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书网 > 长生不老印象日记 >第202章 《五行养生法》:气贯人身,悟道家中医呼吸之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02章 《五行养生法》:气贯人身,悟道家中医呼吸之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1048年的雨水节气,比往年来得更缠绵些。连日的细雨如丝,将整座深山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水汽之中。山间的草木在雨水的滋养下,褪去了冬日的枯黄,抽出了鲜嫩的新芽,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与草木的清润,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沁人心脾的湿润。我坐在古洞内干燥的石台上,将那本《五行养生法》日记摊开在膝头,借着洞外透进来的微光,细细研读今日的内容。

  今日日记的开篇,便跳出了具体的吐纳方法,转而探讨道家与中医对“气”与“呼吸”的核心认知。字里行间没有晦涩的玄谈,却满是古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仿佛一位跨越千年的智者,正缓缓为我揭开呼吸与人体、与自然、与五行之间的神秘面纱。

  一、道家呼吸哲思:气为万物本,守一抱朴合天人

  日记中首先引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家认为,宇宙诞生之初,混沌未开,唯有“道”存在。《道德经》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便是“气”;“二”则是“阴”与“阳”;“三”是阴阳交合而生的“和气”,正是这三种气的相互作用,才化生了天地万物。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则点明了宇宙万物的生存之道——皆以阴阳二气为根本,通过二气的交合与平衡,维持自身的生机与和谐。

  这一思想并非空谈玄理,而是与五行之道紧密相连。日记中解释,道家将阴阳二气与五行属性对应:“阴者,主静、主寒、主藏,对应五行之水、木——水为至阴,木为阴中之阳,皆有收敛、生发之性;阳者,主动、主热、主散,对应五行之火、金——火为至阳,金为阳中之阴,皆有温热、收敛之性;而阴阳平衡之所,便是五行之土,主运化、主调和,承上启下,维系阴阳五行的循环。”

  由此,道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核心观点——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外在的“大宇宙”同构同源。外在大宇宙有阴阳五行之气的循环流转,人体小宇宙也有对应的阴阳五行体系:肺属金,主气司呼吸,对应秋之金气;肝属木,主疏泄,对应春之木气;肾属水,主藏精,对应冬之水气;心属火,主血脉,对应夏之火气;脾属土,主运化,对应长夏之土气。人体的呼吸,便是小宇宙与大宇宙进行“气交换”的唯一通道,通过呼吸,人体吸纳天地间的阴阳五行之气,排出体内的浊气与病气,从而维持自身小宇宙的阴阳平衡。

  而道家呼吸哲学的核心,便是“守一”与“抱朴”。

  “守一”,并非指守住某一个固定的点,而是“守住体内五行之气的平衡”。日记中记载:“守一者,专注一息之间,摒弃杂念,使心神与气息融为一体。吸气时,感天地五行之气入体,滋养对应脏腑;呼气时,察体内五行失衡之气排出,调和对应气机。如此,使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在体内无过无不及,各司其职,和谐共生。”这让我明白,“守一”的本质,是通过专注的呼吸,实现对体内五行之气的精准感知与调节,避免某一行之气过盛或过衰——如肝气过旺则易怒,肺气不足则易咳,皆因五行失衡所致。

  “抱朴”,则是“保持本真,顺应自然”。道家认为,人之初生,尚在母腹之中时,以脐为呼吸之门,气息绵长自然,体内五行之气处于完美的平衡状态,这便是“先天之气”的本真状态。及呱呱坠地,口鼻开启,后天呼吸取代先天胎息,随着年龄增长,外界的诱惑增多,杂念渐生,气息也从绵长变得急促短浅,体内的五行之气也随之紊乱——如思虑过多则伤脾(土气弱),怒气过盛则伤肝(木气旺),熬夜过劳则伤肾(水气亏)。而“抱朴”的修炼,便是通过呼吸的调节,摒弃杂念,回归婴儿时期的自然呼吸状态,让气息不再受意识的刻意控制,而是自然流转,使体内五行之气在“无为”中达到自然调和。

  日记中曾记载一位古代修行者的感悟:“婴儿之息,细匀深长,无思无虑,气自丹田生,息从脐中灭,五行之气在体内如四季循环,无有阻滞。成人若能返璞归真,修得婴儿之息,便可得五行之全,养先天之气,延年益寿,不在话下。”这让我想起立春时节修炼吐纳时,当杂念渐消、气息自然流转之际,那种身心舒畅、与自然相融的感觉,或许便是“抱朴”的初体验——不刻意强求,不执着于呼吸的深浅与长短,只是让气息顺着自然的节奏运行,反而能达到更好的调和效果。

  二、中医呼吸智慧:气为生命力,调息养气调脏腑

  如果说道家的呼吸哲学更侧重于“宏观的天人相应”,那么中医的呼吸认知,则更聚焦于“微观的人体气机”。日记中对中医“气”的论述,详细而具体,将“气”与人体的生理功能、五脏六腑紧密结合,揭示了呼吸对人体健康的直接作用。

