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新窑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王瘸子和聂安子对视一眼,都收了笑。王瘸子道:“郎君想建什么样的窑?是跟现在这两座一样,还是改改样式?”

  另外个徒弟是钱六,也是手脚麻利的后生,见了陈睿赶紧作揖拜年,袖口还沾着些玻璃料的白痕。

  “不必多礼。”陈睿摆摆手,直入正题,“今日来,还有桩更要紧的事——我要你们烧一种新材料,叫水泥。”

  王瘸子和聂安子对视一眼,都露出茫然神色:“水泥?是做什么用的?”

  “用处大得很。”陈睿捡起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个水渠的样子,“筑坝、修渠、建屋舍,抹上这水泥,干了之后比石头还结实,遇水不化,不怕冻裂。往后咱们建工坊、铺路,全靠它。”

  聂安子赶紧掏出个本子,捏着炭笔准备记:“郎君说说,这水泥用啥子料烧?”

  “三样主料:石灰石、煤渣、粘土。”陈睿数着指头,“石灰石要选那种敲开后断面雪白、不含杂质的,砸成核桃大的块;煤渣就是烧煤剩下的渣子,得筛干净,不能有没烧透的煤块;粘土要取那种黄色的胶泥,不含沙子,用水泡开后能和成稠泥的。”

  赵二在旁问道:“这三样各占几成?”

  “先按石灰石六成、粘土三成、煤渣一成来试。”陈睿道,“具体的比例得烧几窑试试才准,你们先按这个数备料。烧的时候,得把这三样混在一起,加水和成泥团,做成拳头大的疙瘩,阴干几日,等干透了再进窑烧。”

  王瘸子拄着拐杖走到料堆旁,看着那堆刚运来的石灰石:“烧这水泥,窑温跟烧玻璃一样不?”

  “不一样。”陈睿摇头,“烧玻璃要急火,这水泥得用慢火,窑温不能太高,烧到石料发红但不熔化的程度就行,大概烧六个时辰,烧透了之后取出,再碾碎成粉,就是水泥了。”他顿了顿,补充道,“碾碎的时候要细,最好过筛,筛出的粉末越细,效果越好。”

  聂安子在本子上记得密密麻麻,又追问:“建窑的地选在哪?这水泥窑跟玻璃窑一样不?”

  “水泥窑不用太讲究,就建在玻璃工坊西边那片荒地上,离原料近。”

  陈睿道,“不用建玻璃窑那么精细的耐火砖,用普通青砖砌就行,窑膛做成长条形,能码下那些泥疙瘩就行,底部留通风口,好控火候。”

  钱六挠挠头:“郎君,这水泥烧出来咋知道成不成?”

  “简单。”陈睿笑道,“取些粉末,加适量水搅匀,抹在两块石头中间,放一日。若是能把石头粘得牢牢的,掰都掰不开,就算成了。”

  王瘸子说“这东西这么神?”

  陈睿说:“有大用就是了。你们先选地建窑,把石灰石、粘土、煤渣备足,每样先弄个十石,我过些时日再来指导烧第一窑。记住,备料时仔细些,石灰石别混了土,粘土别掺了沙,煤渣多筛几遍。”

  聂安子把本子揣进怀里:“郎君放心,俺这就带赵二去选地,明日就请人砌窑,料的事让师傅盯着,保准错不了。”

  钱六也道:“俺这就去的石灰窑问问,看他们有没有干净的石灰石,再去煤场挑些烧透的煤渣,粘土好办,村西头那片坡地就有。”

  陈睿点点头,又叮嘱了几句注意安全,便转身往外走。

  赵二和钱六抢着替他掀开草帘,王瘸子和聂安子送到工坊门口,看着他往草堂村晒场的方向去了。

  村民们才过完年就在整备土地了。

  几个村民正扛着锄头在田边清理杂草,见了陈睿都停下手里的活计打招呼。

  “郎君过年好啊!郎君来得巧,俺们正合计着今年多种两亩猕猴桃呢。”

  村头的树底下,秦老汉蹲在石碾上,“去年的果子卖了不少钱,今年想再扩些,等新坊子建起来,用量更大。”

  陈睿笑着点头:“今年还按去年的规矩,够标准的,价格不会有太多变化,你们尽管多种,收果的时候,新坊的验果场就在沣河对岸,运过去方便得很。”

  “那可太好了!”旁边的几个妇人凑过来,手里还挎竹篮。

  “俺们打算在屋前屋后的空地上种些山楂苗,山楂秋天收了也能换钱吗?”

