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冷清秋11
推荐阅读:
战帝归来顾靖泽白今夏
今天你成功登机了吗
在美漫当心灵导师的日子
绝世萌宝:天才娘亲帅炸了
快穿之疯批大佬别浪了
恩爱夫妻宠娃日常唐夜溪顾时暮
孽徒你无敌了,下山祸害师姐去吧
抗战:用大炮带领东方巨龙重新崛
谁说小皇叔要绝后?我两年生五崽
一仙,一鬼,任平生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北平日渐严峻。街头上,身着异国军服的士兵身影增多,报纸上的言论空间也在悄然收紧。
清秋心中那根关于危机的弦,越绷越紧。她深知,个人乃至一所学校的努力,在即将到来的滔天巨浪面前,无异于杯水车薪,但坐以待毙,绝非她重生一世的性格。
“女子实用技能传习所”在她的全力推动下,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在西城一处租来的旧院落里挂牌成立。
开学仪式简单却郑重,冷清秋没有发表长篇大论的演说,只是对首批几十名年龄、背景各异的学员平静地说道:“来到这里,你们学习的不仅是一门谋生的手艺,更是在这纷扰的世道里,多一份安身立命的底气。望诸位勤勉,不负光阴。”
课程设置完全围绕“实用”与“应变”。除了簿记、打字、护理、纺织,她还坚持加入了战时急救、简易通讯和基础农事知识。这些内容在当时的女子教育中堪称异类,甚至引来一些守旧人士的嘲讽,认为不伦不类。但冷清秋不为所动,她亲自审订教材,甚至邀请了一位从欧洲战场回来的华裔医生,来传授基础的创伤处理和防疫知识。
与此同时,那项秘密的典籍保护计划,在极其谨慎的推进中,也取得了一些进展。部分最珍贵的古籍善本和孤本,已开始由可靠的专人,以学术交流或版本复核的名义,分批携带微缩胶卷副本南下,秘密存放于上海、南京几家信誉卓着的大型图书馆或大学的保险库中。这个过程充满了风险与不确定性,每一次成功的转移,都让冷清秋和少数几位知情人稍稍松一口气。
这些工作耗神费力,且不能张扬,清秋明显清瘦了些,但眼神中的光芒却愈发沉静坚定。她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暂时放缓,将更多时间投入到这些“未雨绸缪”的实务中。
她知道,着书立说固然重要,但保住文化的根脉,培养能应对变局的人,在当下或许更为紧迫。
这期间,她与李四光、杨端六等友人的通信愈发频繁。
他们在信中较少谈论个人生活,更多的是交流对时局的观察,商讨可能的应对之策。李四光在信中提及他正竭力将重要的地质勘探资料和仪器向西南内陆转移;杨端六则忧虑教育资源的保全和未来人才的培养。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共识,在他们这群知识分子之间默默形成。
一天傍晚,冷清秋刚从传习所回到燕京大学的住处,助教张炜便匆匆赶来,脸色凝重地递给她一封信。“先生,南京杨先生来的急信。”
冷清秋拆开信,杨端六在信中语气急迫,告知她南边形势有变,某些势力对文化教育机构的渗透和控制意图已十分明显,他强烈建议冷清秋早做决断,考虑离开北平,南下暂避,并可协助中央大学筹建一个国文研究机构。
几乎是同时,容庚先生也派人请她过去。老先生的书房里烟雾缭绕,他捻着胡须,眉头紧锁:“清秋啊,山雨欲来风满楼。燕京是美国人办的,或可暂得保全,但也非久安之地。你……可有打算?”
冷清秋沉默了片刻。离开北平,意味着要放弃她辛苦建立的传习所,中断正在进行的研究,离开熟悉的校园和同事。但前世的记忆和今生的洞察都在告诉她,留下来,不仅个人安全堪忧,她所努力的一切也可能在混乱中付诸东流。
她抬起头,目光清澈而果决:“容先生,我明白了。北平恐非久留之地。我打算,先将传习所的事务做个了结,安排可靠之人维持,然后……南下。”
她没有选择立刻只身逃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异常冷静地处理着各项事宜。她为传习所找到了两位责任心强、且有实务经验的女性负责人,将剩余的资金和教学资料妥善移交,嘱托她们尽可能地在变局中维持下去。她将自己无法带走的书籍和部分重要手稿,分别寄存于几位绝对可靠的朋友处。同时,她加快了与南方学界朋友的联系,为南下后的工作和生活铺路。
离开北平的前夜,冷清秋独自在未名湖畔走了很久。湖水漆黑如墨,倒映着稀疏的星子和远处建筑的模糊轮廓。这座她重生后奋斗了数年的城市,承载了她从破茧到翱翔的全部记忆。如今,她却要再次离开,如同候鸟,飞向未知的南方。
但这一次,她的心中没有彷徨,也没有怨恨。有的只是一种沉重的使命感,以及面对不可抗拒之历史洪流时,尽己所能保存火种、延续文脉的决绝。
她回到住处,最后检查了一遍行装。箱子里除了几件必要的衣物,大部分空间都塞满了书籍、笔记和那部《中国小说史》的修订手稿。她的目光掠过这间简朴的书房,那里曾见证过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也曾孕育出影响深远的着作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理念。
她轻轻关上门,没有回头。
