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默默追忆了一番青春岁月后,朱元璋南下至南阳,沿汉水进入湖北,自此顺长江东下,直返京城。

  尽管大明主要城市之间已修通水泥道路,但走水泥路终究不如水路舒适。

  况且水路比陆路更为便捷,这也是如今大明在江南及更南地区很少修建水泥路的原因。

  南方水系发达,即使修建水泥路,也难以与水路的运输便利与快捷相比,得不偿失。

  至今,大明仍在缓慢修建湖广连接两广的道路,甚至尚未完工,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第322章 朱棣继位

  朱元璋回到京城后,感到自己的精力越发不如从前。

  或许是因为长达近一年的巡视耗尽了心力,他本身的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

  于是朱元璋开始逐步筹划内禅之事。毕竟朱棣年龄已足,能力出众,这一年监国期间的各项事务也都颇合朱元璋的心意。

  若继承人仍是之前的朱允炆,朱元璋或许还会不放心。但朱棣的能力与朱标不相上下,在军事方面甚至更胜朱标一筹。

  如此情形,朱元璋已无需再为功臣们的事操心,这些小事朱棣自己就能妥善处理。

  朱元璋留下的班臣固然精明强干,但他却意识到朱棣麾下的人才已与自己留下的这批大臣旗鼓相当。

  这种知人善任的本领令朱元璋深感欣慰。

  为避免父子间因权力滋生嫌隙,闹出有损皇家颜面的 ** ,从而危及大明国本的传承,自洪武二十八年后,朱元璋便退居皇城新修的别院,将朝政全权交由朱棣处置。

  此举标志着朱元璋彻底放权,虽然年号仍为洪武,实则已迈入朱棣主政的时代。

  在这座别院中,朱元璋已两次向朱棣提及禅让之事,此番朱棣前来拜见,他再次旧事重提。

  朱棣终于明白父皇让位的决心已坚如磐石。

  毕竟事不过三。

  朱棣只得勉为其难地接受禅让,低调举行了登基大典。

  不过此次朱棣面见朱元璋,还另有一事要商议。

  父皇,儿臣再三思量,不愿将都城迁往洛阳,反而觉得北平更为适宜。

  朱棣此言主要是出于对北方边境的忧虑。蒙古人虽表面臣服,这两年却从未安分守己。他麾下的将领几乎日日都要出塞巡视边防,严防蒙古人卷土重来。

  同时,朱棣也颇为怀念在北平的生活经历。相较于南京和情况未明的洛阳,他更钟情于北平。

  朱元璋抬眼注视着他,反问道:

  若迁都北平,南方当如何处置?洛阳尚可兼顾南北,定都北平岂不是要放弃南方?

  朱棣不假思索地回答:

  可将南京设为陪都!

  那么派何人坐镇南京?

  朱棣顿时语塞。他确实尚未想定合适人选。江南乃财赋重地,若派遣文官恐难全面掌控局势;若委任武将,且不论信任与否,在承平之地待上数年,战备必然荒疏,更可能与地方士绅流瀣一气。

  至于分封藩王更不可行。朱棣扪心自问,岂敢在江南要地安置藩王?凭借当地的财富与人才,难保不会滋生异心。

  但若对北方疏于防范亦非良策。北平地势险要,毗邻蒙古,若边将心生反意勾结蒙古南下,必将动摇国本。毕竟大明精锐尽在九边,如此庞大的军事力量比南方财赋更为紧要,绝不可轻易托付他人。

  朱棣同样不确定洛阳能否真正承担统筹南北的重任。倘若不能,大明岂非既失军事保障,又丧财赋支撑?

  相较而言,迁都北平至少能确保皇帝直接掌控精锐军队!

  朱元璋望着沉默不语的朱棣,缓缓摇头,语重心长地说道。

  “你有时候思虑不够周全,不妨就此事与你女婿商议一番。”

  朱棣默默颔首。如今他登基为帝,何秋成了驸马,反而不好再委以重任。

  只让何秋在宗人府挂了个闲职,何秋倒也乐得清闲,每日点卯之后,便将时间用来教导学生。

  朱棣来到何秋宅院,何秋已得讯匆匆迎出。

  “陛下亲临,不知有何要事?”

  何秋心中不免好奇。自朱棣登基以来,终日忙于朝政,按理不该此时来访。

  朱棣步入庭院,方道:

  “朕无事就不能来与你叙话?”

  何秋脸上写满不信。他深知朱棣从不会无故与人闲谈,这些年来早已看透此人秉性。

  二人书房坐定后,朱棣将先前与朱元璋商议之事娓娓道来。

  何秋只觉好笑。既有此意,当初重修洛阳城时就该提出。如今洛阳修缮已毕,只待朱元璋驾崩后迁都,却又突发此想。

  莫非觉得大明银钱多得无处可使?

