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书网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第535章 南朝风波:孝武帝查户口、尊生母,士族为啥跳脚?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535章 南朝风波:孝武帝查户口、尊生母,士族为啥跳脚?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公元457年,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干了两件让士族圈炸锅的事:一是搞“大明土断”,盯着士族家里的户口不放,跟现在查“违规落户”似的;二是想把亲妈路惠男尊为“文穆皇后”,礼官们吵得差点掀了朝堂。这两件事搁当时,比现在热搜爆了还热闹——士族骂他“不讲规矩”,孝武帝却笑称“规矩是用来为皇权服务的”,到底谁占理?咱们掰开揉碎了唠。

  先说说“大明土断”是咋回事。简单说,就是孝武帝想搞清楚“国家到底有多少人”。那会儿的士族有多离谱?家里明明藏了几百号佃农、奴婢,却只往官府报几十口,美其名曰“家族私产”。这些隐匿的户口不用交赋税、不用服徭役,相当于士族白占着劳动力,朝廷却收不到一分钱。孝武帝登基后一看国库账本,差点没背过气去:“合着我这皇帝当得,连自家有多少子民都不知道?”

  于是“土断令”一出台,要求各州郡重新核查户口,不管你是士族还是平民,户口都得“落地生根”,藏人不报的,不仅要补交赋税,还得罚钱。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尤其是会稽郡的士族,个个跳脚骂街。会稽是士族聚居地,最出名的就是孔家——孔灵符家里占的山泽比皇宫还大,佃农上千,却只报了三十几口人。土断官一上门,孔灵符直接把人堵在门外:“我孔家的人,轮得到你们这些小吏管?”

  结果这事儿闹到孝武帝面前,孔灵符还理直气壮:“陛下,我孔家世代为官,这些人都是家里的‘私奴’,哪能算入国家户口?”孝武帝差点笑出声:“私奴?他们吃的是国家的粮,住的是国家的地,凭啥不算国家的人?你要是想养私奴,行啊,先把欠朝廷的赋税补上,一年几十万两,一分都不能少!”孔灵符这才慌了神,赶紧补交了赋税,还把隐匿的户口报了上去。

  这事儿一传开,其他士族也不敢再硬扛。有个谢氏子弟偷偷把佃农藏到深山里,结果被土断官发现,不仅佃农被编入户籍,他自己还被罢了官。一时间,南朝的户口数暴涨,国库收入多了近三成,孝武帝笑得合不拢嘴:“还是土断好使,以前士族把国库当自家钱包,现在终于知道谁是皇帝了!”

  可士族们心里不服啊,私下里骂孝武帝“吃相难看”。有次朝会,琅琊王氏的王延之故意说:“陛下,土断虽好,可也不能寒了士族的心啊,要是士族都不愿意为朝廷效力,陛下还能靠谁?”孝武帝瞥了他一眼:“靠谁?靠那些被你们藏起来的百姓!他们才是国家的根本,不是你们士族的私产。”这话怼得王延之哑口无言,满朝士族都低着头,没人敢再吱声。

  这边土断的风波还没平息,孝武帝又抛出个“炸弹”——要追尊生母路惠男为“文穆皇后”。这事儿在当时可不是小事,按照儒家礼法,只有皇帝的正妻才能被尊为皇后,生母要是妾室,最多只能叫“皇太后”,想追尊为皇后,简直是“坏了祖宗规矩”。

  礼官们立马炸了锅,领头的太常卿周野王直接上书:“陛下,《礼记》有云‘母以子贵,妻以夫荣’,路太后是妾室出身,追尊为皇后,于礼不合啊!”孝武帝看完奏折,把笔一扔:“什么于礼不合?我是皇帝,我说的就是礼!当年汉高祖刘邦还追尊生母为昭灵皇后呢,他能这么干,我为啥不能?”

  周野王还想争辩,孝武帝又说:“再说了,我尊我妈为皇后,不是为了让她享受荣华富贵,是为了让天下人知道,孝顺父母不分出身。你们整天把‘礼法’挂在嘴边,难道‘孝顺’不是最大的礼法?”这话把礼官们噎得没话说,毕竟“孝”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他们总不能说“孝顺也得讲出身”吧?

