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老巷风传改造事,文创载忆护旧痕
推荐阅读:
魔法乱世群英荟,内卷小队个个强
碧蓝:养了一群冲官逆女
半岛小行星
虐完我,季总悔不当初
出来混讲背景?我的背景是国家!
我和琴酒携手共玩柯学世界
一刀封神
华娱之出人头地
青娘的商业智慧
综影视你想带走我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梧桐巷的青砖黛瓦,文渊书坊后院就飘起了桂花的甜香。苏晚揉着眼睛走出房门时,正看见爷爷蹲在灶台前,手里捧着个白瓷碗,往沸腾的粥锅里撒干桂花——金黄的花瓣落在乳白的粥面上,像撒了把碎星星,热气裹着甜香飘过来,瞬间驱散了晨雾的微凉。“醒啦?”爷爷抬头笑了笑,手里的勺子轻轻搅动着粥锅,“昨天晒的干桂花正好用得上,煮了锅桂花粥,再配着你夏冉奶奶送的豆沙包,趁热吃。”
苏晚走过去帮着拿碗筷,目光落在院角的桂花树上——经过一夜的酝酿,枝桠间的花苞又绽开了些,好几朵已经露出了完整的金黄花瓣,风一吹,细碎的花瓣就落在青石板上,像铺了层薄金。“爷爷,桂花好像比昨天开得更盛了,再过两天是不是就能满院香了?”
“快了,这几日天气暖,等周末准能全开。”爷爷把粥盛进碗里,忽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张纸条,“对了,今早巷口的王邮递员送了封信,是区文化馆寄来的,说有声绘本的样稿做好了,让咱们有空去取,顺便商量后续的印刷和投放事宜。”
苏晚接过纸条,指尖拂过“有声绘本样稿”几个字,心里一阵欢喜——上次文化馆来录制素材时,王爷爷拉的二胡、张奶奶剪窗花的声响,还有爷爷讲书坊往事的声音,终于要变成能让孩子们听到的绘本了。她刚把纸条放进书包,手机就响了,是林澈打来的,语气里带着点急:“晚晚,你醒了吗?印刷厂那边说旅行社定制的帆布包出了点问题,印的梧桐巷地图有点偏色,咱们得赶紧过去看看,不然赶不上月底的交货期了。”
“偏色?”苏晚心里一紧,“我马上就来,咱们在巷口集合。”挂了电话,她匆匆喝了碗桂花粥,抓起书包就往外走,爷爷在身后叮嘱:“路上小心,要是实在不行,跟旅行社好好说,别着急。”
赶到巷口时,林澈已经骑着自行车在等了,车筐里放着个帆布包样品——墨绿色的布料上,梧桐巷的地图果然偏了色,原本该是深灰的青石板路印成了浅灰,老桥的栏杆也少了几分厚重感。“印刷厂说昨天调墨的时候出了点差错,现在重新印还来得及,但得咱们盯着,不然怕再出问题。”林澈把样品递给苏晚,“对了,孙爷爷刚才在巷口拦着我,说今早听居委会的人说,咱们这片区可能要改造,问咱们知不知道这事。”
“改造?”苏晚愣了愣,手里的帆布包忽然变得有些沉,“没听说啊,会不会是谣传?”
