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创作完毕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在顾远原本的预想中,阿米尔的救援行动完全于依赖当地一个秘密妇女组织的帮助。

  这个灵感来自顾远在难民营遇到的一位阿国女教师,她告诉顾远:

  “战争中的阿国,许多拯救行动是由女性完成的,她们在当权组织的眼皮底下建立了一张互助网络。”

  而顾远增加这个设定有几个好处。

  一是增强现实逻辑。

  二是凸显本土力量,弱化东方主义视角的潜在争议。

  但也有明显的坏处。

  那就是会削弱原著核心的个人救赎弧光与情节张力。

  “不,不能这么写。”

  顾远摇了摇头,否决这个设想。

  因为如果让阿米尔的救援行动完全依赖于当地互助组织,固然合理,但是会偏离原著的叙事内核。

  毕竟《追风筝的人》本质是一部私人化的良知叙事。

  阿米尔的救援不是宏大的人道主义行动,而是针对哈桑的私人承诺。

  他的犹豫、挣扎以及最终的决心,都是个人良知与懦弱的对抗,这种私密的觉醒是原著的灵魂。

  顾远的思绪飘回难民营,想起当时那位女教师坚毅的眼神。

  她们确实在战火中建立了互助网络,但这不意味着外来者就能坐享其成。

  “也许……需要找个平衡点。”

  顾远调出剧情设计的文件夹,新建了一个救援情节设计的文档,开始打字。

  “当地妇女组织可以提供必要但不越界的帮助。”

  “告知阿塞夫的据点位置和活动规律,提供平民服装和少量当地货币。”

  “告知进出当地城市的相对安全路线,在事后协助安排离开的车辆等等。”

  “但所有关键节点必须由阿米尔独自完成。”

  “独自潜入据点寻找索拉博,独自面对阿塞夫,承受那场救赎性的殴打,与索拉博共同经历生死时刻等等。”

  “这样既尊重了现实。”顾远继续思考,“又保住了原著最动人的部分。”

  “一个人必须独自面对自己的过错,没有人能替你完成救赎。”

  他想起纳迪尔曾和自己说过的话:“我们不需要救世主,我们需要的是理解。”

  这句话此刻有了新的含义。

  “阿米尔不是去拯救谁的英雄,他只是一个去完成自我救赎的普通人。”

  “妇女组织也不是万能的救世主,她们只是在尽己所能地帮助同胞。”

  这个设定让顾远感到满意。

  它既避免了西方思维中的救世主叙事范式,又不会让阿米尔的救赎变得廉价。

  “最重要的是。”顾远在文档最后写道,“救赎从来不是一场华丽的冒险,而是一条充满恐惧、犹豫,却不得不走的荆棘之路。”

  “阿米尔会害怕,会想放弃,但最终,他还是走了进去。”

  这个认知让顾远对小说接下来的基调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他要写的不是一个英雄的传奇,而是一个普通人的勇气。

  那种明知前路艰险,却依然选择前行的勇气。

  窗外,夜色渐深。

  顾远关掉文件夹,准备睡觉。

  明天的创作将从这个平衡点开始。

  ……

  阿米尔的回归是一次笨拙的,充满恐惧的旅程。

  一路历经千辛万苦才终于回到自己的故乡。

  阿米尔在找到索拉博的孤儿院之后,发现索拉博已经被当权组织的一个小头目带走。

  都到了这个地步,阿米尔再也没有理由退缩,他带着破釜沉舟式的决心约见了那个头目。

  而令人震惊的是,这个头目竟然就是那个变态阿塞夫。

  那个欺侮了哈桑的人。

  而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则是成为了一个舞童。

  阿塞夫允许阿米尔带走索拉博,但是要求阿米尔要与其了结过去的恩怨。

  阿塞夫戴上了他的不锈钢拳套,提出决斗。

  他轻松毒打阿米尔,打得他毫无还手之力。

  阿米尔被打到墙上,肋骨被打断,嘴巴被打裂,满口是血。

  但阿米尔却是笑了,他在痛苦中感到轻松,因为他认为自己终于偿还了对哈桑的债。

  自己的罪恶得到了惩罚。

  就在阿米尔即将要被打死时,索拉博站了出来。

  他举着弹弓瞄准阿塞夫的眼睛,威胁着他。

  和他的父亲哈桑二十多年前一样。

  并且索拉博最终打瞎了阿塞夫的左眼,两人趁机逃走。

  在巴国,因为阿米尔无法证明索拉博是孤儿,所以没有办法获得漂亮国签证,也没办法收养索拉博。

  但这只是一时的,阿米尔很快找到了办法,代价只是索拉博需要暂时在孤儿院住一段时间。

  然而索拉博出于对孤儿院的惧怕,趁着阿米尔不注意选择了割腕自杀。

  还好阿米尔及时发现,并且送到医院及时受到抢救,保住了性命。

  之后,阿米尔带领索拉博回到了漂亮国,并且和妻子收养了他。

  但是,索拉博却因为接二连三的创伤从而心灵破碎,最终得了选择性失语症。

  一天,阿米尔带领一家人来到公园。

  期间,他发现索拉博一直抬头看着天上的风筝,于是他去买了一个黄色的风筝。

  阿米尔对索拉博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和哈桑一起放风筝的故事。

  并且展示了自己放风筝的本领,成功割断了对手的风筝线。

  时间好像回到了1975年的那个冬日。

  这时,阿米尔看见索拉博的嘴角微微翘起,在他们后面,是一群追风筝的孩子。

  阿米尔问索拉博是否需要自己为他追那只风筝。

  索拉博微微点头。

  随后,阿米尔说道:

  【为你,千千万万遍。】

  阿米尔转身,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去追起了风筝。

  ……

  自七月末开始动笔,历经两个多月的书写,顾远终于完成了这部20余万字长篇小说的初稿。

  此时已经是十月份了。

  而距离截止时间还有着将近三个月。

  顾远决定将初稿暂时搁置一段时间,等到自己从创作的热忱中抽离,再用冷静审视的眼光进行第一轮修改和润色。

  ……

  顾远在最近的一次答辩中,向组委会表明自己需要就某些特定的文化细节征求外界意见。
  http://www.paoshu5.cc/book/34299/11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