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书网 > 大明卫 >第416章 来日方长!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416章 来日方长!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清军大营,皇太极御帐(深夜)

  帐内灯火通明,各旗主贝勒齐聚,气氛压抑。

  皇太极面色平静,但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明军势大,杨岳、陆铮稳守营垒,无懈可击。

  我军粮草转运艰难,已不宜久留。决意,明日凌晨开始,分批撤军。多尔衮!”

  多尔衮出列“臣弟在!”

  皇太极:“你率两白旗精锐及所有蒙古骑兵为前锋,先行开路,占据险要,确保退路畅通!”

  多尔衮:“嗻!”

  皇太极:“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臣在!”

  皇太极:“你率两蓝旗断后,布设疑阵,多立旌旗,缓缓而退。若明军来追,务必给予迎头痛击,使其不敢穷追!”

  济尔哈朗:“嗻!”

  皇太极最后看向阿济格,语气稍缓:“阿济格,你部新挫,随中军行动。记住此次教训,来日方长。”

  阿济格面带愧色:“臣弟……遵命!”

  皇太极部署周密,撤退亦井然有序,展现出极高的军事素养。

  ……

  明军大营,黎明时分

  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哨探飞驰入营,带来清军拔营后撤的确切消息。

  中军大帐内,众将闻讯,群情振奋。

  周猛兴奋说道:“督师!陆督师!鞑子跑了!咱们追吧!”

  傅宗龙亦有些意动:“是啊,趁其撤退,正好掩杀!”

  杨岳看向陆铮:“恒毅,你意下如何?”

  陆铮冷静分析后,说道:“追,自然要追。但需有章法。皇太极非庸碌之辈,撤退必有断后精兵。

  我建议,分兵三路:一路由孙应元将军率领,统安北军及部分骑兵,为先锋,谨慎追击,咬住敌军后卫,查明虚实。

  一路由傅巡抚与谢总兵率领,扫荡清军遗留营寨,清理战场,扩大声势。

  杨督师与晚辈率主力为中军,稳扎稳打,随时策应前方。如此,既可扩大战果,亦可防其中伏。”

  杨岳赞赏地点头,“恒毅思虑周全,便依此策!传令诸军,按陆总督方案行动!”

  明军并未因胜利而冲昏头脑,在陆铮的建议下,采取了稳健的追击策略。

  ……

  追击途中,涿州以北

  孙应元率领的前锋,与济尔哈朗的断后部队发生了激烈的前哨战。

  清军断后部队战力顽强,且沿途布设了大量障碍物和少量陷阱,明军先锋推进速度受到迟滞。

  孙应元观察战场后,下令:“停止强攻!以骑射、火铳远距离骚扰即可!

  我们的任务是查明敌情,拖住他们,而非与其死拼!等待中军主力抵达!”

  孙应元严格执行着“谨慎追击”的命令,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与此同时,傅宗龙与谢尚政扫荡清军遗留营寨,缴获了不少来不及带走的粮草、帐篷等物资,虽未斩获大量首级,但切实削弱了清军的战争潜力,并宣扬了明军的胜利。

  ……

  长城,古北口外

  清军主力在多尔衮接应下,陆续撤出关外。

  济尔哈朗的断后部队也且战且退,顺利与主力汇合。皇太极立马关口,回望关内河山,目光深邃。

  范文程在一旁轻声道:“大汗,此次虽未竟全功,但亦沉重打击了明国气焰,探明了其虚实。

  杨岳、陆铮确为劲敌,然明国内部积弊已深,非一二人可挽回。我大清根基深厚,来日方长。”

  皇太极微微颔首:“是啊,来日方长。传令下去,返回盛京后,各部需勤加操练,总结此战得失。

  尤其是……要好好研究一下,那个陆铮。”

  清军虽退,但并未遭受毁灭性打击,主力犹存,对大明北疆的威胁,远未解除。

  北京,紫禁城

  捷报传至京师,朝野震动,一片欢腾!

  咸熙帝的小脸上泛起红晕:“好!好!杨卿、陆卿果然不负朕望!北疆大捷,国威重振!”

  周太后亦是面露喜色,但更显沉稳:“陛下,此战杨岳、陆铮等人确有大功,当重重封赏,以励将士之心。

  然北虏虽退,隐患犹在,需借此胜势,整顿边防,安抚流民,恢复国力。”

  朝堂之上,主战派扬眉吐气,主和派暂时偃旗息鼓。

  然而,暗流依旧涌动,江南利益集团的代表们,表面恭贺,内心却对陆铮的声望如日中天感到更加不安。

  李日宣私下对同党言:“陆铮小儿,不过侥幸胜了一场,竟敢居功自傲!看他能得意几时!”

  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暂时稳固了北疆,提升了朝廷威望,但也让内部的政治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陆铮与他的改革,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

  蓟州明军大营

  凯旋的号角声中,各部明军陆续回营。杨岳设宴犒劳众将。

  杨岳举杯,感慨万千:“此战之功,非老夫一人,乃在座诸位,乃至十数万将士用命之结果!

  尤其是陆总督,奇兵突出,力挽狂澜,居功至伟!老夫敬你一杯!”

  陆铮举杯回敬,态度谦逊:“督师谬赞了。此战乃上下同心,三军用命之果。

  晚辈只是尽了臣子本分。如今北虏暂退,然国事艰难,百废待兴,我等仍需戮力同心。”

  他饮尽杯中酒,目光却已越过欢庆的营帐,投向南方。

  他知道,击退外敌只是第一步,整顿糜烂的国内局势,推行那些触动无数人利益的新政,才是真正艰难的开始。

  他的救国之路,道阻且长。

  蓟州会战以明军的战略性胜利告终,暂时解除了迫在眉睫的亡国危机,为大明朝续写了命脉。

  ……

  北京,皇极殿,大朝会

  殿内庄严肃穆,咸熙帝端坐龙椅,虽仍显病容,但精神振奋。周太后垂帘。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得胜归来的杨岳、陆铮、孙应元、傅宗龙等将领身着朝服,立于武臣班首。

  司礼监掌印王承恩展开明黄圣旨,朗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蓟州之捷,实赖上天庇佑,将士用命。诸将之功,不可不赏!

  杨岳,督师有功,算无遗策,加封太子太师,赐蟒袍玉带,赏银五千两!

  陆铮,奇兵制胜,力挽狂澜,加封太子太傅(与杨岳并列三师,显殊荣),仍兼锦衣卫指挥使、总督川陕军务,赐丹书铁券(免死金牌),赏银八千两!

  孙应元,血战太行,功勋卓着,擢升后军都督府左都督,封靖北伯,世袭罔替!

  傅宗龙,协防策应,功不可没,加兵部尚书衔,仍抚陕西,赏银三千两!

  谢尚政……(余下将领各有封赏)

  阵亡将士,从优抚恤!普天同庆,大赦天下!”

  ……
  http://www.paoshu5.cc/book/44130/40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