  中医认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贯穿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人体一切生理活动的动力。人体的“气”并非单一类型,而是分为多种,其中与呼吸最密切相关的,便是“宗气”“肺气”与“元气”。

  “肺气”由肺所主,是人体通过呼吸从天地间吸入的“清气”(主要是自然界的空气,对应五行之金气与木气)所化生,具有“宣发”与“肃降”的功能——宣发是将吸入的清气与体内的津液、气血向上、向外输送,滋养皮肤、毛发与全身;肃降是将吸入的清气向下输送至丹田,同时将体内的浊气、废液向下排出,维持人体气机的向下运行。肺属金,金气主收敛,因此肺气的肃降功能,是保证呼吸顺畅、气机平稳的关键。

  “宗气”则是由肺气(天地清气)与“水谷精微之气”(人体消化食物后产生的营养之气,对应五行之土气)在胸中“膻中穴”处融合而成。宗气积聚于胸中,一方面贯心脉而行呼吸,维持心脏的正常搏动与肺的呼吸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呼吸的调节,将能量输送至全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动力来源。日记中形象地将宗气比作“人体的发动机”——发动机有足够的能量,人体才能正常运转;宗气充盈,人体才能精神饱满、气血通畅。

  “元气”则是人体最根本、最原始的气,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藏于肾脏(对应五行之水气),是生命的本源。元气的充盈与否,决定了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与死亡。而呼吸的修炼,正是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宗气的生成运行,不断滋养元气,使元气愈发充盈,从而达到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有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脾为气之源。”肺的呼吸功能(主气)、脾的运化功能(生气)、肾的藏精功能(储气),三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气”的生成与运行——这正是中医“五脏同调、气血同源”的核心思想。

  基于这一思想,中医呼吸之法的核心原则是“调息以养气,养气以调脏腑,调脏腑以和五行”。日记中强调,呼吸并非孤立的肺脏功能,而是与五脏六腑、五行之气息息相关。不同的时节,天地间的五行之气强弱不同,人体的五脏功能也会随之变化,因此呼吸的方法也需随之调整,以适应时节的变化,调和体内的五行之气。

  雨水时节的呼吸调理,便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雨水节气,气温回升,降雨增多,天地间的“湿气”渐盛——湿属五行之土,而此时正是春木生发之时(木属五行之木),土气过旺则会“克木”(五行相生相克,土克木),导致木气生发受阻,进而影响人体的肝脏(肝属木)功能,出现肝气郁结、疏泄失常的症状,如胸闷、烦躁、情绪低落、四肢沉重、食欲不振等。同时,湿气过盛也会直接损伤脾胃(脾属土),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出现腹胀、便溏、消化不良等问题——这便是“土气过旺,木气被抑,脾胃受损”的五行失衡状态。

  因此,雨水时节的呼吸修炼,核心目标是“健脾祛湿、疏肝理气”,通过呼吸调节土气与木气的平衡,同时增强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促进湿气的排出。日记中记载了雨水时节的具体呼吸方法,分为“腹式呼吸”与“意念导引”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腹式呼吸的具体操作:采用坐姿或卧姿,全身放松,双目微闭,舌抵上腭。吸气时,用鼻子缓慢、深长地吸气,吸气时间约为6秒,感受腹部缓缓隆起,如同气球充气一般,将天地间的清灵之气(主要是木气与金气)吸入体内,经咽喉、气管、肺,最终沉入丹田;吸气后,短暂停顿2秒,让吸入的清气在丹田与体内的气充分融合;呼气时,用嘴巴缓慢、均匀地呼气,呼气时间约为8秒,感受腹部缓缓收缩,将体内的湿气(土气之浊)与浊气(水、火之气的失衡部分)缓缓排出体外,呼气时可微微收腹,帮助浊气彻底排出。整个过程需保持呼吸“细、匀、长、深”,无急促之感,无喘息之声,如同细雨滋润万物一般,温和而持久。

  意念导引的核心要点:呼吸的同时,需配合意念,增强调理效果。吸气时,意念天地间的清灵木气(如春日草木的生机之气)从鼻腔进入,顺着肝经(从脚底大脚趾,经小腿、大腿内侧,至腹部、胸部,最终达眼部)缓缓流淌,滋养肝脏,帮助肝气疏泄,缓解郁结;同时,意念天地间的清灵金气(如秋日的清爽之气)从鼻腔进入,顺着肺经(从胸部,经手臂内侧,至手掌大拇指)流淌,增强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为祛湿打下基础;此外,还需意念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微之气(土气之清)在丹田融合,滋养脾土,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少湿气的产生。呼气时,意念体内的湿气(如浑浊的雾气)从腹部升起,经肺、气管、嘴巴排出体外;同时,意念体内因肝气郁结而产生的“郁气”(木气之浊)也随浊气一同排出,让肝气变得顺畅。