  可还是有不怕死的,御史中丞谢庄上书:“陛下,礼法是国家的根基,要是陛下带头破坏礼法,以后百姓们都学陛下,不遵礼法,国家还怎么治理?”孝武帝看完,笑着对身边的巢尚之说:“你看谢大人,把礼法说得比天还大,可他咋不说,当年他谢家祖上,还不是靠打破礼法才发家的?”

  巢尚之立马附和:“陛下说得对,士族们嘴里的‘礼法’,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自己想干啥就干啥,陛下想尊生母为皇后,他们就说‘于礼不合’,这不是双标吗?”孝武帝点点头,直接下旨:“就这么定了,追尊路惠男为文穆皇后,谁敢再反对,就按‘抗旨不遵’论处!”

  就这样,孝武帝硬是顶着礼官的压力,把生母尊为了皇后。消息传开后,老百姓倒是挺开心,觉得皇帝孝顺;士族们却私下里议论,说孝武帝“不懂规矩”。可孝武帝根本不在乎,他心里清楚,所谓的“礼法”,不过是统治者手里的工具——有用的时候就拿出来用,没用的时候,该改就得改。

  后来有次宴会上,孝武帝故意问周野王:“周卿,现在路皇后的尊号定了,你觉得这礼法是不是也得跟着变一变?”周野王赶紧说:“陛下圣明,礼法本就是为皇权服务的,陛下说怎么变,就怎么变。”孝武帝哈哈大笑:“还是周卿懂事,以后别总把‘祖宗规矩’挂在嘴边,祖宗的规矩,也是为了让国家好,要是不符合现在的情况,改了又何妨?”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里写这事儿时,司马光评价道:“孝武土断,以增国用,非为百姓,乃为皇权;尊母为后,以逞私孝,非为礼法,乃为威权。” 这话点透了孝武帝的心思——搞土断是为了充实国库、削弱士族,尊生母是为了彰显皇权、堵住悠悠众口。虽然手段有点“霸道”,但也确实解决了当时的难题:要是任由士族隐匿户口,国库迟早会空;要是连尊生母都要看礼官的脸色,皇权也会越来越弱。孝武帝这么干,算是“以权破局”,虽不合旧礼,却合时宜。

  作者说

  我倒觉得,孝武帝这两件事,活脱脱是古代版的“规则重构”。现在咱们总说“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孝武帝早就懂这个理。士族嘴里的“礼法”,本质是“士族特权保护法”——他们用礼法限制皇帝,却用特权欺负百姓,孝武帝不过是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告诉大家“礼法得为国家服务,不是为士族服务”。

  更有意思的是,“大明土断”和“尊母为后”其实是一套组合拳:土断是“夺士族的利”,尊母是“破士族的理”。士族靠隐匿户口赚钱,孝武帝就用土断断他们的财路;士族靠礼法装清高,孝武帝就用尊母破他们的“理”。这一夺一破,不仅巩固了皇权,还让老百姓看到了“皇帝不偏袒士族”,简直是“政治公关”的典范。

  还有个冷角度:孝武帝尊生母,其实是在“打感情牌”。那会儿老百姓大多出身寒门,看到皇帝不嫌弃生母出身,还特意尊为皇后,自然会觉得“皇帝跟咱们是一伙的”。这招放到现在,就是“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不得不说,孝武帝这政治智慧,放在哪个时代都够用。

  本章金句

  “所谓礼法,从来不是刻在石头上的死规矩,而是为活得更好服务的活工具——孝武帝懂这个理,所以他能破士族的局,成自己的事。”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比如孝武帝、孔灵符、周野王),你会怎么选择?

  要是你是孝武帝,面对士族抵制土断,你会硬刚到底,还是妥协让步?要是你是周野王,皇帝坚持尊母为后,你会继续反对,还是顺水推舟?来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咱们一起当回“南朝职场人”!
  http://www.paoshu5.cc/book/44027/53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