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大功惊世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每一垄地收获的果实,都被小心地收集起来,仔细地清除泥土,然后过秤、记录。

  皇庄的账房管事和户部派来的专员,守着巨大的秤杆和厚厚的账册,记录着每一个数字。

  他们的表情从最初的好奇,到惊讶,到最后的目瞪口呆。

  最先收获的是作为“母本”的那一亩红薯和那一亩土豆。

  当农户们小心翼翼地用耙子掘开松软的土壤,看到底下结出的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红皮果实和黄白色块茎时,现场发出了一片惊呼。

  称重结果:母本红薯亩产高达两千一百余斤!

  母本土豆亩产也达到了一千九百多斤!

  第一次扩繁的一亩红薯,收获时亩产稳定在两千零五十斤。

  第二次扩繁的五亩红薯,尽管面积扩大,但在精心照料下,平均亩产依然保持在两千斤左右。

  最后是那规模最大的二十三亩红薯,收获场面最为壮观。

  人们几乎是用“刨”的方式,从地里翻出成堆的红薯,像一座座红色的小山。

  最终统计,这二十三亩地的平均亩产,竟然也达到了两千斤以上!

  最终数据汇总到春芽的案头。

  那墨迹未干的数字,仿佛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沉甸甸的重量,让她的指尖都微微发颤。

  这是一份从未出现过的,足以载入华夏史册的丰收捷报!

  红薯:总种植三十亩,总产量高达六万零八百斤!

  平均亩产稳稳超过两千斤!

  土豆:种植一亩,产量一千九百余斤。

  御麦:作为已经广受认可的高产作物,平均亩产稳定保持在五石四斗左右。

  这已是传统麦粟等作物产量的数倍,堪称卓越。

  然而,在红薯和土豆这高出三倍还多的恐怖产出面前,御麦的辉煌也瞬间被映衬得黯然失色。

  若按此时通行的粮食计量换算(明制1石约合120斤),红薯亩产竟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将近十七石!

  这个数字,如同一声惊雷,在所有知情人心中炸响。

  一亩地,十七石的产出,这是梦里都不敢想的数字!

  而土豆的产量,换算下来亩产也高达十六石有余,其表现与红薯一样,堪称神迹。

  “十……十七石?我的老天爷啊……”

  一位老庄户听到管事念出的数字,腿一软,差点跪坐在地上,嘴里反复念叨着:

  “一亩地,能打出十七石粮……这、这真是神仙给的种子啊!”

  皇庄上下彻底沸腾了!

  那些亲手种植、照料、收获的庄户们,看着那些堆成小山,红皮饱满的红薯和淡黄色圆滚滚的土豆,激动得语无伦次。

  “老天爷!我这辈子都没见过一亩地能出这么多粮食!

  今天我真是开眼了。”

  “这哪里是庄稼,这分明是神物!是天上的神仙赐下的神种!”

  “什么天上的神仙,是嘉禾夫人……不,是神仙!

  嘉禾夫人就是神农娘娘下凡,赐给我们大明百姓的宝贝救命粮啊!”

  所有的辛劳、所有的等待,在这一刻,在所有人心里都化作了惊涛骇浪般的狂喜,兴奋激动的语无伦次的呼喊。

  在场的人心中对“嘉禾夫人”李春芽,涌现出死心塌地的信服。

  那堆积如山的红皮红薯和黄皮土豆,在阳光下闪烁着的光芒,是希望之光,是能照亮大明万千饥寒交迫百姓未来的祥瑞之光!

  丰收的详细数据,连同精心挑选,个个饱满硕大的红薯和土豆实物,被作为祥瑞捷报,迅速呈报至户部。

  旋即,这份沉甸甸的捷报以最快的速度摆上了嘉靖帝的御案,并在庄严的朝会之上,由司礼监太监向满朝文武高声宣读。

  当那“红薯亩产两千余斤,折合近十七石;土豆亩产一千九百余斤,折合约十六石有余”的数据回荡在奉天殿时,整个朝堂,瞬间为之震动,落针可闻。

  随即爆发出难以抑制的惊叹声!

  先前御麦的推广,已让百官看到了粮食增产的稀微曙光。

  而红薯与土豆这石破天惊的产量,简直是彻底颠覆了所有人对土地产出的认知!

  一亩地,竟能产出相当于近十七石粮食的块茎!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同样大小的土地,能养活数倍、甚至十数倍于从前的人口!

  意味着那些以往被视为贫瘠、难以耕种的山地坡地,或许也能因此而焕发生机,获得前所未有的收成!

  意味着困扰大明王朝百年的饥馑顽瘠,真正看到了彻底根治的曙光!

  御史台的言官们,这次不再是手持奏疏、言辞激烈地弹劾官员,而是争先恐后地出列,面红耳赤地褒扬这千古奇功:

  “陛下!此乃天佑大明!祥瑞频现,实乃盛世之兆啊!

  这是陛下的圣德感天动地啊!”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御史首先出列,激动得胡须都在颤抖,声音带着哽咽。

  他话音未落,另一位大臣立刻振奋地跨步而出,声音洪亮地附议:

  “陛下!红薯、土豆,产量竟数十倍于寻常谷物,实乃亘古未有之神物!

  ‘嘉禾夫人’李春芽之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此等济世之神物,臣恳请陛下,当即刻下旨,于全国各州县大力推广!

  若得普及,我大明将再无饥馑之患,百姓可饱食安居,国本可永固磐石!”

  “臣附议!”

  “臣亦附议!”

  “此乃江山社稷之福,万民之幸啊!”

  清流一派的官员们个个脸上洋溢着兴奋与自豪。

  站在文官班列靠前位置的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李时言,虽面色沉静,但捻着胡须的手指微微颤动,显露出内心的不平静。

  他看向户部尚书杜大人,两人的眼神里,都带着一丝心照不宣的赞许。

  站在他身后的内阁大学士赵士荣,更是难掩笑意,腰杆都比往日挺得更直了。

  这荣耀可是也有他的一份呢。

  可是他上书举荐李春芽赴京推广御麦的。

  谁能想到她竟然如此争气,短短三年时间,竟然捷报频传,每件都是大功德,利于万民,功在千秋!

  这个外孙媳妇可是给他老长脸了!
  http://www.paoshu5.cc/book/39954/24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