“孙爷爷说居委会的李主任昨天在巷口跟人聊天,提到‘老城区更新计划’,还说要拓宽部分道路,可能会拆一些老房子。”林澈皱了皱眉,“孙爷爷家的房子就在巷口,他担心会被拆,急得不行,还让我问问咱们能不能去居委会打听打听。”
苏晚心里咯噔一下——梧桐巷的老房子大多是明清时候传下来的,文渊书坊更是太爷爷那辈就有的,要是真要拆,这些老建筑、老故事可就没了。“先去印刷厂处理帆布包的事,回来咱们就去居委会找李主任问问清楚。”她把帆布包放进车筐,跨上自行车,两人迎着晨光往镇上赶,风里的桂花甜香似乎都淡了几分。
印刷厂的刘经理正等着他们,看见两人来了,赶紧拿出重新调墨的样品:“实在不好意思,昨天工人调墨时看错了色卡,这是新调的,你们看看行不行。”苏晚拿起样品对着光看——青石板路的灰色正了,老桥的栏杆也恢复了深褐的质感,连文渊书坊门楣上的“文渊”二字都清晰了不少。“这个可以,”她松了口气,“麻烦你们尽快印,一定要赶在月底前交货,旅行社那边等着给游客当伴手礼呢。”
“放心,我们加个班,三天内就能印好,到时候直接送过去。”刘经理连连保证。
处理完帆布包的事,两人又马不停蹄地往居委会赶。居委会在镇中心的老办公楼里,李主任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常年穿着件深蓝色的夹克,见苏晚和林澈来,连忙请他们坐下,还倒了杯热茶。“你们是为老巷改造的事来的吧?”李主任开门见山,从抽屉里拿出一份红色封面的文件,“这是区里刚下来的‘老城区更新计划’草案,咱们梧桐巷确实在改造范围内,主要是拓宽巷口的道路,解决停车难的问题,还有部分年久失修的老房子要加固或重建。”
苏晚接过文件,手指飞快地翻到梧桐巷的部分,只见“文渊书坊”旁边画了个问号,旁边写着“需评估是否影响道路拓宽”。她心里一紧:“李主任,文渊书坊会不会被拆啊?这房子是我太爷爷传下来的,都快一百年了,里面还有很多老物件和老故事,要是拆了,太可惜了。”
“我知道文渊书坊的意义,”李主任叹了口气,“但这次改造是区里的统一规划,巷口的道路确实太窄了,消防车都开不进来,存在安全隐患。不过你们放心,目前只是草案,还没最终确定,区里会征求居民的意见,要是大家都不同意拆,我们会向上级反映,尽量调整方案。”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其实这次改造也不是全拆,主要是保留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修复破损的部分,让老巷既安全又不失韵味。比如巷里的老戏台,区里已经定了要重点保护,还要拨款修缮呢。”
林澈立刻问道:“那能不能把文渊书坊也定为重点保护建筑?我们现在做的文创都是围绕书坊和老巷的故事,要是书坊没了,这些文创也失去了根。而且现在很多游客来梧桐巷,都是冲着文渊书坊和老戏台来的,保留下来也能带动咱们镇的旅游。”
李主任点点头:“你们可以写份申请,附上文渊书坊的历史资料、老照片,还有你们做的文创成果,我帮你们递到区里的规划部门,争取把书坊纳入重点保护范围。另外,下周五区里会在咱们巷口的小广场开居民听证会,到时候你们可以跟老人们一起,把想法说给规划部门的人听。”
从居委会出来,苏晚手里攥着那份草案,心里还是有些不安,但更多的是坚定——一定要保住文渊书坊,保住梧桐巷的记忆。两人骑着自行车往回赶,路过巷口时,看见孙爷爷正坐在自家门口的小马扎上,手里拿着张泛黄的老照片,旁边围了几个街坊,都在议论改造的事。
“晚晚、小澈,你们回来啦!”孙爷爷看见他们,赶紧站起来,把照片递过去,“你们看,这是我年轻时在巷口拍的,那时候巷口还有棵老槐树,夏天大家都在树下乘凉,现在槐树没了,要是房子再拆了,以后想回忆都没地方去了。”
照片上的巷口热闹非凡,几个年轻人坐在槐树下下棋,孙爷爷穿着军装,站在老槐树旁,笑容灿烂。苏晚看着照片,心里酸酸的:“孙爷爷,您别担心,我们刚从居委会回来,李主任说改造只是草案,还会征求大家的意见,我们会申请把文渊书坊和您家这样的老房子保留下来的。”
