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书网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第263章 班超抗旨后果多严重:皇帝为何没发火?关键后续怎么说!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63章 班超抗旨后果多严重:皇帝为何没发火?关键后续怎么说!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班超当年抗旨不回这事,放别的朝代可能早被扣上“欺君之罪”砍头了,但东汉皇帝不仅没生气,反而成了他的“最强后援团”,这背后藏着三个关键原因,后续操作更是政治智慧的教科书级别——

  一、皇帝为啥不发火?三招让龙颜大悦

  1. 西域局势比圣旨更重要

  汉章帝下召时,其实是担心班超孤军深入太久,但疏勒、于窴百姓“抱马腿哭嚎”“都尉自刎”的消息传回洛阳后,皇帝突然意识到:班超在西域不是“打工仔”,而是成了“定海神针”。当时龟兹、匈奴对西域虎视眈眈,要是班超一走,东汉几十年经营全泡汤,比起“抗旨”,丢地盘才是更严重的事。

  2. 班超会“打报告”表忠心

  他没直接说“我就不回”,而是赶紧给朝廷写奏折,把西域各城邦的哭诉、黎弇自刎的惨状详细汇报,最后还加了句“臣窃以为,西域安则边陲宁,臣愿以微躯续守此地”。这话既点明了留守的必要性,又把自己摆在“为朝廷分忧”的位置,皇帝一看:嘿,这不是抗旨,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灵活处事啊。

  3. 东汉皇帝本就务实

  从汉光武帝到汉和帝,东汉皇室对西域的策略一直是“能守则守,不行就撤”,但班超用实力证明了“能守”。而且班超他哥班固是《汉书》主编,家族在朝廷声望极高,皇帝犯不着为了“面子”逼走功臣,毕竟务实的皇帝都懂:人才比规矩更值钱。

  二、后续神操作:皇帝变“后勤部部长”

  班超决定留下后,朝廷不仅没追究,反而开启了“开挂支援”模式:

  ? 给钱给人给政策

  汉和帝继位后,直接派平陵人徐干做班超的副手,还调拨了1000多名“减刑囚徒”当援军(古代常派犯人从军将功折罪)。后来又派大将窦宪北伐匈奴,顺便给班超送物资,相当于皇帝亲自当“运输大队长”。

  ? 封官加爵搞认证

  公元91年,班超被正式任命为“西域都护”,还封了“定远侯”,食邑千户。这操作绝了:你不是抗旨吗?那我就把你“抗旨的岗位”合法化,让你从“编外人员”变成“封疆大吏”,既给了班超名分,又稳定了西域人心。

  ? “你办事我放心”的信任

  班超在西域31年,几乎是“先斩后奏”的操作模式:打莎车时借了于窴、鄯善的兵,攻龟兹前先和月氏联姻。这些事要是放别的朝代,早被骂“私通外邦”了,但东汉朝廷每次都是“事后追认”,甚至还下诏书夸他“调度得宜,深合朕意”。这种信任度,在古代君臣关系里简直罕见。

  三、班超的“反套路”智慧:抗旨却成人生赢家

  他没像岳飞那样“愚忠”,也没像安禄山那样真造反,而是用三个操作把一手“抗旨”的烂牌打成王炸:

  1. 用事实说话

  抗旨后立刻用“捕斩反者、击破尉头”的战绩证明自己的判断正确,让皇帝看到“抗旨”带来的好处,这比任何辩解都有用。

  2. 把“抗旨”包装成“爱民”

  每次给朝廷上奏,都强调“西域百姓挽留”“为国家守边疆”,把个人行为上升到“为国为民”的高度,让皇帝挑不出理。

  3. 始终保持臣属姿态

  哪怕手握西域大权,班超也定期派儿子班勇回洛阳朝贡,相当于送“人质”表忠心,这种政治智慧让皇帝彻底放下戒心。

  司马光说

  观班超抗旨之事,非独恃勇,实乃智也。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超审时度势,以边陲安危为上,此非抗命,乃大忠也。世祖(汉光武帝)以来,汉廷于西域务求实利,超之留,正合朝廷经略之志,故帝不怒反赏,此君臣相知之典范也。

  作者说

  班超这事要放现在,就像员工拒绝调岗还把事办得贼漂亮,老板不仅不炒他,还给他升职加薪。这背后的核心逻辑是:职场也好,人生也罢,“规则”是死的,“价值”是活的。当你能证明自己的选择比“听话”更有价值时,所谓的“抗命”也能变成“破局”的关键。但记住,这招的前提是——你得有班超那两把刷子,不然就是纯作死了。
  http://www.paoshu5.cc/book/44027/26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