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铁轨上的阴影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大清河铁路总局”下属的“征地安抚司”在沈惊鸿的强力推动下迅速成立,一套相对明晰的征地补偿章程也随之颁布。然而,章程是死的,人心是活的,尤其是在铁轨这前所未有的巨物真正开始铺设,触及更多人的切身利益时,各种光怪陆离的阻力便纷至沓来。

  京畿地区,第一批标准化生产的钢轨开始沿着勘探好的路基铺设。沉重的钢轨需要大量枕木固定,这又涉及到林木的砍伐。在直隶与顺天府交界处的一片丘陵地带,工人们刚将钢轨铺过一处缓坡,第二天便发现,昨夜铺好的数十丈钢轨不翼而飞,连同固定用的道钉、垫板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地上凌乱的拖拽痕迹和几个深深的坑洞。

  消息传来,铁路总局震动。沈惊鸿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绝非简单的乡民泄愤,而是有组织的盗窃!在大明,铁器虽已不像早期那样严格管制,但如此大量、成型的精钢,依旧是极其珍贵的物资,黑市价格不菲。

  负责此段的官员哭丧着脸汇报:“阁老,不仅是钢轨,连运来的备用枕木,夜间也常有丢失。下官已加派了巡夜人手,可……防不胜防啊!那些贼人熟悉地形,来去如风。”

  几乎与此同时,一种新的流言在铁路沿线的乡村市镇悄然散开,比之前的“震动龙脉”更具蛊惑性。

  “听说了吗?那铁轨是会吸地气的!凡是铁轨铺过的地方,地力会逐年衰减,种不出好庄稼!”

  “何止啊!邻村王老汉家的牛,就是不小心踩了那铁轨,当晚就口吐白沫死了!郎中都瞧不出毛病,说是被铁龙的煞气冲了!”

  “这东西邪性得很,晚上还有鬼火在上面飘呢!那是被惊扰的祖先之灵在示警!”

  这些荒诞不经的传言,却恰恰击中了农耕文明最根本的恐惧——土地与收成,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妖魔化。尽管征地安抚司按章程发放了银钱补偿,但对于许多视土地为命根的农民而言,这种对“地气”的虚无缥缈的伤害,远比失去一部分土地所有权更让他们恐慌。一些原本拿了补偿、态度观望的农户,也开始加入到阻挠施工的队伍中,或是消极应对,或是给偷盗者提供便利、隐瞒信息。

  面对这交织着利益盗窃和愚昧恐慌的复杂局面,沈惊鸿展现出了他作为改革者的冷酷与务实。

  一方面,他行文刑部与地方督抚,将此系列盗窃案定为“窃夺国之重器,阻挠朝廷大工”的重罪,要求限期破案,严惩不贷。同时,他授权陆炳的锦衣卫介入,不仅调查盗窃团伙,更要深挖其销赃渠道,以及背后是否有地方豪强或旧利益集团(如漕运相关者)在暗中指使、散播谣言。他要揪出这只看不见的黑手。

  另一方面,他指示征地安抚司和格物院,采取更积极的“科普”与“惠民”行动。

  他亲自审定了由徐光启牵头、格物院几位学子编写的《铁路利民浅说》,用最浅白的话语,配以简单的图示,解释铁路运输如何能降低货物运费,让乡民所需的盐、布、农具更便宜,让本地多余的粮食、果蔬能更快运出去卖钱。书中还特意引用古志,论证“金石埋藏,本为地宝,铺设通途,乃引宝气流通,惠泽四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更关键的是,沈惊鸿推动了一项实质性的惠民政策:铁路沿线十里内的村庄,其村民享有优先被招募为铁路养护工、巡道工、驿站杂役的权利,按月领取工钱。同时,承诺铁路通车后,将在沿线重要节点设立官营或监管的货栈,以低于市价一成的价格,向沿线持有“铁路惠工牌”的百姓出售生活必需品。

  “光给一笔买断的补偿银钱是不够的,”沈惊鸿对下属解释道,“要让他们看到长远的好处,看到这条铁路与他们的生计息息相关,让他们从潜在的反对者,变成利益的攸关者。当守护铁路就是在守护自己的饭碗时,那些偷盗和流言,自然就失去了土壤。”

  政策推行下去,效果并非立竿见影,但微妙的变化开始出现。

  锦衣卫的介入果然起到了震慑作用。几起小规模的偷盗团伙被迅速侦破,人赃并获,首犯被从严处置,悬首示众。黑市上对于来路不明钢料的查缉也骤然收紧。大规模的钢轨盗窃案明显减少,虽然零星的偷盗仍难以完全禁绝,但气焰已被打下去大半。

  而《铁路利民浅说》和优先招募政策,则像春风化雨般,慢慢浸润着人心。一些识字的里正、乡绅开始认真阅读那小册子,虽然未必全信,但至少多了一个思考的角度。更重要的是,当第一批被招募的沿线村民,第一次领到沉甸甸的月钱,穿着统一的号服在铁路上从事相对轻松的养护工作时,那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张老三,你这身皮穿着,挺精神啊!”村口有人打趣道。

  被叫做张老三的汉子,有些不好意思地扯了扯身上的号坎,却又挺直了腰板:“朝廷给饭吃,咱就好好干!总比守着那几亩薄田,看天吃饭强!”

  “听说以后在铁路边的货栈买东西,还能便宜?”

  “那册子上是这么说的,谁知道呢……不过,这月钱可是实打实的。”

  类似的对话在沿线村落悄悄流传。虽然仍有老人对着铁轨叹气,念叨着“地气”,但年轻人眼中,更多的开始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当再有外村人来散播“铁轨吸地气”的谣言时,本村一些得了实惠的年轻人甚至会出面驳斥:“胡咧咧啥呢!那是朝廷的宝贝疙瘩,坏了你赔得起吗?”

  外面的波澜也偶尔会传入沈府。沈承宇在格物院听说了钢轨被盗和流言之事,愤懑之余,也更加刻苦地投入了对铁路信号系统(利用旗语和简单的灯光编码)和更坚固的道钉、锁具的设计中,希望能从技术上减少被盗的可能和提高安全性。他将自己的设想与林薇音在有限的几次通信中分享,林薇音回信时,除了表达关切,竟也能提出一两个关于“标识管理”和“邻里互助巡查”的朴素想法,让沈承宇颇感惊喜,只觉得找到了知音。

  沈静姝则用她的画笔,记录下了另一种景象——她随母亲去京郊女子格物学堂时,看到铁路工地上,那些穿着号服的养护工正在认真擦拭钢轨,远处炊烟袅袅,与蜿蜒的铁路构成一幅奇异的、充满生机的画面。她画了下来,取名为《新脉络》。苏卿卿看到女儿的这幅画,欣慰地摸了摸她的头,知道孩子们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和参与着这个变革的时代。

  沈惊鸿每每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府,看到书房里儿子留下的演算草稿,或是女儿充满想象力的新画,又或是妻子默默为他备好的参汤和关切的眼神,便觉得所有的艰难和压力都是值得的。他知道,他不仅在铺设帝国的铁轨,也在为他的家人,以及千千万万个家庭,铺设一条通往更安定、更有希望的未来的道路。前路依然漫长,暗影犹存,但铁轨在延伸,人心,也在缓慢而坚定地转向。这注定是一场持久战,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http://www.paoshu5.cc/book/42420/18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