眠质量抓上去了嘛!”校长笑眯眯地说。
“而且,还有很多学生,在梦中哼唱着一种奇怪的节奏……”
“什么节奏?”
“三短一长……”
与此同时,在省城的“非遗数字化监管中心”,周晓芸正盯着电脑屏幕,一脸的疑惑。
她发现,自己上传的“环境注意力测试样本”,竟然被自动复制到了17个地市的培训模块!
更诡异的是,她调取访问日志后发现,最频繁的播放终端,竟然来自环卫站、修车铺和菜市场广播!
这些地方,从不参加任何非遗申报活动!
“这是什么情况?”周晓芸百思不得其解。
难道,这些“草根阶层”,才是真正的“声音爱好者”?
她悄悄地导出所有播放数据,制成一张无标签的CD,然后寄往了林小满实习时留下的旧地址,并在信封里附上了一句话:
“它们在用耳朵投票。”
民乐县,静音亭。
陈伯已经连续七天没有敲击铁架了。
他只是静静地坐在亭子里,闭着眼睛,一动不动。
村民们开始担心起来。
“老吴,陈伯是不是病了?要不要去看看?”
老吴摆了摆手,神秘一笑:“他在调频呢!”
原来,陈伯的听力已经严重衰退,几乎无法分辨外界的声音。
但他常年敲击铁架,他的手腕肌肉,已经对地下的震动产生了记忆。
每当日影移过亭子的某个特定角落,他的拐杖,就会轻轻地点地三下,停顿一下,然后,再点第四下——那节奏,精准得如同节拍器!
孩子们围坐在陈伯身边,好奇地模仿着他的动作。
令人惊讶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出错!
仿佛那节拍,本就长在他们的骨头里。
夕阳西下,老吴站在静音亭外,看着孩子们嬉戏打闹的身影,心里充满了感慨。
“这玩意儿,还真是‘一代版本一代神’啊!”他感叹道。
突然,他想起了一件事。
几天前,他在灶膛里烧毁了所有的录音带残片。
可是……
他猛然转身,冲向厨房。
灶膛里,余烬未熄。
老吴小心翼翼地扒拉着灰烬,他的手,在颤抖。
终于,他摸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
他小心翼翼地将它从灰烬中取出。
那是一枚未燃尽的磁带头。
磁带头的一角,已经融化变形,但上面的磁粉,却依然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老吴紧紧地攥着那枚磁带头,仿佛握着一个时代的密码。
“许娃子,你说……这里面,会不会藏着什么秘密?”他喃喃自语道,声音低沉而嘶哑。
老吴颤抖着,指甲抠掉那枚焦黑磁带头上粘连的灰烬。
凑近了,借助灶膛外漏进的月光,他倒吸一口凉气——磁带表面氧化层,竟天然形成一圈圈波纹,玄奥,深邃,像是某种古老密码。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老吴嘀咕着,抄起工具,小心翼翼将磁带头嵌入铜锅底部的凹槽。
严丝合缝,天衣无缝,仿佛它本就该属于这里。
当晚,风起。
静音亭内,铜锅嗡鸣。
但这一次,声音变了。
不再是单调的“许母回忆杀”,而像是开了“双声道”——一半是许母当年在广播站哼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一半却是某种低沉的共鸣,浑厚、苍凉,像从地心深处传来,又像是老树根须无声的叹息。
千里之外,省城出租屋内。
林小满正戴着耳机,对着一堆数据抓耳挠腮。
突然,耳机里传来一阵熟悉的哼唱,紧接着,那低沉共鸣炸响!
林小满猛地抬头——
窗外,暴雨倾盆。
豆大的雨点,疯狂敲打着阳台的遮阳棚。
那“噼里啪啦”的节奏,竟然是“丙三调”的变奏!
“卧槽!有戏!”林小满一把抓起录音笔,疯了般冲进雨幕。
而此刻,民乐县静音亭内。
老吴站在老树下,小心翼翼将最后一卷空白磁带,埋入树根之下。
泥土混合着雨水,糊了他满手。
他抬起头,看着被暴雨洗刷得干干净净的天空,轻声说道:
“现在,轮到雨来传话了……”
林小满像是触电般,一把扯下耳机,肾上腺素飙升让她顾不上什么实习主播的形象,抄起那支破旧的录音笔就往外冲。
“噼里啪啦”的雨点砸在她身上,像是无数只小手在疯狂拍打着她。
但她丝毫不在意,因为此刻,她听到的不是雨声,是天籁!
“丙三调”的变奏!