“真的?”孙爷爷眼睛一亮,“那太好了!我这房子虽然旧,但住了一辈子,要是拆了,我都不知道去哪住。”旁边的张奶奶也凑过来说:“要是真要改造,我想多剪些老巷的剪纸,比如老槐树、巷口的杂货店,以后就算变样了,也能看看剪纸想起以前的样子。”
夏冉的奶奶正好提着菜篮子回来,听见这话,立刻说:“我也来帮忙!我用旧布料拼一幅梧桐巷的全景图,把每家每户的房子都拼进去,以后挂在书坊里,大家都能看见。”
看着老人们积极的样子,苏晚忽然有了个想法:“咱们可以做一个‘老巷记忆’系列文创,把大家手里的老照片、老故事都融进去,比如做成复古明信片、老巷地图拼图,还有印着老建筑的手帕。这样就算老巷改造了,这些文创也能带着大家的记忆一直传下去。”
“这个主意好!”林澈立刻附和,“咱们还可以在听证会上把这些文创展示给规划部门的人看,让他们知道老巷的故事有多珍贵,保留老建筑有多重要。”
当天下午,苏晚就把“老巷记忆”文创的想法告诉了夏冉,夏冉一听就来了劲,立刻拿出画纸,开始画老槐树、杂货店的草图。“我小时候听奶奶说,巷口的杂货店以前卖过糖画,我要把糖画摊画在明信片上,再配一句‘巷口糖香绕,童年时光遥’,肯定特别有味道。”她一边画,一边说,“对了,我还想找孙爷爷要几张老照片,照着照片画,这样更真实。”
苏晚则开始整理老人们提供的老故事,孙爷爷讲的巷口杂货店的趣事、张奶奶回忆的老槐树下的乘凉时光、夏冉奶奶说的年轻时在巷口织毛衣的场景,她都一一记下来,准备印在明信片的背面。林澈则去收集老照片,扫描后发给印刷厂,准备做成复古明信片的图案。
接下来的几天,梧桐巷里处处是忙碌的身影。张奶奶每天都坐在院子里剪剪纸,剪出的老槐树枝叶繁茂,糖画摊前围满了孩子,连杂货店门口挂着的糖果罐都清晰可见;夏冉奶奶则翻出家里压箱底的旧布料,有蓝色的粗布、红色的碎花布、灰色的灯芯绒,一针一线地拼着梧桐巷的全景图,每天都要拼到深夜;孙爷爷则带着林澈和苏晚走访巷里的老人,收集更多的老照片和故事,有位九十多岁的周爷爷还拿出了民国时期的梧桐巷地图,上面标注着书坊、戏台、杂货店的位置,珍贵得很。
期间,苏晚和林澈还去了趟区文化馆,取了有声绘本的样稿。绘本是精装的,封面是夏冉画的梧桐巷手绘图,翻开第一页,就传来王爷爷拉二胡的声音,配着“梧桐巷的清晨,总被二胡声叫醒”的文字,画面上是王爷爷坐在院子里拉二胡的场景,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身上,温暖又祥和。
“太好看了!”苏晚翻着绘本,眼睛都亮了,“你看这页,张奶奶剪窗花的画面,还有剪刀咔嚓咔嚓的声音,跟真的一样。”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笑着说:“这都是你们提供的素材好,老人们的声音和故事太有感染力了。我们打算先印五百本,投放到区里的十所中小学,后续要是反响好,再加大印刷量。”
从文化馆回来,苏晚把有声绘本带到文渊书坊,老人们都围过来看。当听到自己的声音从绘本里传出来时,王爷爷激动得眼眶都红了:“没想到我这把老骨头的声音,还能让孩子们听见,值了!”张奶奶则摸着绘本上自己剪窗花的画面,笑着说:“要是我年轻时有这么好看的绘本,肯定天天翻着看。”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居民听证会的日子。这天早上,巷口的小广场早早地搭起了临时讲台,区规划部门的工作人员、居委会的李主任,还有巷里的老老少少都来了,苏晚、林澈和夏冉抱着“老巷记忆”文创和有声绘本,也早早地来到了广场。
听证会开始后,规划部门的工作人员先介绍了改造方案:拓宽巷口道路,拆除部分影响交通的老旧房屋,加固修缮老戏台、文渊书坊等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话音刚落,孙爷爷就举起了手:“我家的房子就在巷口,要是拆了,我住哪啊?而且那房子是我父亲传下来的,里面有很多回忆,能不能不拆?”
