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文墨暗战
推荐阅读:
战帝归来顾靖泽白今夏
今天你成功登机了吗
孽徒你无敌了,下山祸害师姐去吧
在美漫当心灵导师的日子
绝世萌宝:天才娘亲帅炸了
快穿之疯批大佬别浪了
恩爱夫妻宠娃日常唐夜溪顾时暮
抢婚替嫁,我成军区大佬你哭什么
抗战:用大炮带领东方巨龙重新崛
谁说小皇叔要绝后?我两年生五崽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胡文瀚的出现,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林薇心中漾开层层警惕的涟漪。她没有立刻将此事告知老康,决定先自行观察,以免因过度敏感而打草惊蛇,或者给本就肩负重任的老康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她仔细回忆与胡文瀚接触的每一个细节。他的言谈举止确实符合一个政府文化官员的做派,客气、圆滑,带着几分知识分子式的清高与对“人才”的欣赏。但那双藏在金丝眼镜后的眼睛,总让林薇觉得过于灵活,仿佛在温和的笑容下,隐藏着精确的算计和审视。
中央宣传部文化促进委员会……这个机构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在派系林立的重庆,其内部成分恐怕也相当复杂。胡文瀚是真心为抗战文化招揽人才,还是另有所图?他与那个神秘的“影武者”,是否存在某种关联?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林薇决定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她继续着“苏梅”的日常生活,认真教书,深居简出,仿佛那次短暂的街头交谈并未对她产生任何影响。但她暗中加强了对周围的观察,上下班路线偶尔微调,留意是否有人跟踪,同时也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关于文化促进委员会和胡文瀚本人的公开信息。
几天后,她再次伏案写作。这次的主题,她选择了更具现实批判性的角度——《论精神“磨洋工”与抗战意志之消磨》。她没有直接抨击,而是从社会上某些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麻木现象入手,剖析这种精神上的懈怠和“磨洋工”心态对长期抗战的潜在危害,笔锋犀利却不失理性,引经据典,逻辑严密。
文章完成后,她通过老康的渠道再次匿名发表。果不其然,这篇文章引起的反响比上一篇更大,也招致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读者来信表示共鸣与支持,也有人在其他报纸上发文,含蓄地批评她“小题大做”、“散布焦虑”。
就在文章发表后的第三天,胡文瀚再次出现了。这次,他直接找到了林薇任教的小学,在校门口“偶遇”了下班的地。
“苏老师,真是巧啊。”胡文瀚笑容依旧和煦,仿佛之前林薇的拒绝从未发生,“拜读了您的新作,真是振聋发聩!如今像苏老师这样敢于直指时弊的清醒之人,实在不多了。”
林薇心中冷笑,面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无奈:“胡先生谬赞了。不过是些书生之见,发发牢骚罢了,人微言轻,又能改变什么呢?”
“诶,苏老师此言差矣。”胡文瀚正色道,“舆论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因为有许多像苏老师这样的有识之士敢于发声,才能唤醒麻木,凝聚人心。我们文化促进委员会,就非常需要苏老师这样有风骨、有担当的笔杆子。”
他再次递出了橄榄枝,这次的态度显得更为诚恳和迫切:“苏老师,我知道您淡泊名利。但我们委员会可以提供更好的平台,让您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而且,委员会也有一些内部资料和情报,或许对您的写作更有助益。即便只是挂个名,偶尔为我们撰写一些重要的宣传稿,也是对抗战莫大的支持啊。”
内部资料和情报?林薇的心微微一动。这无疑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条件,但也可能是一个危险的陷阱。如果胡文瀚别有用心,那么接近他,或许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但自身暴露的风险也会急剧增加。