  不过何秋并未直言,反而问道:

  “陛下可知北方年粮产几何?”

  朱棣迟疑摇首。若要他说出确数,实在不能。

  何秋简略道:

  “北方与南方粮产约为三比七。若定都北平,满朝文武的粮秣从何而来?”

  “依靠漕运?大运河必将不堪重负!且运河若须终年通航,淮河治理便再难施行。”

  朱棣神色凝重:

  “这些朕都明白。但北方边患不容小觑,朝廷若不坐镇北方,朕终难安心。”

  “况且大明立国已二十余载,南北文教差距依然悬殊。若迁都北平,或可稍缓南北士子比例失衡之困。”

  “大明是天下人的大明,非独南方之大明!”

  何秋再问:

  “难道洛阳不算北方?迁都洛阳就不能改善南北士子比例?”

  见朱棣语塞,何秋恳切道:

  “陛下若真有此心,其实不难。当以河南为根基,大修水利,仿汉室关中旧制,自河南至河北,逐步加大对北方的投入,缩小南北经济差距。”

  “若能如此,假以时日,大明学风文教方可渐趋均衡。单凭现今的南北分榜与迁都北平,实难奏效。”

  朱棣若有所悟,沉吟片刻,忽如释重负般睁开双眼。

  “确实如此!是朕先前过于拘泥了。只要好生恢复北方元气,南北之争何足道哉!”

  第323章 何栋

  朱棣的目光骤然变得锐利,如同沉睡的猛虎苏醒,先前的倦怠一扫而空。他步履沉稳,周身散发着迫人的气势,在房中踱了几步,又坐回原位,含笑说道:

  “此事朕明白了,先前确是考虑不周。”

  何秋望着朱棣的身影,恍惚间仿佛从他身上看到了朱元璋的影子,不由心中暗叹:

  “这才是朱棣该有的气魄!”

  明朝诸帝中,朱棣本是最肖似朱元璋的。先前或因朱元璋甫退位,朱棣尚缺几分底气,难免想回到熟悉的北平。但经何秋稍加点拨,他立刻洞悉关键,这般悟性着实不凡。

  何秋回到府中时,朱高炽已等候多时。一见何秋,他便快步迎上,兴奋地说道:

  “姐夫,我要成亲了。”

  何秋微怔——朱高炽不过十六七岁,但在此时也算适婚之龄。他笑问:

  “太子妃人选可定?你母后可曾提起?”

  朱高炽憨憨地挠头:

  “母后似乎属意锦衣卫指挥使张麟之女,我也不知她品貌如何。”

  何秋心头一动:张麟之女,仍是历史上朱高炽的原配。难道命运的轨迹终究难改?

  他面上不露异色,只笑道:

  “日后你有了孩儿,我可要亲自教导。今日我还有些话需与你姐姐说,你先回吧。”

  朱高炽本只为分享喜讯而来,闻言撇撇嘴,略带不满地离去。

  独自坐在书房中,何秋沉思着这桩婚事背后的意味。朱高炽既为太子,其妃择选必经深思。张麟久驻北平,或为朱棣向旧燕藩臣属示好之举?

  思忖片刻,他摇了摇头——此事与他并无太大关联。身为外戚,涉足朝政本非宜事。如今他只愿低调授学,静观时局。

  翌日,何秋便寻了朱玉颖,陪着幼子何栋玩耍度日。

  说起来,何秋也是挺不容易的,亲生儿子何栋已经五六岁了,跟自己却始终亲近不起来。何秋满脸慈爱地看着眼前这个眼珠乌黑的孩子,递过一块点心:“来,尝尝这个,是爹爹特意从宫里给你带来的。”

  何栋眼睛一亮,接过点心吃得正香,何秋忽然问道:“儿子,你识字启蒙的时候,都念过什么书?”

  何栋眨着乌溜溜的眼睛回答:“《千字文》《百家姓》。”

  何秋微微皱眉,这些并不是他想让儿子学的。不过转念一想,自己之前常不在家,朱玉颖能教这些也算不错了。“从今天起,你得跟爹爹学些新东西了。要是学得不好,可是要挨打的。”何秋提醒道。

  何栋吃惊地睁大眼睛,嘴里的点心顿时不香了。他委屈巴巴地说:“那……要是学不好,你别打我头,打屁股行吗?”小家伙一边说,一边从椅子上跳下来,转身撅起小屁股对着何秋。

  何秋忍不住笑了,忽然觉得这孩子格外可爱。他牵着何栋的小手,带他走进一间特意布置的游戏房。房间宽敞明亮,几面大玻璃窗透进充足的光线。“来看看,
  http://www.paoshu5.cc/book/37794/26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