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冷清秋9
推荐阅读:
战帝归来顾靖泽白今夏
今天你成功登机了吗
在美漫当心灵导师的日子
绝世萌宝:天才娘亲帅炸了
快穿之疯批大佬别浪了
恩爱夫妻宠娃日常唐夜溪顾时暮
孽徒你无敌了,下山祸害师姐去吧
抗战:用大炮带领东方巨龙重新崛
谁说小皇叔要绝后?我两年生五崽
一仙,一鬼,任平生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金燕西那日的出现,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的一颗石子,涟漪虽渐渐散去,但潜藏的暗流却并未消失。冷清秋深知其前世为人秉性,绝不会因一次受挫就轻易放弃。她加强了警惕,平日出入更加注意,也婉拒了一些不必要的校外活动。
果然,几天后,她开始收到一些没有署名的信。信纸粗糙,字迹潦草而激动,内容颠来倒去,时而忏悔梦中的“薄情”,时而咒骂她是“祸水”,时而又苦苦哀求“重归于好”。这些信充满了逻辑混乱和偏执的臆想,显然是金燕西的手笔。
冷清秋看完第一封后,便不再拆阅后续,直接将其与原封不动的信件一起,交给学校保卫部门备案。她同时联系了相熟的律师,咨询了关于骚扰和诽谤的法律处置途径,做好了必要时诉诸法律的准备。她处理得冷静而高效,如同应对学术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没有丝毫个人情绪的拖泥带水。
金燕西见信件石沉大海,竟又尝试在燕大校门外徘徊。但他如今形容落魄,与周围青春昂扬的学子格格不入,很快便被警惕的门卫驱离。他也曾试图混进校园,却因冷清秋早已打过招呼,被校卫队严密的防范挡在了门外。他像一头困兽,隔着那道象征着知识与体面的围墙,眼睁睁看着那个曾经触手可及的女子,如今生活在与他截然不同的、他再也无法企及的世界里,这种认知比单纯的贫穷更让他感到绝望和疯狂。
这些纷扰,并未打乱冷清秋的工作节奏。《大公报》的专栏依旧按时出稿,引介西方理论的同时,她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与西方现实主义文学进行的比较研究,引发了学界新一轮的讨论。她在燕大的课程也更加受欢迎,尤其是“中西文学比较”,选课人数爆满,不得不更换到更大的教室。
这日课后,那位名叫张炜的贫寒学生找到她,神情有些局促:“冷先生,我……我写了一篇关于《莺莺传》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根源比较的小文,想请您指点,不知是否冒昧……”
冷清秋接过那叠厚厚的、字迹工整的稿纸,粗略翻看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讶异。文章虽显稚嫩,但视角独特,引证也颇为用心,能看出是下了苦功的。
“放着吧,我看看。”她语气平和。
几天后,她将张炜叫到办公室,细致地指出了文章中论证的不足和文献引用的疏漏,同时也肯定了他的思考方向和潜力。“做学问,不仅要有点滴积累的耐心,更要有提出问题的勇气。你这篇文章,问题提得不错。”她将自己收藏的几本相关参考书借给他,并说,“若有疑难,可随时来问。”
张炜捧着书,激动得连连鞠躬。冷清秋看着他离去的身影,仿佛看到了另一种可能——通过教育,点燃更多年轻人心中的火种,这或许比她个人的着述,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关于金燕西的闹剧,最终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传到了容庚先生耳中。这位长者某日借着讨论研究中心事务的间隙,委婉地问起:“清秋,近来似乎有些宵小之辈在外聒噪?可需学校出面……”
“多谢容先生关心。”冷清秋淡然一笑,“不过是些无根妄言,跳梁小丑而已。我已妥善处理,不敢劳动学校大驾。学术研究、教书育人才是正途,这些琐事,不足挂齿。”
她的从容与气度,让容庚先生暗暗点头,心中更是高看她一眼。此事便不再提起。
或许是屡屡碰壁耗尽了最后的气力,或许是现实的残酷终于压垮了那点疯狂的执念,金燕西的身影渐渐从燕大周围消失了。有消息说,他最终离开了北平,南下谋生,具体去了何处,无人关心,也无人知晓。
听到这个消息时,冷清秋正在书房里审阅《西方文学理论关键词选编》的初校样稿。她只是笔尖微顿,随即流畅地划掉了一个不准确的译名,在旁边写下更贴切的表述。
窗外,春意渐浓,未名湖的冰已化开,波光粼粼。前世的恩怨纠葛,如同湖面曾经冻结的冰层,如今彻底消融,再无痕迹。
她的目光掠过窗外的新绿,落在书桌一角那张与李四光、杨端六等友人的合影上,嘴角泛起一丝几不可察的、温和的弧度。
她知道,属于金燕西、属于那段不堪过往的章节,已经彻底翻过去了。
燕京大学未名湖畔的垂柳再次披上新绿时,冷清秋在燕京的执教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她的生活呈现出一种严谨而充实的规律。每日清晨,她会在湖畔僻静处散步片刻,梳理一天的研究或教学思路;上午通常是备课或撰写论文的时间;下午授课或指导研究生;晚上则雷打不动地用于阅读和专着写作。她那间小小的书房,灯光总是亮到深夜。