  为了更好地体会这一方法,我在古洞外的廊下找了一处干燥的地方,盘膝而坐。细雨仍在淅淅沥沥地下着,空气湿润而清新,带着草木的清润之气。我按照日记中的指引,调整好姿势,开始进行腹式呼吸与意念导引。

  初时,意念的集中仍有些困难,常常会在吸气时忘记关注肝经的滋养,或在呼气时忽略湿气的排出。但随着一次次的练习,呼吸渐渐变得自然,意念也越来越专注。吸气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清润的木气顺着肝经流淌,原本因肝气郁结而有些沉闷的胸口,渐渐变得开阔;同时,金气进入肺部,让呼吸变得更加顺畅,仿佛每一个肺泡都在舒展。呼气时,我能想象到体内的湿气如浑浊的雾气般被缓缓排出,原本因湿气重而有些沉重的四肢,渐渐变得轻快起来。

  大约练习了半个时辰,我缓缓睁开双眼,只觉得全身舒畅,神清气爽。原本有些憋闷的胸口彻底通透,四肢的沉重感消失无踪,就连之前因消化不良而有些腹胀的腹部,也变得平坦舒适。我深吸一口气,空气中的湿润之气涌入体内,不再有以往那种“黏腻”的感觉,反而能清晰地分辨出其中的清灵木气与金气,滋养着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三、道医同源:呼吸为桥,调和五行臻长生

  日记中在分别阐述了道家与中医的呼吸哲学后,有一段总结性的论述,深刻揭示了二者的内在联系:“道家重‘天人合一’,以呼吸为舟,连接小宇宙与大宇宙,求五行之平衡;中医重‘脏腑调和’,以呼吸为器,滋养气血,调五脏之功能。看似殊途,实则同归——皆以‘气’为核心,以‘呼吸’为手段,以‘五行调和’为目标,最终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这段论述让我豁然开朗:道家的呼吸哲学为呼吸养生提供了“宏观的宇宙观”,让我们明白呼吸不仅是人体的本能,更是与自然沟通、与天地共生的方式;中医的呼吸智慧则为呼吸养生提供了“微观的人体观”,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呼吸如何具体作用于五脏六腑,如何调节体内的气血与五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呼吸修炼便会陷入“只知调身,不知顺天”的局限;没有中医的“脏腑调理”方法,呼吸修炼便会流于“只知空谈,不知实操”的玄虚。

  日记中还对“气与病”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夫病者,气之滞也,五行之逆也。气顺则五行和,五行和则百病消;气逆则五行乱,五行乱则诸疾生。”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道出了人体健康的本质——人体的绝大多数疾病,并非源于外界的病毒或细菌,而是源于体内“气机的阻滞”与“五行的失衡”。

  以常见的感冒为例,中医认为,感冒的本质是“肺气不固,外邪入侵”——肺属金,主气司呼吸,若肺气不足(金气弱),则对外界邪气的防御能力下降,易受风寒、风热等外邪侵袭;同时,肺气不足也会导致气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出现咳嗽、咳痰、鼻塞等症状。而通过呼吸的修炼,增强肺气(金气),便可固护人体的“卫气”(防御之气),减少感冒的发生;若已感冒,通过针对性的呼吸方法(如六字诀中的“呬”字诀),也可促进肺气的宣发肃降,排出体内的外邪,加速康复。

  再如常见的消化不良、腹胀,多因“脾胃虚弱(土气弱),湿气内停”所致——脾属土,主运化,若脾胃功能减弱,水谷精微无法正常消化吸收,便会转化为湿气,停滞在体内,导致腹胀、便溏。而通过呼吸的调节,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养土气之清),促进湿气的排出(排土气之浊),便可有效改善消化不良的问题。

  这让我深刻明白,呼吸养生并非简单的“深呼吸练习”,而是一种基于道家与中医智慧的“系统养生方法”——通过呼吸的调节,让体内的气顺畅运行,让五行之气达到平衡,从而实现“通则不痛,滞则不通”的健康状态。正如日记中所言:“呼吸之间,藏着长生之道。不在于呼吸的次数多少,而在于呼吸的质量高低;不在于刻意的强求,而在于自然的调和。顺天地之气,调体内五行,养脏腑之精,方能得身心健康,享长寿之福。”

  细雨渐渐停歇,洞外的天空露出了一抹淡淡的微光。我合上《五行养生法》日记,将它小心翼翼地收入怀中。此时的我,对呼吸的认知已不再停留在“维持生命的本能”层面,而是真正理解了呼吸背后所蕴含的道家与中医的深刻哲学——呼吸是连接天地与人体的桥梁,是调和五行与脏腑的钥匙,是通往健康与长生的道路。

  雨水时节,湿气渐盛,木气渐长,正是调和土气、疏肝理气的关键时期。我将继续循着古人的智慧,在呼吸之间感受天地之气的流转,在调息之中调和体内的五行,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滋养身心的源泉,让每一次修炼都向长生之道迈进一步。
  http://www.paoshu5.cc/book/44355/20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