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主动请缨的地方历练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景和八年三月,京城的春寒已消,御花园的桃花开得正盛,粉白的花瓣随风飘落,铺就一地锦绣。立储大典的喜庆尚未完全散去,东宫之内却透着一股不同于往日的沉肃——11岁的萧承泽身着常服,正对着铜镜整理衣襟,眉宇间带着几分少年人的坚毅,又藏着一丝对未知的期许。他深吸一口气,转身朝着御书房的方向走去,心中已然打定了主意。

  御书房内,萧玦正对着一份江南漕运的奏折凝神思索,案上的烛火跳跃,映照着他沉稳的面容。听到脚步声,他抬眼望去,见萧承泽躬身站在门口,神情恭敬却目光坚定,便放下手中的朱笔:“泽儿,何事?”

  萧承泽缓步走入殿内,在案前深深躬身,语气诚恳而坚定:“父皇,儿臣今日前来,是想向父皇恳请一件事。”

  “哦?你说说看。”萧玦眼中闪过一丝好奇,示意他起身说话。

  “父皇,儿臣虽已被立为太子,却深知自己肩头责任重大。”萧承泽直起身,目光灼灼地看着萧玦,“这些年,儿臣在京城跟着父皇母后学习经史、处理奏折,也跟着各位大臣了解过民生政务,但那些都只是纸上谈兵,从未真正踏入过地方,不了解地方治理的难处,也不知道百姓的真实需求。这样下去,将来即便继承皇位,也难以真正做到体恤百姓、治理好国家。”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恳切:“恳请父皇允许儿臣去地方历练一番,跟着地方官员学习如何处理民生琐事、化解邻里矛盾、应对突发情况,真正走到百姓中间,了解他们的疾苦与期盼。只有这样,儿臣将来才能更好地辅佐父皇,不辜负父皇母后的期许,不辜负百姓的信任。”

  萧玦闻言,心中既有意外,更有欣慰。他本就打算在立储之后,让萧承泽去地方历练一番,让他脱离京城的温室,真正见识民间的烟火气与治理的复杂性,却没想到儿子竟主动请缨,这份自觉与担当,远超同龄之人。

  他站起身,走到萧承泽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满是赞许:“泽儿,你能有这样的想法,父皇很为你骄傲。治理国家从来不是坐在朝堂上就能完成的事,唯有脚踏实地,深入民间,才能懂民生、知疾苦,才能制定出真正惠及百姓的政策。”

  萧承泽闻言,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父皇同意了?”

  “自然同意。”萧玦笑着点头,“朕思量再三,决定安排你去江南苏州。苏州是江南富庶之地,丝绸商贸繁荣,农桑发达,既是朝廷赋税的重要来源地,也有着繁杂的民生治理细节——既有工坊劳资的协调,也有漕运水利的调度,还有邻里纠纷的化解,正好让你全面学习。”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苏州知府苏明轩,是你母后的兄长,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治理地方经验丰富。你去了之后,就跟着他学习,多听、多看、多做,不懂的地方就虚心请教,切勿因为自己是太子就摆架子、耍威风。地方官员与百姓,不会因为你的身份就迁就你,唯有真心实意为民做事,才能赢得他们的认可。”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萧承泽重重地点头,眼中满是坚定,“儿臣到了苏州,一定以普通学子的身份自居,绝不张扬,虚心向明轩舅舅学习,多深入田间地头、工坊医馆,了解百姓的真实生活。”

  萧玦满意地点点头:“好。你此番历练,不必急于求成,重点在于积累经验、增长见识。朕会让内侍省派几名得力的随从跟着你,负责你的安全,但不许他们干预地方事务。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随时传信回京,朕与你母后都会为你指点迷津。”

  消息传到坤宁宫,苏清鸢正在为萧承泽准备行囊。她打开一个紫檀木的箱子,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几件素色常服、一套笔墨纸砚,还有几本常用的医书与农桑书籍。听到萧承泽回来禀报,她抬起头,脸上露出温柔的笑容:“泽儿,你父皇已经跟我说了,你主动请缨去地方历练,母亲很为你骄傲。”

  “母亲,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萧承泽走到母亲身边,看着她为自己收拾行囊的身影,心中满是暖意。

  苏清鸢拿起一件缝补过的旧常服,放在萧承泽面前:“去了地方,不比在京城,要学会节俭,更要学会融入百姓。这件衣服是你去年穿的,母亲已经补好了,你带着去,平日里穿这些素净的衣服,百姓才不会觉得你高高在上。”

