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书网 > 刑侦档案:情迷真相 >第317章 张明的交通工具排查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317章 张明的交通工具排查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夜色像一块浸了墨的绒布,沉沉压在青川市的上空。老城区的巷弄里,路灯昏黄的光晕被湿漉漉的石板路折射开,映得墙角的青苔泛着冷绿。李建军蹲在张大爷家门前的台阶上,指间的烟燃到了尽头,烫得他猛地回神,随手将烟蒂按在台阶的砖缝里。

  李队,技术科的初步勘查结果出来了。年轻警员小林的脚步声打破了寂静,他手里攥着一叠报告,额前的碎发被汗水粘住,张大爷家门窗完好,没有撬窃痕迹,屋内物品摆放整齐,除了茶几上少了一个搪瓷杯,没发现其他异常。李建军站起身,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张大爷失踪已经是第七天了。七十二岁的张守义,无儿无女,退休前是老城区的木匠,为人和善,街坊邻里都说他这辈子没跟人红过脸。七天前的早上,常和他一起下棋的老王头没在公园见到人,到他家敲门也无人应答,报了警后,警方才正式介入调查。

  监控呢?老城区那几个关键路口的监控,有没有拍到张大爷失踪当天的行踪?李建军的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他今年四十五岁,从警二十年,经手的失踪案不计其数,但像这样毫无头绪的,并不多见。拍到了。小林点开手机里的监控截图,张大爷是七天前早上七点二十左右出的门,穿着深蓝色的中山装,手里拎着那个搪瓷杯,往巷口的方向走了。但巷口往公园去的那段路,有个监控坏了,之后就再也没拍到他的身影。

  李建军皱起眉,指腹摩挲着下巴上冒出的胡茬:走访的情况怎么样?有没有人看到他跟谁一起走,或者遇到了什么人?街坊们都说没看到异常。小林叹了口气,不过有个大妈说,当天早上好像看到张明在巷口徘徊,还跟张大爷打了个招呼。但张明自己说,他那天是去老城区拉货,刚好碰到张大爷,聊了两句就走了。

  张明。李建军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眼神沉了下来。张明是张大爷的远房侄子,三十多岁,在郊区开了个小五金店,平时偶尔会来看看张大爷,关系不算亲近,但也没听说有什么矛盾。之前排查嫌疑人时,张明的不在场证明看似成立——他说自己当天拉货去了郊区,下午才回来,店里的学徒和几个客户都能作证。他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李建军突然问道。

  一辆银灰色的面包车,登记在他名下,已经用了五六年了,主要用来拉五金配件。小林立刻回答,之前我们问过,他说那天就是开着这辆车去的郊区,来回跑了两趟,车上除了货物没别的东西。李建军沉默了片刻,目光扫过老城区狭窄的巷弄,又望向远处郊区的方向。青川市的老城区和郊区之间隔着一片待开发的荒地,只有一条双向两车道的公路相连,沿途监控不多。不对劲。他突然开口,张大爷失踪的时间,刚好是张明说的拉货时间;张大爷最后出现的地点,离张明拉货的必经之路不远;而且,张明是张大爷唯一的亲戚,按道理说,张大爷失踪这么久,他的反应也太冷静了点。您是怀疑……张明有问题?小林眼睛一亮。

  不是怀疑,是需要验证。李建军拍了拍他的肩膀,通知技术科,立刻调取老城区到郊区那条公路近半个月的所有监控,重点排查张明的那辆面包车。另外,申请搜查令,我们要对他的面包车进行全面勘查。明白!小林立刻转身去安排。李建军再次看向张大爷家的方向,心里有种强烈的预感:这辆面包车,很可能藏着张大爷失踪案的关键线索。

  第二天一早,技术科就传来了消息。监控排查工作比想象中更困难,郊区公路沿途的几个监控要么分辨率太低,要么存在盲区,好在技术人员通过车牌识别和车型比对,还是梳理出了张明面包车的行驶轨迹。李队,你看。技术科的老周指着电脑屏幕上的路线图,张明说他失踪当天只拉了两趟货,但监控显示,他那天早上八点半从市区出发,九点二十到了郊区的五金店,十点半又出发返回市区,十一点十五分进入老城区,停留了大概二十分钟,然后再次前往郊区,下午两点、四点、六点各有一次往返。也就是说,他当天往返老城区和郊区足足有五趟,这根本不是正常拉货的频率。

  李建军的手指点在屏幕上的时间节点:十一点十五分进入老城区,停留二十分钟。这个时间,刚好是张大爷失踪后的一个小时左右。他在老城区停留的二十分钟,做了什么?我们调取了老城区巷口附近的民用监控,拍到他的车停在巷口不远处的僻静角落,但是没拍到他下车后的具体行踪。老周补充道,另外,我们还发现,在张大爷失踪前三天,张明的车也有两次往返老城区和郊区的记录,都是在晚上,停留时间都在一个小时以上。

  晚上往返?李建军的眉头皱得更紧,一个五金店老板,晚上拉什么货?而且还是往返老城区和郊区。种种疑点都指向了张明。当天下午,搜查令批了下来,李建军带着小林和技术科的人员,直奔张明的五金店。张明的五金店开在郊区的一个建材市场里,门面不大,门口堆着各种钢管和板材。看到突然上门的警察,张明脸上闪过一丝慌乱,但很快就恢复了镇定,堆着笑迎上来:李警官,你们怎么来了?是张大爷的案子有进展了吗?

