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书网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第538章 南朝宋版狼人杀:王爷被皇帝猜忌逼反被手下“拉黑”?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538章 南朝宋版狼人杀:王爷被皇帝猜忌逼反被手下“拉黑”?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公元459年的南朝刘宋,空气里飘着两股味儿——一股是皇宫里孝武帝刘骏的猜忌味儿,另一股是广陵城竟陵王刘诞的冷汗味儿。这叔侄俩,本来还能凑一块儿喝两杯,结果愣是把“皇家亲情”玩成了“谍战剧”,最后闹到刀兵相见,连吃瓜群众都看傻了眼。

  要说这刘诞,本来也是个有本事的主儿。之前北魏人来犯,他带兵守边境,打了几个小胜仗,在军中也算有点威望。可坏就坏在“功高震主”这四个字上——他那侄子孝武帝刘骏,本来就心眼小,见叔叔这么能打,夜里睡觉都能梦见刘诞抢他皇位,久而久之,“必须收拾刘诞”的念头就像野草一样疯长。

  刘诞也不傻,皇帝的眼神越来越不对劲,他能没感觉?先是宫里来的太监,说话总绕着“王爷最近练兵挺勤啊”“广陵城的城墙是不是该修修了”这些话;后是朝中大臣,见了他要么躲着走,要么眼神躲闪。刘诞心里门儿清:“这是要拿我开刀啊!”

  于是他也开始悄悄准备——借着北魏还在边境捣乱的由头,一边让人把广陵城的城墙加高加厚,护城河挖得又宽又深,活像个铁桶;一边偷偷囤粮食、造兵器,府里的亲兵也从几百人加到了几千人。用他的话说:“我不是想反,是怕哪天皇帝侄子突然翻脸,我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刘诞这边刚把城墙修到一半,那边就有人把状告到了孝武帝面前。先是吴郡有个叫刘成的老百姓,不知道从哪儿听说刘诞囤粮练兵,连夜写了封举报信,说“竟陵王要谋反”;没过几天,豫章的陈谈之也跟着上书,说自己亲眼看见刘诞的人在偷偷造铠甲。

  孝武帝一看这两封举报信,心里的石头算是落了地——正愁没理由收拾刘诞呢,这就有人送“证据”来了!他立刻召来大臣,让他们给刘诞罗罪名,最后定了个“意图不轨”,准备下诏书把刘诞的爵位从王爷贬成侯爷,再把他赶到偏远地方去。

  可孝武帝是个急性子,诏书还没写完,他就忍不住了——直接派了两个心腹,一个叫垣阆,一个叫戴明宝,带着羽林禁兵,说是“去广陵帮竟陵王防备北魏”,实际上是想趁刘诞没防备,直接把他抓回京城。

  这垣阆和戴明宝也是倒霉,本来想玩个“闪电战”,结果刚到广陵城外,就被刘诞的人发现了。有个小兵见来了这么多禁兵,还带着兵器,觉得不对劲,赶紧跑去告诉刘诞:“王爷,不好了!宫里派来的人,看着不像来帮忙的,倒像来抓人的!”

  刘诞一听,当时就火了:“我没反,他倒先动手了!这侄子也太不地道了!”他也不犹豫,立刻召集府里的亲兵,趁着垣阆他们还没进城,突然冲出去。垣阆没料到刘诞会这么快反应,手忙脚乱中被砍了脑袋;戴明宝吓得魂都没了,骑着马就往京城跑,连盔甲都跑丢了。

  杀了垣阆,刘诞知道这事儿没法善了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广陵城的城门一关,宣布“反叛”,还派人到处贴告示,说孝武帝“猜忌宗室,滥杀无辜”,自己是“被迫起兵,只为自保”。

  孝武帝听说垣阆被杀、刘诞反了,气得把御案都掀了,当场下旨让老将沈庆之带兵去平叛,自己则亲自带着禁兵屯在宣武堂,美其名曰“坐镇指挥”,实际上是怕沈庆之也不靠谱,随时准备跑路。

  这沈庆之可是南朝宋的老将,打了一辈子仗,经验丰富得很。刘诞知道自己打不过沈庆之,就想先拉拢他——派人给沈庆之送了一大堆金银珠宝,还有一封亲笔信,信里说“沈将军是国之柱石,不该帮着昏君杀宗室,不如跟我一起反了,以后共享富贵”。