她依旧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表现出适当的犹豫和顾虑:“感谢胡先生一再抬爱。只是……我性格疏懒,不喜约束,恐怕难以适应机关的工作节奏。而且,我一个新来的外乡人,骤然进入那样的部门,难免惹人闲话。”
胡文瀚似乎看穿了她的顾虑,笑道:“苏老师多虑了。我们求的是才,不拘小节。至于闲话……呵呵,在重庆这地方,做什么没人说闲话呢?重要的是做对的事。这样吧,苏老师不必立刻答复我。过两日,我们委员会有一个小型的文化沙龙,届时会有不少文化界的同仁参加,大家品茶论道,交流思想。苏老师若有兴趣,不妨来坐坐,感受一下氛围,再做决定不迟。”
说着,他递过一张制作精美的请柬。
林薇看着那张请柬,知道这是一个关键的节点。拒绝,可能就此断绝这条线,但也保证了安全;接受,则意味着主动踏入一个未知的旋涡。
她沉吟片刻,最终还是接过了请柬,脸上带着一丝不好意思的笑容:“既然如此……那我就先去见识一下,开开眼界。多谢胡先生盛情。”
“太好了!”胡文瀚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届时恭候苏老师大驾。”
与此同时,慈安疗养院内,沈惊鸿的康复训练取得了显着进展。
他已经能够进行一些低强度的体能恢复,并且开始协助老康分析整理关于“影武者”和日特文化渗透的情报。虽然他无法外出执行任务,但他丰富的情报分析能力和对敌人心理的精准把握,使得他即使身在疗养院,也成为了追查“影武者”行动中不可或缺的“大脑”。
老康将近期搜集到的、关于重庆文化界出现的一些异常动向的资料带给沈惊鸿。其中,就包括几份观点暧昧、背景可疑的出版物,以及几个新近成立、活动频繁却资金来源不明的文化团体名单。
沈惊鸿仔细翻阅着这些材料,目光敏锐地捕捉着其中的蛛丝马迹。他发现,这些出版物和团体的论调虽然不尽相同,但核心都在于 subtly 削弱抗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或明或暗地暗示“和谈”的可能性,或者过分夸大战时困难,渲染悲观情绪。
“你看这里,”沈惊鸿指着一份名为《思潮评论》的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对老康说,“这篇文章通篇在讨论‘国际调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引用的都是西方一些绥靖主义者的观点,对我们自身的力量和民众的牺牲轻描淡写。这种论调,很符合‘银狐计划’第二阶段的心理攻势特征。”
老康凑近看了看,眉头紧锁:“这本杂志的主编查过了,背景似乎很干净,是位留洋回来的学者。但杂志的运营资金有些模糊。”
“资金是关键。”沈惊鸿沉声道,“‘影武者’要运作这些舆论阵地,必然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查这些出版物和团体背后隐秘的资金流向,或许能找到突破口。”
他拿起另一份关于某个“中西文化交融协会”的资料,这个协会最近异常活跃,频繁举办讲座、沙龙,邀请各方人士参加,主题多涉及“和平”、“共存”等。“这种看似中立、包容的平台,往往最容易鱼龙混杂,也最适合用来散布特定信息和物色拉拢对象。需要重点监控其核心成员和活动内容。”
老康一一记下,对沈惊鸿的判断深表赞同。“我们安插在文化界的一些同志,也反馈回类似的信息。最近确实有一股暗流在涌动。另外……”他顿了顿,压低声音,“我们监听到一个可疑的无线电信号,活动规律与‘影武者’之前使用的某个备用频率特征有些相似,但位置飘忽不定,难以精确定位,而且使用的密码更加复杂。”
沈惊鸿眼神一凝:“这说明他很可能就在重庆,而且变得更加谨慎了。加强对这个信号的监控和分析,同时,对文化界这些异常动向的监视不能放松。我怀疑,‘影武者’很可能就隐藏在这些看似光鲜的文化身份背后。”
他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敌人就在这座雾都的某个角落,利用笔墨和言语作为武器,进行着一场不见硝烟却同样致命的战争。而他和他的同志们,必须在这场暗战中,抢先一步揪出那个隐藏最深的“影武者”。
两天后,傍晚。重庆市区,一栋位于上清寺附近的、环境清雅的小洋楼。
这里便是胡文瀚所说的文化沙龙举办地点。林薇稍作打扮,穿着一身素净的旗袍,按时赴约。
洋楼内灯火通明,装饰着中西合璧的家具和陈设,显得颇有格调。已经来了二三十人,男女皆有,大多穿着得体,言谈举止带着文化人的气质。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低声交谈,品着咖啡或清茶,气氛看似轻松融洽。
胡文瀚热情地迎了上来,为林薇介绍了几位在场的人士,有报社主编、大学教授、作家诗人,还有几位像他一样的政府文化官员。众人对“苏梅”这个新面孔表现出礼貌性的好奇,尤其得知她就是近期那两篇引人注目的文章的作者后,更是多了几分寒暄与讨论。
