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文化节启巷焕彩,老物新声忆流年
推荐阅读:
魔法乱世群英荟,内卷小队个个强
碧蓝:养了一群冲官逆女
半岛小行星
虐完我,季总悔不当初
出来混讲背景?我的背景是国家!
我和琴酒携手共玩柯学世界
一刀封神
华娱之出人头地
青娘的商业智慧
综影视你想带走我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1月20日清晨,梧桐巷被爆竹声轻轻唤醒。巷口的红灯笼一夜之间挂满了梧桐树,老书店门口的彩绳上串着各色剪纸,风一吹,红的福字、粉的牡丹、黄的福娃在晨光里晃悠,像一串流动的年味。苏晚不到六点就起了床,穿上妈妈新买的红色棉袄,背着装满桂花糕的布包往老书店跑,远远就看见林澈和夏冉已经在门口忙碌——林澈正把“老巷记忆文化节”的木牌挂在门楣上,夏冉则在互动区的桌子上摆剪刀和红纸,指尖沾了点金粉,在红纸上轻轻一点,就成了朵小梅花。“晚晚来啦!快帮着把桂花糕放在竹篮里,摆在互动区旁边,大家渴了还能吃块糕垫垫。”夏冉招手,桌子上已经摆好了爷爷煮的老白茶,青花瓷碗里飘着几片茶叶,热气裹着枣香飘散开。苏晚刚把桂花糕摆好,巷子里的街坊就陆续来了——张奶奶穿着深蓝色的棉袄,手里拎着绣花绷子;王爷爷拄着拐杖,带着那把传了三代的二胡;夏冉奶奶推着缝纫机,机身上盖着蓝布,上面绣着“梧桐”二字。
“快把八仙桌搬出来,放在老集市区,跟戏台节目单摆在一起。”爷爷指挥着,李叔叔和几个年轻人一起把张奶奶家的八仙桌抬到书店门口,桌面的缠枝莲雕花在阳光下格外清晰。苏晚赶紧把提前做好的小牌子立在桌旁,上面写着“此桌桌面取自1940年老戏台雕花木板,见证张奶奶与爷爷的初遇时光”,刚摆好,就有街坊凑过来看,指着雕花小声议论:“这花纹跟我小时候见的戏台一模一样!”
八点刚过,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就来了。校长带着几个老师走在前面,手里拿着苏晚他们送的邀请函;书法社的陈老师扛着笔墨纸砚,笑着说:“今天给大家写对联,写多少送多少!”同学们围着展区好奇地看,有个小女孩指着木质书箱问:“这个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呀?”苏晚赶紧走过去,轻轻打开铜锁:“这里面装的是民国时期的线装书,是文渊书坊的老物件,上面还有太爷爷的签名呢。”
展区很快热闹起来。文渊书坊区,爷爷坐在藤椅上,给大家讲太爷爷开书坊的故事,小喇叭里循环播放着提前录好的录音:“那时候书坊里有个暖炉,冬天街坊们吃完晚饭就来这儿,有的看话本,有的听我太爷爷讲历史,炭火能烧到后半夜……”旁边的同学凑着看旧账本,指着上面的字迹说:“这字写得真好看,比我们现在的钢笔字还漂亮!”
老集市区更热闹。张奶奶拿着绣花绷子,给大家讲1958年的集市:“那时候巷口的空地上全是摊子,卖芝麻糊的大爷嗓门最大,‘五分钱一碗,稠得挂勺’的吆喝声能传到巷尾……”夏冉奶奶则打开缝纫机,踩着踏板演示:“这机子是1956年买的,当时街坊们做新衣服都来借,我一夜能缝三件棉袄,现在踩起来还很顺。”有个老师拿出手机,录下缝纫机的“咔嗒”声,笑着说:“这声音太有年代感了,要发给同事听听。”
互动区的人最多。陈老师铺好红纸,拿起毛笔写对联,“梧桐巷里藏旧事,文渊书坊续新篇”“福字满墙迎新春,老物新声忆流年”,写好的对联很快被街坊和同学领走;张奶奶教大家剪窗花,小朋友们围在桌前,手里拿着小剪刀,小心翼翼地跟着剪,虽然剪出来的福字歪歪扭扭,却笑得特别开心。苏晚负责给大家递红纸,看见有个小朋友把剪坏的窗花扔在地上,赶紧捡起来:“别扔呀,咱们可以把碎纸拼个小灯笼,也很好看。”
忽然,巷口传来一阵掌声。是图书馆的李老师,她带着几个同事来,还扛着一块展板:“我们把馆里存的梧桐巷老照片都印出来了,有1938年的集市,1940年的戏台,还有1950年的文渊书坊,给你们的文化节添点东西!”苏晚赶紧接过展板,挂在福字墙旁边,街坊们凑过来看,王爷爷指着戏台照片说:“这是我爹拉二胡的地方,当时我就在台下,你们看这个穿棉袄的小孩,就是我!”