金燕西带来的那场短暂风波,早已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沉底无声,再无人提起。冷清秋的心境,也如同被秋雨洗过的天空,澄澈而高远,专注于自己的道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她主持的“中西文学交流研究中心”已不再是空壳。资料室在她持续不断的努力和海外友人的捐赠下,藏书日渐丰富,成为北平研究西方文学与汉学的重要据点之一。她组织编译的《西方文学理论关键词选编》也已正式出版,虽然只是内部发行,却因其准确性和系统性,在高校与研究机构中悄然流传,被许多年轻学人奉为入门宝典。
然而,冷清秋的目光投向了更深远的地方。她意识到,零星的论文、译介和课程,固然能启发部分个体,但若要真正改变一代学人的知识结构,乃至影响整个文学研究的格局,必须有一套体系严谨、观念新颖的权威着作作为基石。
她将全部心力投入到了《中国小说史》的撰写中。这部着作,她立意极高,不仅要厘清小说文体演变的内部脉络,更要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揭示其与时代精神、印刷传播、读者群体变迁的深层互动。她大量运用了在海外习得的社会历史学、版本目录学乃至初步的统计学方法,对小说题材的兴衰、出版中心的转移、作者身份的变化等进行量化分析和趋势归纳。
为了搜集第一手资料,她不仅充分利用北平图书馆和燕京大学的馆藏,还通过种种渠道,向国内其他藏书机构乃至日本、欧洲的汉学家发函,请求查阅或复制稀见版本。这项工作繁琐而浩大,但她乐此不疲。她的助手和学生常常惊讶于她对史料掌握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对细节考证的执着。
这日,她正在考证一则关于明代书坊与通俗小说刊刻关系的材料,助教引着一位客人来访。来人竟是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主任王云五先生。王先生以推动新式教材和学术着作出版闻名,他的到访让冷清秋有些意外。
“冷先生,”王云五开门见山,态度恳切,“鄙人拜读了您发表在《大公报》上的系列文章,以及贵中心编译的《关键词选编》,深为钦佩。如今学界风气渐开,但系统性的、能融汇中西新知而又扎根国故的文学史着作,尚属阙如。不知先生正在撰写的《中国小说史》,可否交由商务印书馆刊行?我们愿意将其列入‘大学丛书’系列,全力推广。”
这正与冷清秋的构想不谋而合。她深知商务印书馆的影响力,若能借其渠道,她的着作便能更快地进入全国各大高校的课堂和图书馆,其影响力将不可同日而语。
她没有立刻表现出欣喜,而是沉稳地与王云五探讨了出版的细节,包括版式、校对、版税以及后续可能的修订等事宜。她的专业和冷静,让王云五更加确信找对了人。
合约很快签订。《中国小说史》的撰写工作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冷清秋几乎推掉了所有不必要的社交和活动,连《大公报》的专栏也暂时告一段落。她每日伏案疾书,有时为了一个论点的完善,或是一条史料的核实,会工作到凌晨。
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有意识地培养那位名叫张炜的学生。她将部分章节的初稿交给他阅读,让他尝试撰写注释或整理参考文献,并耐心解答他提出的各种问题。张炜的悟性和勤奋让她满意,她开始考虑,待此书完成后,或许可以推荐他留校担任助教,或资助他进一步深造。
又是一个深夜,书房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稿纸的沙沙声,和偶尔翻动书页的轻响。冷清秋写完最后一章的结语,搁下笔,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
书桌上,是堆积如山的参考文献和数易其稿的手写章节。窗外,万籁俱寂,只有清冷的月光洒在窗棂上。
她没有感到疲惫,反而有一种巨大的充实感和平静的喜悦。这部倾注了她数年心血的着作,不仅是对她个人学术生涯的一次总结,更是她试图为这个时代、为这门学科留下的一份扎实的基业。它超越了个人悲欢,指向了更广阔的知识传承与创新的使命。
她知道,书稿交付只是开始,后续的校对、出版、以及可能引发的讨论和争鸣,都需要她从容应对。但她无所畏惧。
前世的才情与风骨,曾被困于方寸庭院,消磨于琐碎与绝望;而今,同样的才情与风骨,却在自由的学术天地里,找到了最坚实的依托,绽放出足以影响时代的光华。
冷清秋起身,轻轻吹熄了书桌上的台灯。月光如水,流淌进来,照亮了她沉静而坚定的面容。她的路,还在向前延伸,而她的成就,已然开始铭刻在这个时代的学术版图之上。
http://www.paoshu5.cc/book/35590/92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