林薇保持着谦逊得体的态度,谨慎地应对着,耳朵却像雷达一样捕捉着周围的谈话内容。她听到有人在讨论莎士比亚,也有人在争论国学传承,更有一些人,在看似随意的闲聊中,将话题引向了时局,言语间或多或少流露出对战争持久性的疲惫和对“国际解决”的期盼。
一个戴着圆框眼镜、身材微胖的中年学者,正侃侃而谈:“……抗战固然要坚持,但也要认清现实。我国积贫积弱已久,与强敌长期消耗,恐非国民之福。若能借力打力,争取有利的国际调停,或许能以最小代价换取和平,这也是为了黎民百姓着想啊……”
旁边有人附和,也有人沉默不语。
林薇心中冷笑,这种论调与她文章中所批判的“精神磨洋工”和妥协心态如出一辙。她没有立刻反驳,而是静静地听着,观察着说话者的神态和周围人的反应。
胡文瀚陪在她身边,低声笑道:“苏老师,看到了吧?这里就是这样,各种思想碰撞,畅所欲言。这才是文化沙龙应有的氛围。”
林薇不置可否地笑了笑,目光扫过全场,试图寻找任何可能异常的人物或细节。她注意到,在客厅的角落,坐着一个穿着深色长衫、一直沉默寡言、独自品茶的中年男子。他面容普通,气质沉稳,似乎对周围的谈话毫无兴趣,但林薇却敏锐地感觉到,他的眼神偶尔会状似无意地扫过全场,尤其是在某些人发表特定言论的时候,那眼神深处会闪过一丝极难察觉的评估意味。
这个人……有点不寻常。林薇暗暗记下了他的特征。
沙龙进行到一半,胡文瀚将林薇引到一旁稍微安静些的书房,从书架上取下一份装订好的材料,递给她。
“苏老师,这就是我之前提到的,委员会内部整理的一些关于当前文化动态和舆论分析的资料,属于内部参考,不对外公开。”胡文瀚压低声音,“里面有一些数据和分析,或许对您接下来的写作有所启发。您先看看,但请务必保密。”
林薇心中一动,接过那份沉甸甸的材料:“谢谢胡先生信任,我一定仔细拜读,并严守秘密。”
她随意翻看了一下,里面确实有一些报刊上未见的数据和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汇总,分析也显得更为“内部”和直白。如果这些资料是真的,其价值不言而喻。但如果是假的,或者是经过筛选和扭曲的,那其危害也同样巨大。
这是一个诱饵,还是一个机会?林薇无法立刻判断。
沙龙结束后,林薇拿着那份材料,婉拒了胡文瀚送她回家的提议,独自乘坐黄包车离开。在车上,她反复回想着沙龙上的见闻,那个角落里的沉默男子,以及手中这份来历不明的“内部资料”。
回到公寓,她立刻将材料藏好,没有马上阅读。她需要冷静,需要将今晚获得的所有信息,连同之前对胡文瀚的怀疑,一并整理出来,寻找内在的逻辑联系。
她铺开纸笔,开始勾画:
胡文瀚(文化促进委员会)—— 招揽、提供内部资料 —— 目的?控制舆论?获取信任?
文化沙龙 —— 各种思想(包括妥协论调)碰撞、那个沉默的观察者……
内部资料 —— 真伪?意图?
她隐隐觉得,自己似乎正被一张无形的网慢慢罩住。胡文瀚的步步紧逼,沙龙的复杂氛围,那份神秘的资料,都指向一个更深的目的。而这个目的,很可能就与沈惊鸿正在追查的“影武者”和日特的文化渗透计划有关。
她必须更加小心。在利用可能的机会获取信息的同时,绝不能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意图。她决定,下次与老康联系时,必须将所有这些情况和她的分析,全盘托出。
第二天,林薇利用课余时间,开始谨慎地阅读那份“内部资料”。她带着批判的眼光,逐字逐句地分析,试图辨别其中的真伪和潜在倾向。她发现,资料中部分数据确实与她了解的情况吻合,但一些分析和结论,却明显带有引导性,倾向于夸大困难,渲染“和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这更加印证了她的猜测。
而沈惊鸿在疗养院里,也收到了老康带来的关于文化沙龙和那个沉默男子的初步调查信息。老康告诉沈惊鸿,那个男子登记的名字叫“崔明泉”,身份是某家小报的特约评论员,背景看似清白,但深入调查发现,他近期与几个被监控的可疑文化团体有过接触。
“崔明泉……”沈惊鸿默念着这个名字,眼神锐利如鹰。他有一种直觉,这个人,即使不是“影武者”本人,也必定是那个网络中的重要一环。
文墨之间的暗战,已然升级。林薇身处旋涡边缘,感受着暗流的拉扯;沈惊鸿运筹帷幄,试图穿透迷雾。两条线,因为共同的目标和敌人,正在不可避免地越靠越近。而隐藏在重庆文化界阴影下的“影武者”,似乎也察觉到了猎手的靠近,行动变得更加诡秘难测。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场以笔为枪、以思想为战场的特殊斗争,其激烈与凶险程度,丝毫不亚于真刀真枪的厮杀。
http://www.paoshu5.cc/book/37370/32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