  张明,我们现在依法对你的面包车进行搜查,请你配合。李建军出示了搜查令,语气严肃。张明的眼神闪烁了一下,搓了搓手:配合,当然配合。车就在后面的停车场,我这就带你们去。面包车停在停车场的角落,银灰色的车身落了一层薄灰,看起来确实经常用来拉货。车门打开后,一股混合着铁锈、灰尘和淡淡的消毒水的味道扑面而来。车厢里铺着一层黑色的橡胶垫,上面有明显的磨损痕迹,角落里还残留着一些五金配件的碎屑。

  这车平时都是你自己开吗?李建军一边打量着车厢,一边问道。是啊,偶尔店里的学徒也会帮忙开一下,但主要还是我开。张明站在一旁,双手不自觉地握在了一起。技术科的人员已经开始了勘查工作。他们戴着白手套,拿着强光手电,仔细检查着车厢的每一个角落。橡胶垫被掀了起来,座椅被拆开,就连车门的缝隙和后备箱的夹层都没有放过。

  李队,你看这里。一个技术人员突然喊道。李建军凑了过去,只见在驾驶座和副驾驶座之间的缝隙里,有一小块深色的痕迹,像是被反复擦拭过,颜色比周围的内饰要深一些,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提取样本,立刻送回实验室检测。李建军吩咐道。

  张明的脸色瞬间变得有些苍白,声音也有些发颤:那……那是什么啊?可能是拉货的时候不小心弄上的油污吧。李建军没有理会他的辩解,目光继续在车厢里搜索。他注意到,车厢的橡胶垫虽然看起来脏,但明显被清洗过,尤其是座椅下方的区域,比其他地方要干净不少,这和张明说的“经常拉货,没怎么清理”有些矛盾。

  你最近有没有清洗过车厢?李建军突然问道。张明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哦,有,大概三四天前吧,拉了一批生锈的钢管,弄得车里挺脏的,就简单擦了擦。用什么擦的?有没有用消毒水?

  就……就用洗洁精和清水擦的,没?消毒水啊。张明的眼神有些躲闪。但车厢里那淡淡的消毒水味,却骗不了人。李建军心里已经有了判断:张明在刻意清理车厢,而那个深色痕迹,很可能就是他没清理干净的关键证据。

  勘查工作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技术人员一共提取了三份样本:座椅缝隙里的深色痕迹、橡胶垫上的一处可疑斑点,以及车门把手上的残留物质。李队,勘查完毕,可以回去检测了。技术人员收拾好工具说道。

  张明,跟我们回警局一趟,有些情况还需要你配合了解。李建军看着张明,语气不容置疑。张明的腿有些发软,被小林扶着才勉强站稳:我……我没做什么坏事啊,为什么要跟你们回警局?到了警局你就知道了。李建军不再多说,转身率先走出了停车场。

  回到警局后,样本被立刻送到了法医实验室。等待结果的时间总是漫长的,李建军坐在办公室里,翻看着张明的个人资料。张明小时候父母离异,跟着母亲长大,家境不太好。几年前,他从外地回来,开了这家五金店,生意一直不温不火。据邻居反映,张明近几年赌瘾很大,欠了不少外债,之前还向张大爷借过钱,但张大爷没借给他。

  李队,张明的审讯记录出来了。小林推门进来,他还是一口咬定,失踪当天是在拉货,至于多次往返老城区和郊区,他说都是因为客户临时改了订单,所以跑得多了点。他还说,清洗车厢确实是因为拉了生锈的钢管,消毒水味可能是附近店铺飘过来的。

  编得还挺像那么回事。李建军冷笑一声,但他解释不了为什么要在晚上往返老城区和郊区,也解释不了座椅缝隙里的痕迹。再等等,等实验室的结果出来,看他还怎么狡辩。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办公室里的气氛越来越凝重。直到晚上八点多,法医实验室的电话终于打了过来。李队,检测结果出来了!电话那头,法医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座椅缝隙里的深色痕迹和橡胶垫上的斑点,都是血迹!而且,经过DNA比对,这些血迹属于张守义老人!

  确定吗?李建军猛地站了起来,声音有些激动。确定!我们做了三次比对,结果完全一致。虽然血迹量很少,而且被擦拭过,但还是提取到了完整的DNA序列。

  挂了电话,办公室里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压抑不住的兴奋。这是张大爷失踪案以来,警方找到的第一个直接证据!立刻提审张明!李建军拿起外套,眼神锐利如刀,这次,看他还怎么抵赖!

