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调船南下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黑夜笼罩大地。

  百余骑趁着夜色悄悄向东疾驰,在距离天津城大约二里处停下,然后牵着马继续前进。

  马嘴上套上了嚼子,马脚上也裹上了布,以求将一切动静降到最低。

  借着星星点火,金声桓看着远处的三岔河码头。

  作为天津最繁华,也是最繁忙的码头,这里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关键节点,北上的漕船,南下的商船都在这里停靠。

  之前张家玉、王燮所率明军撤离时将所有在码头的船只全部转移到了南方,并一把火烧了码头。

  但码头基础还在,经过清军的清理,码头现在基本上已经可以正常运行。

  再加上当时时间紧急,明军所能转移走的多是官船。

  而百姓多困苦,一艘船往往是百姓一家的生计所在,因而当时很多百姓都暗中把船隐藏了起来。

  因而,实际上天津周边还是保留了不少船只的。

  但这些船只多以小船为主,只有少数属于商户的大船。

  清军来后,各种威逼利诱,将大小船只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清军利用这些船只转运粮草,运送货物,建立了从徐州到天津的漫长的水上通道,节省了不少人力。

  但不得不承认,这些船只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清军需求。

  以至于现在已近二更,仍有码头工人在忙碌,把各种军需物资搬上或者搬下船只。

  金声桓看完,脸色间满是欣喜,悄声下令道:“告诉兄弟们都先睡觉,等到后半夜再行动。”

  林业悄悄来到金声桓旁边,脸色难看到了极点,“军门,情况不对,直沽码头那里突然多了很多兵卒。”

  金声桓脸色难看,怒声道:“你昨天不还说那里只有少量孱弱护卒吗?”

  林业十分委屈,“昨天的确如此。但今天不知为何突然就…”

  张彪插嘴道:“老大,是不是清军发现了我们的行踪?”

  金声桓摇了摇头,“不可能。若是如此,清军在此处的守备不可能如此松懈。若论重要性,三岔河码头可比直沽码头重要多了。”

  元朝重视海运,南方漕粮多通过海路运输。

  明初沿用元朝海路运输,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而逐渐放弃,最终完全采用内河运输漕粮。

  这造就了三岔河码头的繁华和直沽码头的衰落。

  但直沽码头作为海河沿岸良港,仍是重要的停泊点。

  之前林业探查所得,在直沽码头停留了两艘大海船,却只有不到一千新近投降清军的卫所明军。

  就想着在三岔河码头引起混乱,将直沽码头的清军引过来,然后再夺取直沽码头的海船出海。

  而此刻直沽码头突然多了清军,无疑使做成这件事的困难大大增加。

  金声桓咬着牙道:“直沽码头那里多了多少清军?”

  林业回道:“人数倒是不多,只有三百人左右。但所有人都披甲,应该都是真正的鞑子。”

  金声桓倒吸了一口凉气。

  三百人,那就是一个完整的牛录。

  虽然跟随自己的近百人都是精锐亲兵,论战力未必输于他们。但众人从通州一路逃到这里,到处躲藏。无论是体力,还是精神都遭到严重折磨,战力肯定和鼎盛之时没法比。

  况且,对方兵力还是自军的三倍。

  直面对抗,自军没有丝毫胜算。

  张彪看着金声桓阴晴不定的脸,犹豫了片刻道:“老大,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要不,我们先撤吧!”

  金声桓想了想,坚决的摇头,“不行。我们在这里待的太久了,一旦被清军发现,只有死路一条。而且,清军突然增兵这里,表明情况有所变化,以后恐怕更没机会。”

  张彪脸色犹豫,“那现在…”

  金声桓咬着牙,似乎下定了很大决心,“只有赌一赌了。林业,火油带够了吗?同时,我们一路杀的清军的铠甲有多少套?”

  而在金声桓下定决心的同一时刻,在直沽码头的一间房子里,一名千户正在赔笑着向两人敬酒。

  其中一个年约二十三、四岁,身形修长,面庞白皙,虽身穿铠甲,但更像一个贵公子。

  他名叫尚善,是大清宗室布扬武的次子,而布扬武便是济尓哈朗的弟弟。

  在布扬武病逝之后,他继承成为辅国将军。

  而多尔衮出于拉拢济尓哈朗的原因,便让尚善从征多铎,为其增加军功和资历。

  另一人年过五旬,身材粗壮有力,面庞黝黑,脸上一道刀痕从眉毛直达嘴角,望之十分可怖。

  他名叫曹得功,本是孔有德手下骁将,曾跟随后者参加登莱之乱。

  而两人来此的原因是因为江南动乱,有可趁之机,奉多铎之令调集所有船只南下徐州。
  http://www.paoshu5.cc/book/27946/58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