中午,大家聚在老书店门口吃桂花糕、喝老白茶。刘老板从早餐铺端来热粥,笑着说:“大家尝尝我的粥,配着桂花糕吃,暖身子。”校长看着热闹的场景,对苏晚他们说:“这个文化节办得好,既让大家了解了梧桐巷的历史,又传承了老文化,明年咱们还可以办,让更多人知道老巷的故事。”
下午,戏台回忆分享会开始了。王爷爷坐在中间,手里拿着二胡,先给大家拉了一段《茉莉花》,琴声一落,掌声就响起来。接着,他讲起小时候看皮影戏的事:“1945年的正月十五,戏台演《白蛇传》,我爹在台上拉二胡,我跟娘在台下,娘给我买了串糖葫芦,酸得我直咧嘴,却舍不得扔……”张奶奶也跟着讲:“我跟你们爷爷第一次约会就是看这场皮影戏,他偷偷给我塞了块糖,糖纸还印着牡丹花,我现在还留着呢。”
分享会结束后,大家提议去巷尾的老桥看看。苏晚带着大家,指着桥栏杆上的雕花说:“这是用老戏台的木头做的,花纹跟戏台柱上的一模一样。”有个同学摸着雕花,小声说:“原来戏台的痕迹还在呀,感觉就像在跟过去对话。”李老师拿出相机,拍下大家在老桥的合影,笑着说:“这张照片要存进图书馆,作为梧桐巷的历史资料。”
傍晚,文化节接近尾声。大家帮着收拾展区,把老物件小心地放回箱子里,对联的红纸、窗花的碎纸被扫在一起,打算做成小灯笼挂在巷口。爷爷看着收拾好的木书箱,摸着铜锁说:“今天太热闹了,比我小时候的文渊书坊还热闹。”张奶奶也笑着说:“能让年轻人知道老巷的故事,我就高兴,以后有机会,还想给大家讲更多往事。”
苏晚背着书包,跟林澈、夏冉一起往家走。巷子里的红灯笼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落在青石板上,把影子拉得很长。夏冉手里拿着陈老师写的对联,笑着说:“今天太开心了,好多人都问明年还办不办文化节,咱们明年可以加个皮影戏表演,肯定更热闹。”林澈点头:“我还要去图书馆查更多资料,把梧桐巷的历史整理成小册子,发给大家。”
苏晚看着身边的好朋友,心里满是温暖。她想起筹备文化节的这些日子,从一开始的想法,到收集老物件、写邀请函、贴福字墙,再到今天的热闹场景,每一步都充满了大家的心意。就像爷爷说的,时光像老白茶,越煮越香,而这些关于梧桐巷的故事,这些温暖的人和事,会像老茶里的枣香,永远留在心里。
回到家,苏晚把今天的照片整理好,放进相册里,旁边夹着张奶奶送的窗花和陈老师写的小对联。妈妈走进来,递给她一杯老白茶:“今天累坏了吧?喝点茶暖暖。”苏晚捧着茶杯,看着窗外的红灯笼,忽然想起爷爷早上说的话:“文渊书坊不光是卖书的地方,更是藏着梧桐巷故事的地方。”她想,以后她也要像爷爷和太爷爷一样,把梧桐巷的故事讲下去,让更多人知道,这条老巷里,藏着这么多温暖的时光。
而此刻,老书店里的暖炉还在燃烧,爷爷正把太爷爷的书法小心地收进木盒,月光透过窗户,照在“文渊书坊”的老招牌上,银辉洒在木头上,仿佛在静静诉说着:这条老巷的故事,还在继续;这些温暖的时光,永远不会褪色。
http://www.paoshu5.cc/book/44516/15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