  结果沈庆之连信都没拆,直接把送信的人给绑了,送回京城交给孝武帝。还让人带话给刘诞:“我沈庆之吃的是宋家的饭,忠的是宋家的君,你就别白费心思了!”刘诞碰了一鼻子灰,心里更慌了。

  拉拢沈庆之不成,刘诞又把主意打到了山阳内史梁旷身上。梁旷是他的老部下,之前跟着他打过仗,按理说该给点面子。刘诞直接派人把梁旷的老婆孩子抓了起来,威胁梁旷:“你要是跟我一起反,我就放了你家人;要是不反,我就杀了他们!”

  可梁旷也是个硬骨头,不仅没答应,还把刘诞派来的人给斩了,然后写了封奏疏,派人快马加鞭送到京城,说“竟陵王胁迫臣谋反,臣宁死不从”。刘诞听说梁旷不仅不合作,还斩了自己的使者,气得眼睛都红了——下令把梁旷的老婆孩子全杀了,连家里的仆人都没放过。

  这一下,刘诞算是彻底把自己逼上了绝路。之前还有人觉得他是“被迫反叛”,现在杀了梁旷全家,大家都觉得他“心狠手辣”,没人再愿意帮他。广陵城里的老百姓也慌了,有的想偷偷逃出城,有的则躲在家里不敢出门,生怕被战火波及。

  沈庆之这边则稳扎稳打,带着大军把广陵城围得水泄不通,不打攻城战,就耗着——反正朝廷有粮,刘诞城里的粮食总有吃完的一天。刘诞几次想带兵冲出城,都被沈庆之打了回去,死伤惨重。

  城里的粮食一天天减少,士兵们开始吃不饱饭,有的甚至偷偷投降了沈庆之。刘诞站在城楼上,看着城外密密麻麻的朝廷军队,又看看城里饥肠辘辘的士兵,心里第一次有了后悔的念头:“要是当初没修城墙、没囤粮,是不是就不会走到这一步?”可世上没有后悔药,他只能硬着头皮撑下去,不知道自己的结局会是怎样。

  司马光说

  臣光曰:孝武以猜忌诛兄弟,刘诞以惧祸而称兵,皆非良善之道也。夫宗室者,国之枝叶,枝叶尽则本根孤。孝武不能推恩以睦亲,反务猜忌以自残,适使诞惧而叛,卒致广陵之祸,生灵涂炭。沈庆之虽忠,然助君诛亲,亦非全义;梁旷守节,而家破人亡,可哀也。由此观之,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上下相疑,国何以安?

  作者说

  其实竟陵王刘诞的叛乱,本质上是一场“皇家亲情的悲剧”,更是南朝宋皇权失控的缩影。孝武帝的猜忌不是凭空来的——当时南朝宋刚经历过几次宗室叛乱,皇帝对宗室的不信任已经成了“条件反射”;而刘诞的“防备”,在孝武帝眼里就是“谋反信号”,这种“你猜我、我防你”的恶性循环,最终把两人都逼到了死角。

  更有意思的是,这场叛乱里没有绝对的“好人”:孝武帝猜忌残暴,为了皇权不惜手足相残;刘诞看似“被迫”,却也动了私心,不然不会偷偷囤粮练兵;沈庆之忠诚却也“愚忠”,帮着暴君杀宗室;梁旷守节却付出了家破人亡的代价。这恰恰说明,在混乱的皇权斗争里,每个人都像被绑在战车上,身不由己。

  放到今天看,这场叛乱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沟通永远比猜忌重要。如果孝武帝能跟刘诞坐下来聊聊,而不是直接派兵抓人;如果刘诞能主动向孝武帝表忠心,而不是偷偷防备,或许就不会有这场悲剧。可惜,在皇权至上的时代,“沟通”从来都是奢侈品。

  本章金句

  “猜忌是皇权的毒药,能把最亲的人,变成最狠的敌人。”

  如果你是刘诞,在察觉孝武帝猜忌自己时,你会怎么选择?是像他一样偷偷防备,还是主动去京城表忠心,或是干脆带着家人跑路?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
  http://www.paoshu5.cc/book/44027/53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