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0章 民情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荆城,柴湖乡南三十里。

  “嘶.....”

  蔡远山骨头缝里都透着酸疼,每往前挪一步,脚底板那新磨出来的水泡就和粗劣的草鞋底子摩擦一下,滋味别提多难受。

  他浑身汗臭,已半个多月没洗过澡,准确来说之前的也不算洗澡,顶多是跳进河里涮涮而已。

  蔡远山随手找来一根树枝,有点短不怎么趁手,只能凑合用。

  随后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前面那歪歪扭扭的人影那歪歪扭扭的人影。

  他们和他一样,是从蜀地撤回来的辅兵。

  回到江陵的这一路他们运气不错,还能蹭到船。

  然而荆城是位于汉水之畔,自江陵回乡的这二百多里,便只能步行了。

  仗打完了,上头是这么说的。

  可对他们这些被征发来的辅兵而言,不过是换了个地方熬命。

  胜利是属于那些精兵们的,是那些将军们,是朝廷的王公贵胄们的。

  而他们呢?他们是什么?

  是搬运粮草辎重的牛马,是挖掘壕沟营寨的工蚁,是收敛掩埋战场上那些破败尸骸的清道夫。

  想起收殓尸骸,蔡远山的胃里就是一阵翻搅。

  那场面,令人难忘。

  叠在一起的,断手断脚的,没了声息的,瞪着眼望着灰蒙蒙天空的,不胜枚举。

  多到后来已经麻木,他只凭着一点本能,拖着、拉着,把他们扔进那一个个土坑里。

  “嘿,远山!”

  正发呆之际,身后有人用臂窝挽住了他的脖子。

  蔡远山听见声音便知,这是同乡的郑大福,只听耳边传来调侃:

  “你这走路姿势,不知道的还以为你瘸了呢!”

  “瘸了倒好了。”蔡远山苦笑,“下回县里再征徭役,看我是个瘸子,说不定就放过我了。”

  “你他娘的莫非是个天才?郑大福捧腹大笑。

  说着,他伸手递过去一根树枝,“这根长一点,拿着顺手一些。”

  蔡远山一时无言,半晌才接过树枝,“多,多谢。”

  郑大福抬头看了看天色,接着了看前方的人群:“再休息一晚,明日应该就能回乡了。”

  蔡远山稍稍一愣,抬头问道:“你这么着急回去吗?”

  “不然呢?”郑大福笑道,“难不成在在外面混个半年,回去后发现我妻为我添了个儿子?”

  “我不是那个意思。”蔡远山说完,沉默了。

  此番伐蜀,大福家“运气”不好被抽了两丁,他的弟弟二福被军队派去填壕,死在了江州。

  二福去年才刚娶妻,孩子还没来得及要就被征发徭役,踏上西征之路。

  如今伐蜀战役完美收官,可他却永远留在了那个陌生的地方。

  蔡远山佩服郑大福的乐观,要是换作自己,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老母和弟妻。

  入夜,百十号人来到汉江西岸,等待明日摆渡过江,江那头便是荆城的地界。

  “终于他娘的快到家了!”

  篝火旁,李二牛指着若隐若现的汉水对岸感慨。

  “回去之后该好好种地咯。”有人跟着说道。

  另一人却是面露愁容:“是啊,今年春耕都荒废了,今年的赋税只能靠冬麦,唉...希望老天保佑啊。”

  这时,张闰土冷笑一声:“种地?想得美哦,今年伐蜀,来年呢?我可听那些个兵家子说,朝廷有意对扬州动兵。”

  “还打?”蔡远山插了进来,“我们这才刚刚回乡,气都还没喘一口呢。”

  张闰土食指朝上:“这个由不得你我,那是上面考虑的事,你我这等人能左右什么?”

  “那……那咋办?”一个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声音里带着哭腔,“我阿母就我一个儿子,我要是没了,她可咋活.....”

  蔡远山心中叹气,伐蜀要用荆州人,灭吴还得用荆州人,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

  这次他是侥幸活下来了,可下次呢?

  “不想再被征走,只有一法子。”这时,一直沉默寡言的郑大福突然开口:

  “回去之后,散了。”

  “散了?”

