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新纹路的指引方向
推荐阅读:
足球:拒绝国足,我入德国国家队
无限流之恐怖航班
绝世小仙医
傲世潜龙王东唐潇
养鬼为祸(劫天运)
我成了婆家第一代顶香的祖师奶
星辰之主
我,末日战神,觉醒SSS天赋
民间奇门风水秘术
恐怖游戏:满级王者误入青铜局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陈砚的鞋底还沾着从荒原带回来的灰白粉末,每走一步,就在青石板上留下淡淡的痕迹。那粉末像是远古土地的尘埃,带着风沙磨过的粗糙感,轻轻洒在古老的地面上,像是一条无声的指引。天快黑了,夕阳斜斜地照在祠堂斑驳的墙上,拉出三道长长的影子,仿佛命运悄悄刻下的印记。
赵铁柱拄着一把铜尺当拐杖,左腿旧伤隐隐作痛,像是感应到了什么。他手背上的青筋凸起,指节发白,却一声不吭。这把铜尺是他爷爷传下来的风水宝贝,说是用天上掉下来的陨石铸成的,能测地气、看龙脉。现在它已经不再闪亮,而是布满绿锈和岁月摩挲出的温润光泽。赵铁柱知道,越靠近真相,这把尺就越沉——不是因为它变重了,而是心里的责任越来越重。
周映荷走在最后,脚步很轻,但很稳。她的右手袖口里缝着一根极细的银丝,只有她自己知道它的存在。那是她在一次地质勘探中意外触碰到地下能量后留下的“印记”,从此她就能在特定时候感知到大地的脉动。此刻,那根银丝正微微发热,贴着皮肤轻轻颤动,像是在提醒她:有什么要来了。
祠堂前的石阶裂开一道缝,刚好两指宽,深不见底,正好对上了地上那条泛着淡蓝色微光的纹路。那光不刺眼,像血管一样缓缓搏动,仿佛下面藏着一颗跳动的心脏。
三人站定,谁也没先迈上去。空气安静得连风吹过屋檐铜铃的声音都显得突兀。
陈砚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的残卷。纸面温热,背面浮现出像根系一样的纹路,正微微发光,好像被什么东西牵动着。这是他爷爷临死前塞进他手里的唯一东西,上面没有名字,也没有标题,只有一些断断续续的文字和看不懂的符号。这些年,他翻遍古书,走遍山野,才慢慢拼凑出它的来历——它是《地脉志》的残页,一部失传已久的农耕秘典,记载着古人如何用自己的血与泪唤醒沉睡的土地。
他蹲下身,把残卷轻轻贴在裂缝边缘。
几乎就在那一瞬间,地面猛地一震!泥土簌簌松动,一股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混着腐叶和矿物的味道,却不难闻,反而有种让人安心的古老气息,就像大地第一次呼吸。
“它认路。”赵铁柱低声说,声音沙哑,像是怕惊扰了什么。
“不止是认路。”周映荷也蹲下来,指尖划过地面,袖中的银丝一闪而没,“它在回应——下面有东西,在等我们。”
他们开始挖。
铁锹刚插进土里就卡住了。往下三尺,土壤硬得像烧过的陶块,铲子撞出火星。赵铁柱换了镐头,一砸下去,虎口震裂,血顺着柄流下来,滴进泥土,瞬间就被吸走了,一点痕迹都没留。
“不对劲。”他甩了甩手,眉头紧锁,“这土不是自然形成的,像是被人封住的。”
陈砚没说话,收起残卷,改用手去抠缝隙。指甲刮过坚硬的表层,忽然触到一丝暖意。那温度不像阳光残留,倒像是……生命的体温。
他心头一跳,立刻让两人停下。
“别用工具了。”他说,“它不想让我们硬来。”
“那怎么开?”赵铁柱皱眉。
“试试别的办法。”陈砚退后两步,从背包里拿出爷爷留下的铜烟杆,插进裂缝深处。那是老人常用来测土温的老物件,铜身早已磨得发亮,顶端还留着几缕旱烟渣。
烟杆刚落定,整条发光纹路突然亮了一下!
紧接着,地面发出轻微的嗡鸣声,像是某种沉睡已久的机关被唤醒了。
周映荷闭眼聆听片刻,睁开眼:“声音是从下面传来的,频率和我们试验田修复时的地脉波动一模一样。”
“那就说明,”陈砚盯着那道缝,声音低沉,“它是活的。”
他们换成了小铲子,一点点剥离那层硬壳,动作放得很轻。随着越挖越深,空气变得冰冷潮湿,呼吸间都能看到白雾。到最后,铲子碰上土都会结出薄霜。赵铁柱的左腿开始抽搐,冷汗浸透衣领,但他咬牙坚持,一句话都没说。
三米深处,出现一个椭圆形的凹腔。表面覆盖着一层半透明的矿物,青灰色,质地像玉又像角质,摸上去竟有种奇异的弹性,仿佛里面藏着心跳。
“这不是石头。”周映荷伸手轻触,指尖传来一阵细微的震颤,“它在呼吸。”
赵铁柱掏出祖传的水文罗盘,指针疯狂转了几圈后,稳稳指向矿物中心。“水脉源头偏移了三十年,原来藏在这儿。”他喃喃道,“难怪这些年井水干了,稻子也不长了……地气断了根。”
陈砚正要靠近,脚下突然一晃!祠堂屋檐传来碎响,瓦片接连掉落。
外面围观的村民喊了起来:“再挖要塌了!这是祖宗建的祠,不能乱动!”