  她又将一本《农桑辑要》和一本《民间纠纷化解实录》放进箱子里:“这两本书你带着,农桑是民生之本,你要多了解百姓耕种的难处;地方治理中,最多的就是邻里纠纷,这本书里记载了很多实际案例,你可以多看看,学习如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收拾完行囊,苏清鸢拉着萧承泽的手,语重心长地叮嘱道:“泽儿,母亲要告诉你一句话,‘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百姓’。去了苏州,不要总待在知府衙门里,要多去田间看看农户们耕种的情况,多去工坊问问工匠们的生计,多去医馆瞧瞧百姓们的健康状况,多去市井听听他们的心声。只有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才能懂他们的苦、知他们的盼,将来治理国家时,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母亲,儿臣记下了。”萧承泽将母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儿臣到了苏州,一定多走、多听、多看,绝不辜负母亲的教诲。”

  苏清鸢眼中满是期许:“还有,要尊重地方官员,虚心向你明轩舅舅学习。他在苏州任职五年,把苏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既有治理富庶之地的经验,也懂得如何平衡各方利益。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虚心请教,不可自作主张。”

  “儿臣明白。”萧承泽点头应道。

  出发前夜,萧玦与苏清鸢又特意召见了萧承泽,再次叮嘱他注意安全、虚心学习、体恤百姓。萧承泽一一记下,心中愈发坚定了要在地方历练中增长才干、了解民生的决心。

  第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萧承泽便带着简单的行囊与几名随从,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京城。没有盛大的送行仪式,没有前呼后拥的队伍,只有一辆朴素的马车,沿着官道缓缓驶向江南苏州。

  马车一路南下,窗外的景色渐渐变得秀丽起来。从北方的黄土平原,到江南的青山绿水,稻田连片,河流纵横,白墙黛瓦的村落点缀其间,透着江南独有的温婉与富庶。萧承泽掀开车帘,贪婪地看着窗外的景象,心中满是新奇。他看到农户们在田间耕种,牛拉着犁耙,农夫们弯腰插秧,汗水浸湿了衣衫却依旧笑容满面;看到河面上的漕船往来不绝,船夫们摇着橹,哼着渔歌,船上装满了丝绸、茶叶等货物;看到路边的小镇热闹非凡,商贩们吆喝着叫卖,百姓们穿梭其间,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太子殿下,我们还有一日路程就到苏州了。”随从轻声禀报。

  萧承泽点点头,心中既有期待,又有几分忐忑。他不知道自己到了苏州后,能不能快速适应地方的生活,能不能真正学到治理的本事,能不能得到百姓的认可。

  抵达苏州城时,已是次日午后。苏州知府苏明轩早已接到消息,却并未大张旗鼓地迎接,只是带着几名亲信官员,在知府衙门门口等候。见到萧承泽的马车驶来,苏明轩连忙上前躬身行礼:“臣苏明轩,恭迎太子殿下。”

  萧承泽连忙从马车上下来,扶起苏明轩,语气谦逊:“舅舅不必多礼,儿臣此番前来,是向舅舅学习地方治理的,并非来视察的,以后就把我当成普通的学子看待,切勿多礼。”

  苏明轩闻言,眼中满是赞许:“太子殿下谦逊有礼,将来定能成为一代明君。殿下一路辛苦,快随臣进府歇息吧。”

  知府衙门的后院,早已收拾好了一间朴素的房间,里面没有奢华的陈设,只有一张床、一张案几、一把椅子,与普通官员的住处并无二致。萧承泽对此十分满意:“舅舅考虑得真周到,这样就很好。”

  稍作歇息后,苏明轩便带着萧承泽熟悉苏州的情况。他们沿着苏州的街道缓步前行,街道两旁店铺林立,丝绸店、茶叶店、瓷器店、糕点店应有尽有,行人往来不绝,一派繁华景象。苏明轩一边走,一边为萧承泽介绍:“苏州是江南的商贸中心,尤以丝绸闻名,西域与南洋的商人都来这里采购丝绸,带动了本地手工业的发展。目前苏州有丝绸作坊三百余家,雇佣工匠逾万人,每年的丝绸贸易额占江南总贸易额的三成。”

  萧承泽一边听,一边点头,时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舅舅,丝绸作坊这么多,会不会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工匠们的待遇有保障吗?”

  “殿下考虑得很周全。”苏明轩笑着说道,“之前确实出现过部分作坊以次充好、压低工价的情况,后来朝廷设立了工坊协会,规范了生产标准与工价,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了。我们还设立了工匠维权点,工匠们遇到不公待遇,可以随时申诉,官府会依法处理。”

  他们走到一处丝绸作坊外,萧承泽提议进去看看。作坊内,织工们正在忙碌地织布,织机声此起彼伏,五彩的丝线在织机上交织成精美的纹样。萧承泽走到一位织工身边,轻声问道:“大伯,您在这里做工多久了?工钱够用吗?”