  “能,山楂果也能酿酒,可以多种些。”得到陈睿肯定的回答,妇人们都很高兴。

  顺着大路往太平村走,那边的景象也差不多。

  见了陈睿,村正刘老汉赶紧迎上来:“郎君您等下,我有种子给您看看。”

  转身回了家里拿出来一个布袋,从里面抓出一把种子,“这是俺亲戚从蜀中带回来的种子,叫蜀粟,说是不占地方,耐旱好种,种山坡上都行,一亩地能打两三石粮。就是不好吃,俺煮了半斤,吃起来喇嗓子,您看有用没有?”

  陈睿看了看,这不是高粱吗,回答说:“这种子做粮食不怎么合口味,不过最大的用处是酿酒,种子有多少?”

  刘老汉说:“就不到五斤。这东西真能酿酒?”

  “真的,这东西长得高,耐旱产量也不错,又叫高粱,拿来酿酒最合适不过了。数量不多,那得先育种留种,今年就先留种。以后可以多种。您这四五斤也最多就能收五百斤的样子,到明年就能种上百亩,今年好好育种吧!”

  “哎呀!早知道能酿酒,俺就不煮了吃了,这浪费了半斤种子。这有郎君的话,咱就放心了。”

  陈睿接过刘老汉手里的高粱种子,指尖捻起几粒细看——颗粒饱满,呈红褐色,表皮带着细密的纹路,正是酿酒的好原料。

  “这高粱酿酒,酒味醇厚,后劲足,烧春坊正缺这个。”他将种子放回布袋,递还给刘老汉,“您这五斤种子,可别再煮着吃了,得当成宝贝似的育种。”

  刘老汉赶紧把布袋揣进怀里,拍了拍衣襟:“那是自然!俺这就找块最肥的地,单独圈起来育种。俺都记下了,保证一粒种子都不糟蹋。”

  旁边的村民们听说是能酿酒的好东西,都围了过来。

  有个年轻后生问道:“郎君,这高粱种出来,真能跟猕猴桃、山楂一样换钱?要是能,俺家那几亩坡地也想种,那边缺水,种别的总歉收。”

  “能换钱,而且价错不了。”陈睿道,“烧春坊酿的酒,往后要供宫廷和边贸,用量大得很,单靠别处收杂酒过来也费劲,本地能种,既能省运费,你们也能多份收入。今年先育种,明年太平村要是能种出百亩高粱,我来教你们怎么晾晒、储存。”

  刘老汉越听越高兴,拉着陈睿往自家地里走:“郎君您看,这块地是坡地,也在沟渠边上,,是不是适合育高粱?俺明天就去翻地,开春就浸种。”

  陈睿跟着他走到地头,蹲下身捻了把土,土粒松散,掺着些细沙:“这地合适,排水好,高粱怕涝,就喜欢这样的土。浸种时记着,水温别太高,摸着手不烫就行,泡到种子发胀、露白芽就捞出来,埋的时候别太深,一寸土就够,太深了芽顶不出来。”

  又继续说道:“育种的事要是有难处,就去找马大人,他管着果酿坊的事,会派懂农事的人来指导。等高粱种成了,太平村说不定能成关中的高粱基地。”

  交代完要说的事,离开太平村,刘伯牵着马,笑道:“郎君您看,这才开春,村里就忙得跟啥似的,往年这时候,大伙怕都还在家猫冬呢。”

  陈睿翻身上马。

  “日子有奔头,谁还肯闲着。都想把家里的日子过好,只不过苦于没有门路。”陈睿轻轻夹了夹马腹,“各个工坊一开工,村民们就有活干,干活多就挣钱多;山药、猕猴桃、山楂、高粱、水稻、粟米种好了,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农产品卖了也有钱赚。有钱有粮,这两样凑齐了,日子才能踏实往前过。”

  “郎君说得在理,不是以前大家不辛苦,以前大家反而更辛苦,一年下来,别说剩钱了,还混不饱肚子。郎君来了,才让这两个村子的庄稼人好过了一些。都是托了郎君的福。”刘伯越说越激动,越发觉得小九深不可测起来。

  “刘伯,这天下,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还很多啊!”陈睿感叹了一句,不再说话了。
  http://www.paoshu5.cc/book/43419/17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