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定鼎新章 中枢再造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假币大案的尘埃落定,如同一场凛冽的秋霜,虽肃杀了些许枝叶,却也使帝国的根基更为清晰地暴露出来。天启皇帝朱由校在震怒与痛心之余,对沈惊鸿那“立规制,明职守,方能持久”的论断,有了锥心刺骨的理解。若非那新设的“宝钞辨验司”以其专业与铁证,死死咬住线索,仅凭以往三法司互相推诿、厂卫侧重刑讯的模式,恐怕难以如此迅捷、精准地斩断成国公府那盘根错节的势力。

  此案如同一面高悬的明镜,照出了大明现行中枢机构的沉疴积弊:部院之间权责交错,如工部、户部、内府在工程物料管理上纠缠不清;诸多新兴要务无主官之衙,如格物之学、路矿之政、万邦商贾往来;更有那决策与执行链条的冗长低效,遇事则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帝国的新币、铁路、火器、海贸,正如同奔涌的洪流,冲击着陈旧而笨拙的行政堤坝。

  沈惊鸿深知,技术之革新终有极限,若上层建筑不能随之演进,一切成果终将被僵化的体制所吞噬。是时候,为这运行了二百余年的大明躯体,进行一次刮骨疗毒般的再造了。他汲取了来自未来视野中那“职能清晰、权责对等、系统协作”的智慧精髓,结合大明现状,开始伏案起草那份名为《定鼎新章以理万机疏》的宏大纲领。

  此后的数月,沈惊鸿几乎将自己隔绝于值房与文牍之中。他调阅了自洪武至万历所有关于官制改革的奏议,细析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的实际运作与权责边界,更与徐光启、张文昇等志同道合的实干派官员反复推演。他的目标,并非全盘推倒重来,而是在旧有骨架之上,进行“功能重整与肌体再生”,旨在构建一个“权责相宜、术业专攻、运转协调、监督有力”的新中枢。

  这份奏疏的撰写,堪称呕心沥血。既要确保新体系的先进与前瞻,又须虑及大明的政治传统、官僚群体的承受之限,以及皇帝那至高无上的权柄。他将未来政府的部门理念,巧妙地融入符合明代认知的命名与职能描述之中,力求做到“师其意而不泥其迹”。

  终于,在一个天高云淡的秋日,这份承载着沈惊鸿无数心血与期望的万言奏疏,被郑重呈至天启皇帝御前。

  朱由校展开奏疏,立刻被其中磅礴的气魄与缜密的思虑所吸引。开篇并未急于列陈条框,而是痛陈当下朝局“政出多门、事权不一、遇事推诿、效率低下”之四大痼疾,并以假币案、漕运改革、军械制造中的实例为证,直言此乃束缚帝国腾飞之最大枷锁。

  继而,奏疏提出了“归并职能、填补空白、强化核心、理顺关系”的十六字革新方针。紧接着,便是那石破天惊的具体构架:

  一、确立“内阁—诸部院”两级决策执行之体。 明确内阁为最高决策与协调之所,专注于国之大政、方略规划与跨部事务调和。其下,则对原有六部及其他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整合与新设,形成 “十二部、三院、两司” 的新中枢格局。

  二、改组与新建各部院如下(核心部分):

  1. 吏部:保留,职能强化。统掌文官铨选、考功、勋绩,为“文官人事总枢”。

  2. 财政部(原户部核心职能):职能专注“国家度支、税赋、仓廪、钱法”,成为真正的 “国家财赋总管” 。将其原有的部分工程、户籍管理职能剥离。

  3. 礼部:保留,但职能拆分。主要执掌“礼仪、祭祀、朝贡、藩属往来”。将其教育与科举管理职能大部划出。

  4. 兵部:保留,职能聚焦于“军事行政、武官选授、舆图、驿传、马政”,与即将成立的“国防部” 形成军政、军令之协调。

  5. 刑部:保留,职能优化。专司“国家律法修订、复核天下刑名重案”,与都察院、大理寺权责进一步厘清。

  6. 工部:大规模拆分重组。保留 “重大官营工程营造、官办工坊管理” ,将其水利、交通、城建等职能剥离。

  7. 新设“国防部”:整合原五军都督府部分职能(如作战规划、训练)及兵部部分职能,作为 “军事建设与方略指挥之核心” ,直接对皇帝与内阁负责,与兵部形成“令”与“政”之配合制衡。沈惊鸿于奏疏中力陈其必要性,并建议由深得帝心之宿将出任。