“我们不是毁它。”陈砚回头看了眼人群,目光平静却坚定,“是在找它本来的样子。”
没人接话,也没人上前阻拦。老人们远远站着,望着这座见证过无数婚丧嫁娶的祠堂,眼神复杂。他们记得,三十年前那场大旱之后,这片土地就开始衰败,庄稼种不出,孩子生得少,连鸟都不来了。
陈砚重新跪了下来。
手掌贴上矿物的瞬间,一股寒意直冲脊背。他咬牙撑住,低声念出一句农谚:“春不分不长,地不开不养。”
话音落下,掌心旧伤崩裂,血珠渗出,滴落在矿物表面。
那一瞬,整块封口泛起波纹,像水面被风吹皱。青灰色渐渐褪成乳白,质地软化,缓缓向两边分开。
里面躺着一块椭圆玉石,通体流转幽光,表面浮雕着山川、沟渠、稻穗,中央刻着八个字:地脉之心,需以诚育之。
字迹浮现的刹那,三人耳边同时响起一句低语:“非贪者可近,非耕者能触。”
周映荷猛地捂住头,身体一歪,直接倒在地上。她眼前闪过无数画面:干裂的田垄、哭泣的母亲、父亲跪在田头烧纸求雨……那些记忆不属于她,却真实得让她窒息。
赵铁柱膝盖一软,单腿跪地,左腿旧伤剧痛,冷汗滑落。一股庞大的信息涌入脑海——那是这片土地千百年来的兴衰史:丰年与饥荒、祭祀与背叛、守护与遗忘……
只有陈砚还能动。
他脱掉外套,只穿一件薄衫,再次伸手触向玉石。
指尖相碰,眼前骤然一暗。
画面浮现:一位布衣老农站在暴雨中的田埂上,割破手腕,鲜血顺着犁沟流入地下。泥土吸血后迅速变黑,枯苗挺直,嫩芽破土。紧接着,云层裂开一道缝,雨水清亮如洗,落在作物上发出细微的滋响。
那不是普通的雨,是天地为之动容的眼泪。
更多影像闪现:麻衣先民围坐篝火旁,轮流割掌将血滴入陶罐,混合草药与谷种,埋入四方地界;古老祭坛在雷电中崩塌,最后一任守脉人抱着玉匣跃入深渊;战火年代,有人盗取地脉之心,却被反噬成石像,永远立于荒野……
画面边缘浮出两行模糊字迹:“血承其志,泪润其根。”
影像消失,玉石温度升高,怀中的残卷突然发烫。他急忙掏出来,发现原本空白的一页竟浮现出两行小字:
耕者之血,续命之引;自然之泪,回生之泉。
他盯着那句话,默念一遍,又一遍。
背后,赵铁柱靠着墙缓过劲来,喘着气问:“你看到什么了?”
陈砚没回头,只是小心折好残卷,塞进内袋。
“我们之前找错了。”他说,“要救这块地,靠的不是技术,也不是工具。”
周映荷已坐起身,脸色仍白,但眼神清明。她看着玉石,轻声问:“是什么?”
陈砚望向门外远处的山影,声音很轻,却像钉进了地面:“我们要找的东西,不在人间寻常处。”
赵铁柱抹了把脸,捡起铜尺撑着站起来。“那也得知道往哪走。”
“我知道。”周映荷忽然开口。
她抬起右手,指尖银丝微闪,在空中勾勒出一条蜿蜒线路,终点指向镇北深山。“刚才晕过去的时候,我看到了——有一股气息在拉我,很弱,但一直在。”
赵铁柱盯着那条虚线:“你是说……它在叫你?”
