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书网 > 三国:开局逆袭,大小乔求嫁我! >第157章 只说汉中非他坐镇不可。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57章 只说汉中非他坐镇不可。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不过主公定下婚期在一月后,小姑如今装扮,是否过早?”

  经曹操与荀彧商定,曹舒与荀采的婚期定于一月后的吉日。

  自得知消息,荀采日日精心装扮。

  她本就容色倾城,奈何对手亦非庸脂俗粉。

  王元姬获封诰命夫人,地位直逼正室,

  与荀采的较量尚未落幕。

  荀采笑答:

  “公达,小姑须得多试,才知大婚当日戴何发簪最佳。”

  “况且,绝不能输给王家那丫头!”

  荀攸暗自摇头。

  女子间的争胜之心,他始终难解。

  此刻,许昌王朗府中亦上演相似场景。

  王元姬试遍锦衣华服,仍觉未尽完美。

  与荀彧的肃穆不同,

  王朗性情豁达,竟在一旁替孙女参谋。

  见王元姬搁下蓝裳,王朗递过一件粉衣道:

  “元姬,祖父以为,你不该舍本逐末。”

  荀采英气逼人,而你温婉可人,不如穿得更柔美些,过门后舒公子定会对你宠爱有加。

  王元姬浅笑应下,心底却仍存着与荀采一较高下的念头。

  这场较量不止关乎她们二人,更牵动着荀家与王家,乃至河南世家与青徐世家的暗流之争。

  这时代不似后世,世家嫁女,嫁妆便是脸面。荀彧与王朗为女儿备下的,皆是倾尽家底的重礼。

  而曹舒此刻正与郭女王、张菖蒲、孙尚香、关银屏等美妾嬉戏。

  正室之位仅属王元姬,其余人只能为妾。待曹舒登基,她们或可晋为妃嫔。

  众女娇媚,纵是曹舒也需稍作休整。

  晚膳后,又一位佳人登门,曹舒于院中相迎。

  ……

  益州,成都。

  十五岁的刘禅身着新制龙袍,在诸葛亮搀扶下缓缓坐上龙椅。

  刘禅何以突然称帝?

  一切始于江夏之战。

  刘备战死,蜀军覆没,益州局势急转直下。

  比起原本历史,刘备在益州的根基更为薄弱——未取汉中,未服世家,内忧外患。

  若江夏之战得胜,或可扭转乾坤,但刘备败了,连带益州精锐葬送沙场。

  益州世家蠢动,就连旧部也心生疑虑。

  蜀地众人并不清楚刘备建立的基业还能维持多久。

  在这危急时刻,诸葛亮、赵云等人挺身而出,扛起重任。

  诸葛亮以刚柔并济的手段稳定局势。

  他给予益州世家承诺,又向追随刘备征战的将领们保证北伐的决心。

  诸葛亮郑重宣告,即便刘备已逝,他仍将带领众人扛起复兴汉室的大旗。

  尽管手握大权,诸葛亮始终恪守臣节,对刘禅执主公之礼,尽心教导,期望他能继承刘备遗志。

  刘禅的能力暂且不论,但短期内蜀汉的重担全落在诸葛亮肩上。

  为提振士气,诸葛亮组建新军,再次向南中各部示好。

  尽管带来洞主、金环三结等人曾坑害刘备,但蜀地仍需南中的人力资源。

  在诸葛亮的努力下,孟获率先响应,派弟弟孟优率五千蛮兵支援成都,并协助修缮通往蜀地的官道。

  此举虽非孟获深谋远虑,但对南中发展大有裨益。

  不久后,益州得知刘协遇害的消息,人心惶惶。

  尽管刘协并非雄主,但他终究是汉室正统的象征。

  他的死,犹如汉室覆灭的丧钟。

  为安定人心,诸葛亮果断宣称刘协死于曹操之手,并拥立刘禅继位,延续汉室正统。

  这一举措,与历史上的应对如出一辙。

  虽然刘备已不在,但诸葛亮凭借过人的才智,依然制定了应对之策。

  于是,年仅十五岁的刘禅登基称帝!

  诸葛亮被刘禅册封为丞相。

  赵云及刘备集团的其他文臣武将也纷纷得到晋升。

  ……

  此刻,望着端坐龙椅的刘协,诸葛亮眼中滑落两行清泪。

  他多么希望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人是主公刘备!

  可惜,天人永隔。

  刘备战死于江夏之战,诸葛亮只能继承他的遗志,继续为复兴汉室而奋斗。

  “相父,您怎么哭了?”

  刘禅见诸葛亮落泪,关切地问道。

  诸葛亮微微一笑,拭去泪水,答道:“陛下不必担心,老臣只是想起了一些往事。”

  “今日是陛下登基之日,除了册封百官外,还需尽快选定皇后。”

  刘禅闻言,脸上浮现一丝苦涩。

  他对女子并无太大兴趣,反倒更痴迷于斗蛐蛐之类的玩乐。

  或许是年纪尚小,他对选后一事并不期待,索性全权交给相父安排。

  原本历史上,刘禅的皇后应是张星彩。

  但如今张星彩已被曹舒带回曹营,即将成为其侧室,自然无法再嫁刘禅。

  诸葛亮深谋远虑,明白皇后人选必须能稳固益州世家。

  因此,他决定从益州大族中挑选。

  尽管张松此前在汉中之战中被俘,但张家仍是益州前三的世家。

  在诸葛亮的安排下,张松的侄女将成为刘禅的皇后。

  很快,大朝会结束。

  刘禅正式登基为帝。

  虽然这个皇帝仅在益州得到承认,但比起之前的割据势力,终究多了几分威严。

  然而,诸葛亮刚回丞相府,赵云便匆匆赶来。

  “子龙,今日是陛下登基之日,有何急事?”