  审讯室里,灯光惨白,张明坐在审讯椅上,双手放在桌上,头微微低着。当李建军把DNA检测报告放在他面前时,他的身体明显颤抖了一下。张明,认识这个吗?”李建军指着报告上的DNA比对结果,“这是我们在你面包车上提取到的血迹,经过检测,和张大爷的DNA完全一致。你现在,还有什么话要说?

  张明的嘴唇哆嗦着,沉默了很久,才抬起头,脸上带着一丝绝望:不可能……我已经清理得很干净了,怎么还会有血迹?清理?李建军抓住了他话里的漏洞,你为什么要清理血迹?那不是你说的油污吗?

  张明的头又低了下去,双手紧紧攥成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审讯室里陷入了沉默,只有墙上的挂钟在滴答作响。我……我不是故意的。过了大概十分钟,张明突然开口,声音嘶哑,我只是想跟张大爷借点钱,他不肯,我们就吵了起来……

  你详细说清楚。李建军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紧紧盯着他。张明深吸了一口气,缓缓道出了事情的经过。原来,张明因为赌博欠了二十多万的外债,催债的人天天上门,他走投无路,就想到了向张大爷借钱。张大爷虽然没儿无女,但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了不少钱。

  第一次上门借钱时,张大爷直接拒绝了,说赌博的钱他不会借,还劝张明赶紧戒赌,好好做生意。张明不仅不听,反而觉得张大爷是故意刁难他。之后的几天,他又找了张大爷几次,都被拒绝了。张大爷失踪那天早上,张明又在巷口碰到了张大爷,他把张大爷叫上了自己的面包车,说有重要的事跟他商量。上车后,他再次提出借钱,张大爷还是不肯,两人吵了起来。争执中,张明情绪失控,顺手拿起车上的扳手,朝张大爷的头上砸了下去。

  我当时太冲动了,看到他倒在座位上,流了血,我吓得魂都没了。张明的声音带着哭腔,我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就想把他藏起来。我开车把他拉到了郊区的废弃砖窑,本来想找个地方埋了,但那天下午一直有人路过,我没敢动手,就又把他拉回了市区,藏在老城区一个没人住的老房子里。

  之后的几天,我每天晚上都开车去看看,怕被人发现。直到第三天晚上,我觉得风声不紧了,才把他拉到郊区的深山里埋了。张明捂着脸,肩膀不停地颤抖,我清理了车厢,还用消毒水擦了好几遍,以为不会有人发现,没想到……

  埋尸的具体地点在哪里?李建军追问。张明报出了一个地址,是郊区深山里的一处废弃林场。李建军立刻安排警力,带着张明前往指认现场。车队在夜色中行驶,郊区的公路越来越窄,最后变成了崎岖的山路。车子开不了了,警员们只好下车,跟着张明徒步前行。深山里一片漆黑,只有手电筒的光束在林间晃动,虫鸣和风声交织在一起,显得格外阴森。

  走了大概一个小时,张明停了下来,指着前面一片杂草丛生的洼地:就……就在那里。警员们立刻散开,用工具清理着地上的杂草和泥土。没过多久,一把铁锹碰到了坚硬的物体,大家心里一紧,加快了清理的速度。随着泥土被一点点挖开,一具用塑料布包裹着的尸体渐渐显露出来。法医上前检查,确认尸体正是失踪多日的张大爷,头部有明显的钝器击打伤,和张明的供述一致。

  当张大爷的尸体被抬出来时,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李建军站在山巅,看着远处渐渐亮起来的天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场历时七天的失踪案,终于真相大白。回到警局后,张明被正式逮捕,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李建军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桌上的结案报告,心里却没有多少轻松。一个原本和善的老人,因为一场借贷纠纷,就这样失去了生命;一个原本可以好好生活的年轻人,因为赌博和冲动,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李队,张大爷的后事,街坊们已经帮忙安排了。小林走了进来,递过来一杯热水,还有,张明的五金店已经被查封了,他欠的外债,警方也会通知相关部门处理。李建军接过热水,喝了一口,点了点头:嗯。这个案子也给我们提了个醒,以后处理失踪案,一定要注重细节,尤其是交通工具的排查,往往能找到关键线索。

  小林点点头,又问道:李队,你说张明如果当初没有赌博,没有一时冲动,会不会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李建军沉默了片刻,说道:人生没有如果。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一步错,步步错,有些错误一旦犯下,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

  窗外,太阳已经升了起来,金色的阳光洒在青川市的街道上,驱散了夜晚的阴霾。老城区的巷弄里,已经有了早起的街坊,虽然张大爷的离去让大家有些伤感,但生活还要继续。而那辆银灰色的面包车,作为案件的关键证据,被存放在了警局的物证室里。它沉默地见证了那场冲动的杀戮,也警示着每一个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试图挑战法律底线的行为,终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李建军站起身,推开办公室的窗户,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他知道,这起案件虽然结束了,但作为一名警察,他的责任还在继续。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案件等着他去侦破,更多的真相等着他去揭开。而他能做的,就是坚守初心,用自己的努力,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宁。
  http://www.paoshu5.cc/book/42334/62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