  8. 新设“文教部”:整合原礼部所辖之国子监、地方官学体系,以及格物学堂、女子学堂等新兴学府,统一管理 “天下教化、科举革新与各类学堂事务”。

  9. 新设“科技部”:于“格物院”基础上擢升,成为 “格物致用之总汇” ,负责格物学规划、督研、推广与行业标准制定,并与“工业部”协同。

  10. 新设“工业部”:整合原工部部分职能、户部部分职能及内府作坊管理权,负责 “矿冶、制造、百工之政令,及新兴之路等事”。此为帝国工业化之引擎。

  11. 新设“交通部”:整合原工部都水清吏司(水利交通部分)、兵部车驾清吏司(驿传部分)等职能,统管 “全国之铁路、公路、运河、港口之规划、建设与营运”,终结政出多门之弊。

  12. 新设“农政部”:整合原户部部分职能,负责 “劝课农桑、推广新种新法、管理屯田、振兴乡里”,固帝国之本。

  13. 新设“商务部”:整合原市舶司、钞关及相关贸易管理职能,执掌 “促进海内外商贾、管理市舶、吸引蕃资、拓展商路”,以应蓬勃之商潮。

  14. 新设“勘测部”:负责 “勘测、管理天下田土、山林、川泽、矿藏等自然资源,并定章防治污秽,护育生态”。此部体现了沈惊鸿超越时代的远见。

  15. “都察院”:保留并强化其 “风宪之地,监察百司,纠劾官邪” 之权,为独立之监督利剑。

  16. “大理寺”:保留,明确为 “天下刑名之最高复审”,强化司法之威。

  17. “通政使司”:职能转型,改组为 “舆情汇集与急务协调之所”,负责收集四方民情、灾异、兵事,并初步协调处置,为内阁决策提供耳目。

  18. “审计司”:独立设置,直奏御前, “专司稽查国家度支及各级官府账目”,确保财纪如铁。

  奏疏还详陈了各部院协作流程、官员选任原则、与地方对接之方,并提出了一个为期三年的渐进过渡之策,以求平稳。

  朱由校耗费一日光阴,反复披览。他时而凝神,时而抚掌。这套方案,非但勾勒出一个高效专业的政府蓝图,更难得的是,它深深植根于大明现实,极具可行之机。他窥见沈惊鸿试图通过制度设计,将皇权、阁权、部权、监察权置于更平衡框架内的努力,这非但未削其权,反让他寻得了一条“总揽乾纲”、超脱琐务的可行之路。

  “善!大善!此真为朕分忧、为天下立制之宏图也!”朱由校忍不住击节赞叹。他已能想见,在此新制下,自身可更专注于庙堂决断,而将繁琐执行,委于权责分明之专业衙署。

  然朱由校亦深知,此疏一出,必在朝堂掀起滔天巨浪。这无异于革除无数官员的既得权位与安适之区。然其心志已决。帝国之未来,必筑于更稳固、高效之制度基石。

  翌日,皇帝召内阁全体、六部九卿及重要勋戚,于乾清宫东暖阁举行御前会议,专议《定鼎新章疏》。果不其然,奏疏内容一经公布,如同沸油溅水,顿时炸裂。保守派官员群起而攻,抨其“变乱祖制”、“弃数百年成法”,甚有含沙射影,直指沈惊鸿“其心叵测”,意在揽权。利益受损之衙署官员更是纷纷诉苦,声称本衙职能不可或缺,拆分重组必致政务崩坏。

  面对汹汹反对之潮,沈惊鸿从容自若,逐条辩驳。他以假币案中“宝钞辨验司”之专业成效为例,以漕运改革中部门掣肘之痛为证,反复阐述“专业分工、权责清晰”于处理繁剧国事之极端重要。徐光启、张文昇等人亦纷纷出列,从不同维度论证新制之优。

  辩论持续三日,声震殿宇。朱由校多数时辰默然静观,冷眼辨察双方机锋。直至反对声浪达至顶峰,一老臣以“祖宗之法不可变”做最后哀鸣时,朱由校终于开金口,其声不高,却带着凛然不容置疑之威:

  “祖宗立法,意在治国安邦。然时移世易,若旧法已不堪用,致使政事缠塞,奸宄丛生,朕与诸卿,岂能坐视?沈卿所奏,非为废祖法,实为扬祖德、顺时势、开新局!朕意已决,《定鼎新章》,当逐步推行!”

  皇帝一语定鼎,为这场激烈的朝堂论战画上了休止符。

  尽管前路依旧阻力重重,但在皇帝坚定不移的支持与沈惊鸿及其盟友的全力推动下,大明历史上规模最宏、最为深刻的一次中枢机构改革,终是拉开了沉重的帷幕。一场围绕着权柄与职能的重新分配,伴随着无数官员的宦海浮沉,在这古老的帝国中枢,缓缓上演。一个崭新的时代,正伴随着这套试图更科学、更高效地驾驭庞大帝国的“大明新章”,悄然降临。而沈惊鸿之名,也必将因此番定鼎新章之业,以另一种更为不朽的方式,铭刻于青史之上。
  http://www.paoshu5.cc/book/42420/20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