  作为益州仅存的大将,诸葛亮对赵云极为倚重。

  赵云文武双全,勇猛善战,且对刘备忠心耿耿,诸葛亮自然更加器重他。

  赵云拱手向诸葛亮请教:

  丞相,陛下登基称帝一事,曹操与曹舒必不会坐视不理。

  恐怕曹军很快就会从汉 发兵,进犯我益州。

  不知我益州该如何应对?

  诸葛亮眉头微蹙,却仍含笑道:

  子龙,日前我已派蒋琬出使江东。

  孙仲谋若想保全基业,定会与我等重修盟好。

  此言并非戏语。

  原本因荆州派系之争与关羽之死,刘备誓要夺回荆州。

  如今刘备已逝,荆州派损失惨重。

  两家的恩怨可随上一代人消逝而暂告段落。

  虽彼此心存芥蒂,但并非要永世为敌。

  唇齿相依,共抗强敌,方是生存之道。

  曹魏本就势大,经此荆州一役,更可独战两家。

  若孙刘不能捐弃前嫌,终将被曹魏各个击破。

  故重修盟好,不仅是诸葛亮所愿,亦是孙权心中所想。

  诸葛亮先遣蒋琬,正是为此铺路。

  赵云闻言,不由得握紧双拳。

  他何尝不想为刘备、关羽 ?

  但此刻他明白,生存比复仇更为紧要。

  忽然,赵云 道:

  丞相,末将有一计,愿请一试。

  诸葛亮眉梢微动,笑问:

  子龙有何妙计?

  赵云正色道:

  汉中若在曹魏之手,蜀地危如累卵。

  末将欲趁曹魏尚未得知陛下登基之际,率精兵奇袭汉中!

  诸葛亮略显讶异:

  子龙向来稳重,未料今日竟有如此进取之策。

  赵云答道:

  丞相,曹魏势大,我军唯有出其不意。

  “若不行非常之策,我军恐在后续战事中陷入危局。”

  诸葛亮心中百感交集。

  随刘备征战多年,赵云始终未能独当一面。

  非是赵云才能不足,实乃刘备麾下难有良机。

  镇守荆州重任,自当托付于最受信赖的关羽。

  虽后世称赵云为“赵四将军”,终究不及关张二人得刘备倚重。

  而今刘关张或殁或擒,赵云终成擎天之柱。

  诸葛亮凝视赵云,含笑道:

  “子龙,夏侯渊非泛泛之辈。”

  “汉中曹军尚有数万之众。”

  “欲袭汉中,恐非易事。”

  本欲以此劝阻,却听赵云低声道:

  “丞相,末将近日详勘汉中路径。”

  “发现一条可绕过定军山直抵南郑的隐秘小道!”

  “此道无曹军驻防,应未被人察觉。”

  “若分兵潜行,可出奇制胜!”

  “为策万全,还请丞相佯装北伐之势。”

  “迫使夏侯渊集重兵于前线!”

  诸葛亮眸光骤亮。

  未料赵云竟有此发现!

  确如所言,分批潜行此道,真可威胁南郑要地!

  然须先诱夏侯渊主力前移。

  南郑乃汉中命脉,粮秣军械囤积甚丰。

  若夺此资,于贫瘠蜀军实为大利!

  但若计泄,赵云恐陷绝境。

  诸葛亮端详赵云,叹道:

  “子龙,此事或可遣他将为之。”

  “汝亲往,凶险非常。”

  赵云未待言毕,朗声道:

  “丞相何作此语?”

  先主未竟之业,实乃末将毕生之憾!

  此役非我莫属!

  诸葛亮暗自摇头。

  子龙本不必如此。

  奈何益州确实无人可用。

  唯有这位老将,方能担此险任。

  自小道绕行定军山奇袭南郑,除子龙外无人能成。

  望着那道远去的身影,诸葛亮再度潸然。

  若先主尚在,该有多好。

  南郑城中。

  夏侯渊百无聊赖地批阅文书。

  定军山一役后,他仍镇守汉中。

  眼见北方风云变幻,孟德却始终不许他离开。

  这令夏侯渊颇为烦闷。

  近日来,且不说公孙渊与能臣抵之作乱。

  单是侄孙舒儿大婚在即,就让他这个叔祖归心似箭。

  可惜孟德依旧不允。

  只说汉中非他坐镇不可。

  夏侯渊只得继续担任征西将军兼汉中太守。

  忽然。

  两名亲卫匆匆入内,呈上曹舒亲笔书信。

  将军,许昌舒公子来信。

  话音未落,夏侯渊已急不可待地接过。

  展信细读,顿时喜形于色。

  哈哈哈!不愧是我家舒儿!

  往后连老夫见了,也得尊称一声司空大人了
  http://www.paoshu5.cc/book/43492/34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