“不是叫我。”她摇头,“是叫这块玉。”
陈砚沉默片刻,走到坑边,俯视那块玉石。它安静地躺着,光色稳定,却透着一丝疲惫般的黯淡。他知道,这颗“地脉之心”已经支撑太久,若无人承接其志,不出三年,整片土地都将彻底死去,寸草不生。
他伸手,将掌心残留的血迹抹在玉石边缘。
接触瞬间,光流微微加速,像是得到了短暂补给。
“它撑不了太久。”他说。
赵铁柱啐了口唾沫,活动了下左腿:“那就别等了。今晚准备家伙,明早进山。”
“不行。”周映荷突然站起,“必须赶在天黑前出发。晚一步,那股气息就会断。”
三人对视一眼,没人反对。他们都明白,这不是普通的探险,而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使命。错过这一次,或许再无机会唤醒沉睡的地脉。
陈砚最后看了眼祠堂顶部的裂痕,转身往外走。路过门槛时,他顿了顿,从口袋里摸出一小撮草木灰,撒在台阶前。
这是爷爷教他的规矩——动土之前,先敬一方土地。
赵铁柱扛起工具袋,临走前把铜尺插进腰带。他回头看了一眼祠堂,心中默默说道:“等我们回来,让你们听见春天的脚步。”
周映荷走在最后,经过玉石上方时,指尖银丝不受控地颤了一下,随即收回。她低头看着自己的手,忽然意识到,自从那次勘探事故后,她便不再是单纯的地质学家了。某种更深的力量正在通过她苏醒,也许,她本就是被选中的人之一。
祠堂恢复寂静。
唯有那块玉石,在幽暗中持续发光,节奏缓慢,如同心跳。
陈砚走出院门,抬头看了眼天色。云层压得很低,山风打旋,吹得树梢呜呜作响。远处的山脉轮廓模糊,像一头蛰伏巨兽的脊背。他知道,前方等待他们的不只是险峻山路,更是层层叠叠的历史谜团与未知考验。
他解开冲锋衣拉链,把残卷贴身放好,让它紧挨胸口。那张纸依旧滚烫,仿佛仍在回应地下的召唤。他想起爷爷临终前说的话:“有些土地,不吃化肥,不吃农药,只吃人心。”
那时他不懂,现在懂了。
真正的耕作,从来不只是播种与收获。它是牺牲,是传承,是用生命去滋养另一种生命。
他们回到临时驻扎的小屋,迅速收拾行装。帐篷、干粮、急救包、测量仪、绳索、火种……每一样都被仔细检查。赵铁柱特意带上一瓶密封的井水样本,那是村里最后一口尚能出水的老井,他说:“要是真能找到‘自然之泪’,得做个对比。”
周映荷则取出一张手绘地图,是她根据多年勘测数据绘制的地脉分布图。如今,那图上多了一条由银粉勾勒的新线,正是她体内感应到的路径。
“这条路,以前不存在。”她指着图说,“但它现在出现了,就像……土地自己画出来的。”
夜幕降临前,三人背上行囊,踏上了通往深山的小径。
山路崎岖,越往里走,植被越茂密,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苔藓味和淡淡的铁腥气。那是地下水脉活跃的征兆。途中,他们经过一片废弃的梯田,石坎坍塌,杂草丛生,依稀可见当年精耕细作的痕迹。
“三十年前,这里还是粮仓。”赵铁柱低声说,“一场莫名的大旱,接着瘟疫,人走田荒。”
“不是天灾。”陈砚停下脚步,蹲下查看一块嵌在土里的碎瓷片,“是人为断脉。你看这土层断面,被人用高温熔封过,就是为了截断地气流动。”
“谁干的?”周映荷问。
“不知道。”陈砚站起身,“但目的很明显——不让这片土地再产出粮食,让它慢慢死。”
三人继续前行,直至暮色四合,星辰初现。
终于,在一处悬崖下方,他们找到了第一个标记点——一块竖立的石碑,上面刻着半个模糊的“禾”字,其余部分已被藤蔓遮蔽。陈砚用布擦去青苔,露出底下一行小字:
凡欲取粮者,必先舍血;欲得甘霖者,须自垂泪。
“又是类似的警示。”赵铁柱苦笑,“这些人还真不怕麻烦。”
“不是麻烦。”周映荷仰头望着漆黑的崖壁,“是提醒。他们知道,一旦忘记敬畏,土地就会报复。”
当晚,他们在石碑旁搭起帐篷。夜里,风声如诉,偶尔传来远处野兽的低吼。陈砚辗转难眠,起身走到外面,点燃一支烟。火光映着他脸上的疤痕——那是五年前一次实验爆炸留下的,当时他试图用科技手段激活休眠耕地,结果引发连锁反应,差点毁掉整个试验区。
他一直以为失败是因为技术不够,直到今天才明白:他缺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诚意。
第二天清晨,他们继续深入。
穿过一片原始林区后,前方豁然开朗——一座隐藏在群山之间的古老盆地出现在眼前。盆地中央,有一汪湖泊,湖水呈现出罕见的银白色,平静如镜,倒映着天空却不反射阳光,仿佛吸收了所有光线。
“那就是‘泪池’?”赵铁柱眯眼望去,“传说中‘自然之泪’汇聚之地?”
“应该是。”周映荷拿出仪器检测,却发现所有设备失灵,“这里的磁场异常强烈,超出记录值十倍以上。”
陈砚盯着湖面,忽然感到胸口一阵灼热。他拉开衣服,发现残卷正在发光,光芒透过布料投射在地面,形成一幅微型地形图,正与眼前的景象完全吻合。
“我们到了。”他说。
就在此时,湖面泛起一圈涟漪,无声无息,却让三人同时心头一震。
仿佛有什么,在等着他们。
http://www.paoshu5.cc/book/43343/11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