那熟悉的节奏,那疯狂的敲击,简直和静音亭铜锅共振的频谱图一模一样!
“这特么也太赛博朋克了吧!”她忍不住爆了句粗口,但这并不妨碍她像个疯子一样,在暴雨中四处收音。
她跑到阳台上,将录音笔怼到遮阳棚下,贪婪地记录着每一个雨滴敲击的瞬间。
她又跑到楼下,把录音笔伸进下水道口,捕捉着雨水流淌的声音。
回到出租屋,林小满迫不及待地将录音笔连接到电脑上,开始进行频谱分析。
当那两条波形图完美重合的那一刻,她知道,自己赌对了!
“环境生自组织”,这看似玄学的理论,竟然真的存在!
这已经不仅仅是声音的传播,而是文化记忆的复苏,是集体潜意识的觉醒!
林小满激动得浑身发抖,她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出这背后的秘密。
她开始研究省城的排水系统图,一张张老旧的图纸在她眼前展开,像是一幅幅尘封的历史画卷。
突然,她的目光停留在了一张泛黄的图纸上。
那是上世纪县广播站的地下电缆铺设图。
图纸显示,当年的电缆,竟然与排水管道并行铺设!
一个大胆的猜想在她脑海中浮现——
当年老吴在维修线路时,会不会曾经用排水管道来测试音频信号?
也就是说,整个县城的排水系统,都被老吴“种”下了生音的种子!
那现在的雨声,是不是就是被“种”过的回音?
与此同时,远在民乐县的静音亭旁。
雨后的村庄,空气格外清新。
几个孩童在水坑里嬉戏打闹,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耀着七彩的光芒。
老吴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孩子们。
突然,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孩子们踩水坑的节奏,竟然不约而同地趋同于“乙二·新生代”的节拍!
他蹲下身子,拿起一根烧火棍,在泥地上画出“节奏标尺”的雏形。
“你们踩着踩着,脚心是不是有点麻?”他没有教孩子们什么,只是轻声问道。
“是!”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老吴笑了,他将烧火棍插进泥土里,意味深长地说道:“那你们自己会调。”
当天晚上,泥地被风吹干,出现一道道裂纹。
那些裂纹的走向,竟然与当年老吴铺设铜线的路径惊人相似!
省城,非遗评审委员会。
周晓芸正襟危坐,面前堆满了“民间自发音频传播案例”。
这些案例,都是一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声音,比如磨刀声、鸟叫声、甚至是邻里之间的吵架声。
她的任务,就是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非遗线索。
突然,一个案例引起了她的注意。
那是某修鞋匠用锤子敲打鞋钉的声音,节奏恒定,呈现出一种奇特的“三短一长”的模式。
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有人在故意模仿炒作,应该直接pass掉。
但周晓芸却觉得有些不对劲。
她调出该匠人过去三十年的修鞋记录,发现他的敲击频率,自1998年起就从未改变过!
1998年,那一年,民乐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水。
那一年,老吴的同事曾在抗洪广播中,用“三短一长”的节奏传递暗码。
难道说,这位修鞋匠,曾经在广播中听过这些暗码?
难道说,他敲打鞋钉的节奏,并不是模仿,而是身体的记忆?
周晓芸最终在报告中写下:“重复不是模仿,是身体记得。”
她悄悄地将这段录音存入“非标声景保护库”,为这场隐形的抵抗,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民乐县,静音亭。
林小满再次回到了这里。
这一次,她没有带任何设备,只是静静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她发现,静音亭周围的村民,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刻意地轮值扫地。
但每天清晨,总会有一个不知是谁家的扫帚,划过石板,发出“唰唰”的声音。
那声音的节奏,竟然自然而然地契合着铜锅的共振频率!
她蹲守了三天,终于拍到了一个老妇人。
老妇人一边扫地,一边哼着小调。
她的调子有些走样,听起来并不完整。
但每当她的拐杖点地时,那调子就会自动校准,与铜锅的频率完美同步。
林小满走上前,好奇地问道:“大娘,您这是唱的什么调啊?”
老妇人摇了摇头,一脸茫然地说道:“不晓得啥调,就是这么扫舒服。”
林小满明白了。
传承,已经退入到了本能层面。
那些曾经被广播、被铜锅、被老吴“种”下的声音,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村民们的身体里,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些声音的来历,但他们的身体,却记得一切。
夜幕降临。
老吴独自一人,缓缓地走向静音亭。
天空中,乌云密布,雷声滚滚。
一场暴风雨,即将再次降临。
喜欢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
http://www.paoshu5.cc/book/22158/59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