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章 我们有玄鸟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但是,我们有‘玄鸟’。”

  林舟的声音中充满了强大的自信:“这个‘网络交换器’的逻辑虽然复杂,但它本质上,是一道纯粹的数学和工程学问题。我们可以将所有的设计要求,所有的性能指标,所有的可用元器件参数,全部输入给‘玄鸟’。让它通过每秒百万次的运算,去模拟、去推演、去组合,在数以亿万计的可能性中,为我们找到最优的电路设计方案!它可以在几天之内,完成我们一个工程师团队几年都完不成的工作量!”

  用超级计算机,去设计下一代的、全新的硬件!

  这个思路,再一次,像一颗重磅炸弹,在众人脑海中炸响!

  他们一直以来,都把“玄鸟”当成一个超级算盘,一个用来解决特定计算任务的工具。而林舟,却把它当成了一个不知疲倦、智慧超群的“设计师”!一个创造新工具的“母体”!

  这是一种思想维度上的降维打击!

  魏文明彻底呆住了。他引以为傲的工程经验,他所信奉的那些按部就班的设计流程,在“玄鸟”那无穷无尽的算力面前,显得如此的原始和可笑。他想反驳,却发现自己根本无从下口。质疑“玄鸟”的能力?那等于是在质疑这个国家最顶尖的科技结晶。

  “至于第二个问题,‘网络通信语言’。”林舟没有停顿,继续他的讲解。屏幕上的画面切换,变成了一系列流程图和数据结构定义。

  “这其实是一套‘规则’。就像我们发电报,要用统一的莫尔斯电码一样。这套规则,将定义我们如何在网络中进行通信。”

  他指着流程图,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着后世tcp\/Ip协议的雏形:

  “第一,‘身份’规则。网络里的每一台计算机,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地址编号,就像每个人的身份证号,确保信息不会送错人。”

  “第二,‘打包’规则。任何一份长电报,在发送前,都必须被切成一个个统一大小的、标准化的‘数据信封’。每个信封上,都写清楚了收件人地址、发件人地址,以及它自己是整封电报的第几部分。”

  “第三,‘校验’规则。每个‘信封’的末尾,都要附上一个‘校验码’。接收方收到信封后,会用同样的算法算一遍,如果结果对不上,就说明这个信封在路上被弄脏了、损坏了,接收方就会立刻通知发送方:‘你这个信封坏了,重发一个!’这就保证了我们传输的数据,是绝对准确的。”

  “第四,‘问路’规则。每一个‘数据信封’在‘网络交换器’这个十字路口,都会主动‘询问’该走哪条路。而交换器会根据实时路况,告诉它最优的路径。”

  一套在后世计算机专业学生看来是基础常识的理论,在七十年代的这个控制室里,却如同神谕一般,清晰地、无可辩驳地,构建起了一个完整而严谨的逻辑闭环。

  它将屏幕上那看似神奇的“数据星河”,彻底地分解成了一系列朴素、扎实、甚至有些“笨拙”的步骤。

  没有魔法,全是工程。

  没有神迹,全是规则。

  讲解完毕,林舟深吸一口气,环视全场。他的目光最后落在了那位从始至终没有说话,但林舟知道分量最重的老者——那位在紫阁会议上,一锤定音,将“星火”打入冷宫的技术泰斗,陈老。

  “陈老,”林舟的语气充满了尊敬,“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这就是我的完整构想。它既包含了我们对未来的终极展望,也包含了我们脚踏实地的第一步计划。”

  “我们不追求一步到位,建成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幻网络。”

  他的声音在安静的控制室里回响,每一个字都清晰有力。

  “我们只请求,允许我们,用我们现有的、最差的线路,用‘玄鸟’为我们设计的、最原始的交换器,用我们自己定义的第一套通信规则,去点燃那第一颗‘星火’!”

  他向前一步,目光灼灼地看着所有人,声音提到了最高:

  “我们想证明的,不是我们能一步登天。我们想证明的是,这条路,是通的!我们想做的,不是立刻拥抱整个信息化时代,而是用这微弱的、最初的‘星火’,去点燃整个信息化时代的火炬!”

  话音落下,满室俱寂。

  屏幕上,那张“星火一期”的蓝图静静地悬挂着,旁边是“网络交换器”的结构图和“通信语言”的流程图。它们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一份份详尽、具体、逻辑严密的工程计划书。

  宏大的构想,被分解成了可操作的步骤。

  关键的技术,被提供了看似可行的解决方案。

  之前所有“不可能”的论断,在这一刻,都失去了立足的根基。你可以质疑最终目标太遥远,但你无法否定这第一步的可行性。你可以不相信林舟,但你无法不相信由“玄鸟”优化出的设计方案。

  那位一直沉默的技术泰斗陈老,缓缓地摘下了他的老花镜,用手帕仔细地擦了擦。他没有看林舟,也没有看其他人,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屏幕,在追溯着那一条条由代码和逻辑构成的虚拟路径。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是一种外人无法读懂的复杂表情,震惊、疑惑、审慎、还有一丝被后辈彻底颠覆了认知的茫然。

  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化作一声长长的、无人能懂的叹息。他无法再像在紫阁会议上那样,轻易地、斩钉截铁地说出那句“这不可能”。

  因为林舟已经用一种无可辩驳的方式,在他的面前,画出了一条通往“可能”的崎岖小路。

  整个控制室,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地站着或坐着,陷入了长久的、剧烈的思想斗争之中。那堵由传统观念和技术壁垒筑成的高墙,虽然没有完全倒塌,但在此刻,已经被林舟的演示和蓝图,狠狠地,凿开了一道刺眼的裂缝。

  阳光,正从那道裂缝里,顽强地透射进来。
  http://www.paoshu5.cc/book/36991/89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