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对曹舒而言,荀攸主动示好,自然没有推拒之理。

  ......

  曹操欣慰地抚摸着花白胡须。

  荀攸之才,在曹营中堪称翘楚。

  将爱孙托付于他教导。

  既能巩固君臣之谊,又能让曹舒学得真本领。

  实乃一举两得。

  想到此处,曹操连忙提醒曹舒:

  舒儿,还不快向公达行拜师礼?

  学生拜见老师。

  曹舒反应敏捷,郑重向荀攸躬身行礼。

  依照汉制拜师之礼,后续还需备束修登门。

  虽说以荀攸的家境,不稀罕这些俗礼。

  但该有的礼数不可废。

  承蒙主公厚爱。

  今日得舒公子为徒,实乃臣之幸事。

  荀攸笑容满面地说道。

  其实方才提议教导曹舒时,他心中也颇为忐忑。

  众人不解老曹的心思,唯有荀攸了然于心。

  倘若没有曹舒,嗣子之争的胜者便只能在曹丕与曹植之间产生。

  然而,曹家的继承问题远比表面复杂。

  嫡长子曹昂在宛城之战中为救老曹,死于张绣之手,且未留下子嗣。

  因此,按常理,曹操的所有儿子皆有机会继承大业。

  但他们的正统性皆有所欠缺。

  老曹的正室始终是丁夫人,而非卞夫人或其他妾室。

  自曹昂战死后,丁夫人便与老曹闹起了和离。

  在封建时代,向来只有男子休妻,丁夫人却反其道而行,竟要休夫。

  老曹自然不肯答应,丁家族人亦不会同意。

  曹家、夏侯家、丁家皆为西汉开国功臣之后,数百年来世代交好。

  无论出于政治考量还是家族情谊,丁家都不会纵容丁夫人休夫之举。

  于是,这段婚姻便一直僵持着。

  老曹保留丁夫人正室之名,而丁夫人早已返回谯郡老家,不问世事。

  转眼十四年过去。

  卞夫人虽为侧室,却实际掌管后院,众妾皆受其约束。

  荀攸清楚,老曹的几个儿子——尤其是卞夫人所生的曹丕、曹植、曹彰,以及环夫人所生的曹冲,皆非庸才。

  可惜他们生于曹家,卷入嗣子之争。

  曹彰主动退出,曹冲意外早逝,最终只剩曹丕与曹植相争。

  然而时至今日,长孙曹舒展现的才华与能力,已远超二人。

  老曹虽年过五旬,但身体尚算硬朗,再撑十余年不成问题。

  届时,曹舒已然成年……

  倘若曹操真有传位给曹舒的心思,倒也未必不可行。

  这是荀攸站在曹操的立场上,对继承人之争的考量。

  与此同时,荀家内部也暗流涌动。

  现任家主荀彧,作为曹操麾下的核心文臣,掌管后勤大权,堪称“曹氏集团”的重要股东。

  然而,荀彧对继承人之争的态度却出人意料——他既不支持曹丕,也不看好曹植。

  他的真实想法,竟是……还政于汉室?

  但这仅是荀彧一人的主张。

  以荀攸为代表的另一派荀氏族人则认为,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应当摒弃。

  北方能在乱世中重归一统,全赖曹操浴血奋战。

  半生心血打下的基业,岂能拱手让与刘协?

  更何况,曹操并非孤军奋战。

  他身后站着曹氏、夏侯氏等宗亲武将,以及河南河北的世家大族。

  这些“曹氏集团”的股东们,投资曹操就是为了获利。

  若还政天子,谁来保证他们的利益?

  指望刘协?

  简直是痴人说梦!

  能不被清算已是万幸。

  ……

  重要说明:关于荀彧是否忠于汉室,历来争议不休。

  本书设定荀彧心怀汉室,望持不同观点的读者见谅。作者需兼顾各方,实属无奈。

  当夜,曹植、曹丕、司马懿各自回府禁足,由许褚派虎卫军严加看守。

  唯独杨修未受任何惩处。

  常言道:无罚之罚,最为致命!

  曹操岂会轻易放过杨修?

  显然是在等杨家主动上门议价。

  若筹码不足——

  杨修的人头,恐怕难保。

  传闻次日拂晓,杨彪的马车便已停在相府门外。

  午时已过,杨彪方得踏入丞相府门。

  暮色渐沉时,杨修搀着脊背佝偻的父亲缓步而出。府内密谈的内容,如石沉大海无人知晓。

  归家后的杨修当即闭门谢客。这位素来机敏的才子并非愚钝,只是利令智昏铸成大错。杨家倾尽家财才换得他性命无虞——至少在世子之争落幕前,曹操不会取他首级。

  这场 令杨家元气大伤,世族间的声望更是一落千丈。但杨修也窥见转机:曹舒与曹丕竟非同心!这于曹植阵营实乃意外之喜。只是想起曹舒的手段,杨修仍觉脊背发凉,再不敢对其有半分妄念。

  更深露重之际,杨彪拄杖踏入书房。见父亲深夜造访,杨修并不讶异——他的闭门令,原就不包括这位家主。

  竖子鲁莽!杨彪杖击青砖,今日耗尽杨家底蕴才保你周全,若再...

  孩儿知罪。杨修垂首,只是当真要弃子建公子于不顾?他始终不解父亲为何要以他的名义致书曹植,言明退出嗣位之争。但以杨彪的老谋深算,此举必有深意。

  那时,杨修便依着父亲的意思行事。

  然而时至今日,他仍想不通父亲究竟有何盘算。

  杨家本是天下仅次于汝南袁氏的豪门。

  桓灵二帝时,杨家一直谋求更大的权势,却也因锋芒过盛屡遭压制,始终屈居袁氏之下。

  待到汉末乱世,曹操平定北方之际,汝南袁氏随着袁术、袁胤、袁遗、袁绍、袁谭、袁熙、袁尚等人接连陨落,已然彻底没落。

  按理说,世家之首既倒,其余顶尖世家本该趁势崛起。

  可事实却是——

  杨家并非曹操的从龙之臣,而是中途投效,自然难以分得太多利益。

  反观颍川荀氏、颍川陈氏、颍川钟氏、河内司马氏、太原王氏等家族,皆借势更上一层楼。
  http://www.paoshu5.cc/book/43492/20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