  郑大福点点头,眼神中带着无奈,这是蔡远山从未见过的模样:

  “活不下去,那就只能跑了。”

  “跑哪去?家里的地都不要了,跑外面更活不下去!”有人反驳道。

  郑大福道:“只要想活命,总有办法。可以北上襄阳甚至是南阳,投个大户人家做佃户,总能活下来。”

  “这......”众人沉默无言。

  郑大福忽然露出笑容:“谁说一定要打仗了?都别板着脸啊。”

  有人松了口气,跟着附和:“是啊是啊,咱们在这自己吓自己!”

  “哈哈哈。”

  郑大福收起笑容,望着汉江江面。

  他好想现在就过江,抱一抱他的妻儿。

  ..................

  归途中的夏侯献于襄阳歇脚时,收到了来自扬州的请战书。

  文钦这家伙动作挺快,郭淮前脚刚走,他后脚便带着部众进了寿春。

  于是联合征东将军、徐州刺史胡遵一同上表:

  吴兵西塞兵败,士气大损,诸葛恪与江东的士族的矛盾日趋尖锐,此乃伐吴的大好时机。

  如今陛下只须让荆州水军顺江东下,摇旗呐喊,吴人必会丧胆,后尽出扬、徐之兵便可以顷荡之势渡江直取建邺。

  与此同时,太子淼亦上疏言道:

  【陛下神武天纵,荡平巴蜀,王师所指,魑魅遁形。今西陲初定,山川拭血,实宜布仁泽以慰疮痍,施德政以安反侧。儿臣窃谓有三不可亟动干戈。

  其一,蜀道险绝,转粟千里。今仓廪犹虚,丁壮疲于输挽,若复远征,恐民力凋瘁,如竭泽而渔。昔汉武穷兵,终轮台之悔,此当深鉴。

  其二,新附之民,狐疑未消。宜遣良吏抚其疮痍,减赋税以苏民困,兴文教以易风俗。若遽启战端,恐降卒生变,如抱薪救火。

  其三,天道好生,圣主垂仁。今荆、襄、雍等多地已误农时,当使士卒归田,老弱得养。

  伏愿陛下暂收雷霆之威,广施雨露之恩。敕边将谨守疆圉,命使者绥抚诸戎。待仓廪实而武备修,民心安而士气振,则四夷宾服,不战而屈人兵矣。

  臣淼,谨奏。】

  “扬州诸将劝朕荡平孙吴,以免夜长梦多。而太子却主张休养生息。”

  夏侯献捏着一撮鱼粮,丢进荷花盛开的湖中,不多时,鱼儿们争先恐后地游了过来。

  钟会其实是主张趁势伐吴的,因为在他心里,功业是第一位。

  至于民情....那是什么?根本不重要。

  他想着,若是能跟着陛下一举扫平天下,就算没有亲自领兵获得声望,却也不失为郭嘉也。

  但他察言观色,发现陛下看似是在犹豫,其实早就下定了主意。

  所以面对陛下的询问,他也早就想好了说辞:

  “扬州富庶,不容小视。今虽权臣当道,却也与吴主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孙和懂得隐忍,若我大军相逼,他自会放权于诸葛恪。”

  “诸葛恪虽刚愎自用,却不是庸才,虽进取无能,自守尚可。”

  “今我兵乏民疲,与其徒增变数,不如坐等吴宫生变,陛下再施以威压,或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夏侯献微微点头。

  钟会不愧是亲眼见证过“曹芳谋反”的人,很能看清江东庙堂的局势。

  江东政权似乎都有一个特征:当有外部压力时,他们就会团结一致。

  前有武帝下荆州,赤壁惜败。

  后有苻坚战淝水,天下崩盘。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越是临门一脚,就越是要克制。

  “既如此,士季这就去拟旨吧。”

  夏侯献把最后一捧鱼粮尽数散下,“免除荆、襄、雍、秦、凉、益一年赋税,各地官员无故不得随意征发徭役。”

  “臣遵旨。”
  http://www.paoshu5.cc/book/25548/77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