  织工抬起头,见是一位面容清秀的少年,身后跟着知府大人,便连忙停下手中的活计,恭敬地回答:“回小公子的话,小人在这里做工三年了。现在工钱比以前高了不少,每个月能挣五百文,足够养家糊口了。而且工坊管午饭,待遇很好。”

  萧承泽点点头,又问道:“那您觉得作坊的工作强度大吗?有没有什么困难?”

  “强度是有点大,每天要织八个时辰的布,但能挣到钱,再苦再累也值得。”织工笑着说道,“就是有时候原材料供应不太及时,会耽误工期,希望能改进一下。”

  萧承泽将织工的话记在心里,转头对苏明轩说道:“舅舅,原材料供应不及时会影响作坊的生产和工匠的收入,我们是不是可以协调一下,让工坊协会统一采购原材料,确保供应稳定?”

  苏明轩赞许地说道:“殿下说得有道理,此事我会让工坊协会尽快落实。”

  离开丝绸作坊,他们又来到了城外的农田。此时正是春耕时节,农户们正在田间插秧,绿油油的秧苗插在水田里,整齐划一,透着勃勃生机。萧承泽走到一位老农身边,学着农户的样子,卷起裤腿,下到田里,接过老农手中的秧苗,试着插秧。

  他的动作虽然生疏,却学得格外认真,不一会儿,额头上就渗出了细密的汗珠。老农看着他笨拙却执着的样子,心中满是感动:“小公子,您是贵人,怎么能下田插秧呢?快上来歇歇吧。”

  萧承泽直起身,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着说道:“大伯,我就是来体验一下耕种的辛苦,这样才能知道你们的难处。今年的秧苗长势不错,预计能有个好收成吧?”

  “托朝廷的福,今年的种子好,又有水利设施,收成肯定差不了!”老农笑着说道,“去年朝廷推广的早熟水稻,亩产比以前高了两成,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就是希望官府能多派些农技人员来指导,有时候遇到病虫害,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您放心,我会跟舅舅说,让农桑司多派些农技人员下来,为大家解决病虫害的问题。”萧承泽认真地说道。

  苏明轩站在田埂上,看着萧承泽与农户们打成一片的样子,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太子殿下不是来走过场的,而是真正想要了解民生、体恤百姓。

  接下来的日子里,萧承泽每天都跟着苏明轩处理政务。他从最基础的民事纠纷调解学起,跟着苏明轩去县衙旁听审案,学习如何以理服人、化解矛盾;他跟着粮道官员去粮仓巡查,了解粮食储备与漕运调度的流程;他跟着农桑官员去田间地头,查看作物长势,倾听农户的诉求;他还跟着医官去乡村医点,了解百姓的医疗情况,为医点缺少药材的问题出谋划策。

  他严格遵守着自己的承诺,从不摆太子的架子,穿着朴素的常服,吃着简单的饭菜,与官员们同坐一堂议事,与百姓们促膝谈心。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虚心向苏明轩和地方官员请教,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

  有一次,苏州下辖的一个县城发生了邻里纠纷,两户人家因为宅基地的边界问题争执不休,甚至大打出手,县衙多次调解都没有结果。萧承泽跟着苏明轩一起前往调解,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先分别倾听两户人家的诉求,然后亲自去宅基地查看,丈量土地,又查阅了相关的户籍档案。

  了解清楚情况后,他先是耐心地劝说双方:“远亲不如近邻,大家住在同一片地方,抬头不见低头见,因为一点宅基地的边界伤了和气,实在不值得。”然后,他根据丈量结果和档案记录,公平公正地划分了边界,并提出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最后,他又劝说双方相互体谅、和睦相处。

  在他的耐心调解下,两户人家终于握手言和,纷纷对萧承泽竖起了大拇指:“小公子说得有道理,我们听你的!”“没想到小公子年纪不大,却这么公正明理,真是个好官!”

  萧承泽看着两户人家冰释前嫌的样子,心中满是成就感。他知道,地方治理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更多的是这些鸡毛蒜皮的民事纠纷,但正是这些小事,关系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幸福感,只有把这些小事处理好,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景和八年三月的苏州,春意正浓。萧承泽的地方历练之路才刚刚开始,他带着父皇母后的期许,带着对民生的敬畏,带着少年人的热忱,一步步走进江南的烟火气中。他知道,这段历练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很多困难与挑战,但他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真正的治理本事,了解百姓的真实需求,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储君,不辜负父皇母后的期许,不辜负大靖百姓的信任。

  而苏州的百姓们也渐渐认识了这位谦逊有礼、心系民生的太子殿下,他们从最初的敬畏,到后来的亲近,再到如今的信任,都暗暗期盼着这位少年太子将来能带领大靖走向更繁荣的盛世。
  http://www.paoshu5.cc/book/37339/67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