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织网与铸犁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李岩的悄然南下,如同将一颗石子投入了西安外围这潭表面平静、内里却暗流汹涌的浑水。他并未直接接触那些仍在高迎祥名义控制下的州县官吏,而是凭借其举人身份和儒雅气度,首先拜访了几位在地方上颇有声望、却又因高迎祥暴政而心怀不满的致仕官员和乡绅。

  在泾阳县一座看似普通的宅院内,李岩与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对坐品茗。老者曾是西安府的学官,德高望重。

  “高迎祥倒行逆施,僭号称王,横征暴敛,民不聊生。”李岩言辞恳切,“我主张团练,起于田亩,意在保境安民,绝非高逆同类。前番力挫其锋,亦是为此。然我庄力薄,欲护更多百姓,需四方仁人志士携手。”

  他并未要求对方立刻表态归附,而是递上了张家庄的《约法》摘要和此次大捷的详细战报(隐去了关键军力部署),以及一份盖有张家庄总务堂印信的“互保倡仪”,提议在对抗高迎祥暴政、维持地方秩序上互通声气,必要时可提供有限庇护。

  老者仔细翻阅着文书,浑浊的眼中时而闪过惊异,时而露出思索。张家庄的《约法》与他熟知的王法纲纪迥异,却条条务实,直指民生;那战报更是详实得令人心惊。

  “张团练……非常人也。”老者最终长叹一声,“老朽虽已致仕,然乡梓之情难舍。高逆暴虐,确非万民之福。贵庄之倡仪,老朽可代为联络几位志同道合之乡贤。成与不成,但求无愧于心。”

  这就够了。李岩要的不是立刻的投靠,而是打开一道口子,播下种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辗转数县,以类似的方式,或明或暗地接触了多位地方实力派人物。反应不一,有的热情,有的谨慎,有的观望,但几乎无人再将张家庄视为普通的乡勇土寨。一张基于共同利益(对抗高迎祥、寻求安定)和潜在恐惧(高迎祥的报复与不确定性)的松散网络,开始悄然编织。

  与此同时,张家庄内部的重建与深化也在加速。

  缴获自高迎祥大军的兵甲、尤其是那些尚算完好的铁器,被源源不断地送入孙老铁匠的工坊。水力锻锤日夜轰鸣,将这些带着血锈的武器重新熔炼、锻打,一部分制成农具,另一部分则用来打造更多的“破军铳”零件和修补甲胄。

  “团练,您看!”石柱兴奋地指着灰泥坊外新出窑的一批砖块,“用了新配比的黏土和煅烧工艺,这砖的硬度比之前好了三成!用来修补内墙和关键地段,更耐用!”

  张远声拿起一块,入手沉实,敲击声音清脆。他满意地点点头:“好!不仅要修墙,庄内主要的道路、仓库地面,也要逐步用这种砖铺设。”

  技术的进步不仅仅体现在军工和建筑上。宋应星在张远声的提示下,带着几名对农事感兴趣的学徒,开始系统性地整理、优化庄内的农业生产技术。他们筛选更耐旱抗病的粮种,记录不同肥料(包括硝土、草木灰、腐熟粪肥等)对不同作物的效果,甚至开始尝试制作一种利用杠杆和齿轮原理的、更省力的新式水车模型,以期未来能提升灌溉效率。

  “格物之妙,在于究其理而致其用。”宋应星对围绕着他的学徒们讲解道,“农事乃国之根本,亦是我庄存续之基。若能以格物之术,使一亩之地多收三五斗,则活人无数,功德无量。”

  这些举措,或许短期内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在潜移默化地夯实着张家庄的根基。一种不同于外界混乱秩序、讲究实效、鼓励探索的氛围,正在这里逐渐形成。

  然而,平静的日子总是短暂。胡瞎子带来的新消息,打破了埋头建设的宁静。

  “庄主,李参赞那边进展顺利,已与三县之地共七家乡绅暗中达成默契,约定互通消息,必要时可接纳我方人员。但是,”胡瞎子语气一转,“高迎祥那边有动静了。他似乎在全力弹压内部,刘宗敏被暂时剥夺了部分兵权,高一功权势更重。而且,他们也在加紧打造器械,征集粮草,看样子,用不了多久就会再次北上。”

  张远声对此并不意外。高迎祥若就此认输,那他就不是高迎祥了。

  “还有,”胡瞎子压低声音,“关于那支‘狻猊旗’骑兵,有了一点模糊的线索。我们的人在山西那边打听到,近些年确实有一支打着异兽旗号、行踪诡秘的队伍在活动,据说与一个姓‘姜’的家族有关,这个家族背景很深,与边军、晋商乃至关外的某些势力都有牵扯,但具体细节,查不到。”

  “姜家?晋商?”张远声眉头紧锁。范家就是晋商八大家之一,这“狻猊旗”若也与晋商有关,是敌是友?他们上次出手相助,目的何在?

  局势愈发扑朔迷离。

  “继续查,但要更加小心。”张远声吩咐道,“另外,通知赵武和韩猛,加强侦察和警戒,尤其是夜间。高迎祥再来,恐怕不会像上次那样硬碰硬了。”

  他走到沙盘前,目光扫过张家庄及其周边地形。外部威胁迫近,内部建设尚未完全恢复。下一次风暴,或许会比上一次更加猛烈,也更加诡谲。
  http://www.paoshu5.cc/book/37982/26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