火车站里人群拥挤,弥漫着恐慌与离愁。冷清秋穿着素雅的深色旗袍,外面罩着大衣,神情平静地坐在车厢里,与周围的喧嚣格格不入。汽笛长鸣,火车缓缓开动,北平的城楼在视野中逐渐远去。
越往南,战争的阴影似乎越浓,沿途可见逃难的人群、调动的军队,空气中弥漫着不安与焦灼。冷清秋靠在车窗边,看着窗外掠过的、与北方截然不同的山水田舍,心中没有离乡的悲切,只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以及对未来的审慎思量。
她并未直接前往南京,而是先抵达了相对安定的长沙。凭借杨端六等人的引荐,她很快与迁至此地的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学者们取得了联系。
这些学界同仁,许多也如她一样,是故土难离却又不得不辗转南下的。共同的处境与忧患,让他们迅速靠近。
在长沙临时组建的“战时文化协会”的一次集会上,冷清秋再次见到了风尘仆仆的李四光。他正为将地质研究所的重要设备和资料向更后方的桂林、昆明转移而奔波。故人相见,来不及多叙别情,话题便迅速转到了如何在战火中保存国家学术命脉上。
“清秋,你能南下,太好了!”李四光眼中布满血丝,语气却充满力量,“文化之火不能灭!无论多么艰难,教育、研究必须坚持下去。我们在长沙、在桂林,乃至将来可能要去更远的西南,都需要像你这样既有学识又有担当的人。”
冷清秋深以为然。她并未急于在某个固定大学谋取教职,而是选择了一种更灵活、也更符合当下需求的方式。
她应几家南迁高校联合组成的“临时大学”之邀,开设了一系列关于“中国文学中的家国情怀”与“战时文化工作者的责任”的专题讲座。这些讲座,不再拘泥于纯粹的学术考据,而是将文学传统与民族精神、现实危机紧密结合,极大地鼓舞了流亡师生的士气。
同时,她将在北平创办“女子实用技能传习所”的经验带到了这里。
她联合当地的教育界人士和进步妇女组织,在长沙也尝试建立了一个小规模的“妇女战时服务培训班”,重点教授战地急救、卫生防疫、难民儿童照料以及宣传鼓动等实用技能。她强调:“国难当头,女性并非只能被动等待,我们同样可以凭借所学,为这个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然而,战局的发展快得超乎想象。长沙也并非久安之地。不久,更大的迁徙潮开始了。冷清秋随着人流,再次踏上征程,这一次的目的地是更为偏远的昆明。
滇越铁路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条件极其艰苦。但沿途壮丽而险峻的景色,以及同行者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反而让清秋生出一种异样的平静与力量。
抵达昆明后,这里相对稳定的环境和众多高校、研究机构的汇集,为她提供了继续事业的可能。
她在西南联合大学(由北大、清华、南开合并而成)兼课,继续她的文学史教学与研究。昆明的物质条件极其匮乏,住的是土坯房,点的是煤油灯,常常要躲避空袭警报。但学术的火种却在这片红土地上顽强地燃烧着。冷清秋与闻一多、朱自清等学者比邻而居,相互砥砺。
在桐油灯下,她重新开始修订、增补她的《中国小说史》,并着手收集、整理西南地区流传的少数民族史诗、唱本等民间文学资料,试图为她的研究开辟新的疆域。
她也没有忘记对女性群体的关怀。在昆明,她发现许多随校南迁的女学生和教师家眷,生活无着,精神苦闷。她便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她们学习当地特有的纺织、刺绣等手工艺,并设法联系商家,帮助她们销售产品以贴补家用。她还鼓励有学识的女性开办夜校,为当地的失学妇女和儿童扫盲。这些看似微小的努力,如同暗夜中的点点星火,温暖并支撑着许多人。
生活是清苦的,时局是严峻的,但清秋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她不再是燕京大学那个优雅从容的教授,她的衣衫沾染了旅途的尘土,她的双手因操持杂物而略显粗糙,但她的眼神却更加明亮,信念更加坚定。她亲眼目睹了这个民族的坚韧与不屈,也亲身参与着这场关乎文化存续的伟大斗争。
一日,她收到一封辗转来自北平的信,是助手张炜写来的。信中告知,北平的传习所在战火中艰难维持,培养出的不少学员,如今都在各地的战地医院、救济会中发挥着作用。
而那份秘密的典籍保护计划,也因她当初的坚持,使得部分瑰宝得以免遭兵燹。信的末尾,张炜写道:“先生昔日教诲,学生时刻不敢忘。无论身处何地,必以保存文化、服务社会为己任。”
读完信,清秋走到窗前,望着昆明湛蓝高远的天空和远处苍翠的山峦,眼中泛起一丝欣慰的泪光。
她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她所播下的种子,已然在更广阔的土地上,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她知道,这场战争终将结束,而她和这个饱经磨难的国家,都将在废墟上迎来新生。
http://www.paoshu5.cc/book/35590/92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