旁边的几位老人也纷纷附和,有的担心老房子没了,有的担心改造后老巷没了原来的味道。规划部门的王科长耐心地听完大家的意见,说:“我们这次改造的目的是让老巷更安全、更宜居,不是要毁掉老巷的记忆。大家担心的住房问题,区里会提供安置房;至于老建筑,我们会组织专家评估,尽量保留有价值的部分。”
这时,苏晚站起来,抱着“老巷记忆”文创和有声绘本走上讲台:“王科长,各位领导,我是文渊书坊的苏晚。今天我想给大家看一些东西,这些是我们做的‘老巷记忆’文创,上面印着梧桐巷的老照片、老故事,还有老人们的手工作品。”她拿起一张印着老槐树的明信片,“这是巷口的老槐树,虽然现在已经不在了,但老人们还记得夏天在树下乘凉的时光;这是夏冉奶奶用旧布料拼的梧桐巷全景图,每一栋房子都有老人们的回忆。”
她又打开有声绘本,里面传出爷爷讲文渊书坊往事的声音:“民国二十五年,我父亲在书坊里摆了张桌子,免费给街坊的孩子教认字,那时候书坊里总是坐满了人……”“这些文创和绘本,都是围绕梧桐巷的老建筑、老故事做的,”苏晚的声音有些哽咽,“文渊书坊不仅是我的家,更是老巷记忆的载体,要是书坊没了,这些故事、这些文创也就失去了根。我们恳请各位领导,能保住文渊书坊,保住梧桐巷的老建筑,让老人们的回忆有地方安放,让更多人能了解梧桐巷的故事。”
台下的老人们纷纷鼓掌,夏冉奶奶举起拼了一半的全景图:“王科长,这房子是我住了一辈子的地方,我还没拼完呢,要是拆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拼下去了。”张奶奶也拿着剪好的老槐树剪纸:“我还想剪更多老巷的剪纸,留给孩子们看,让他们知道以前的梧桐巷有多美。”
王科长看着台上的文创和老人们的手工作品,又看了看台下期待的眼神,沉默了一会儿,说:“我没想到梧桐巷的记忆这么珍贵,也没想到大家对老建筑的感情这么深。回去后,我们会重新评估改造方案,尽量调整道路拓宽的路线,避免拆除有价值的老建筑,特别是文渊书坊和孙爷爷家这样有历史意义的房子。我们会让专家和居民代表一起参与方案调整,确保改造后的梧桐巷,既安全宜居,又能保留原来的味道。”
听到这话,台下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孙爷爷激动得擦了擦眼睛,张奶奶也露出了笑容。苏晚走下台,林澈和夏冉连忙走过来,三人相视一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听证会结束后,巷里的老人们都松了口气,做“老巷记忆”文创的劲头更足了。夏冉奶奶加快了拼全景图的速度,每天都要拼到很晚,手指被针扎破了就贴个创可贴继续;张奶奶则剪了更多的剪纸,除了老槐树、杂货店,还剪了老戏台的演出场景,有拉二胡的、唱评弹的,栩栩如生;孙爷爷则把家里的老物件都找了出来,有旧收音机、搪瓷杯、粮票本,放在文渊书坊里展示,让大家能更直观地感受老巷的历史。
三天后,印刷厂送来了旅行社定制的帆布包,墨绿色的布料上,梧桐巷的地图清晰完整,内侧印着的“青石板路藏往事,桂花树下忆流年”格外显眼。苏晚和林澈一起把帆布包送到旅行社,旅行社的张经理打开一看,立刻赞不绝口:“太好看了!这颜色、这图案,比我想象的还要好,游客肯定会喜欢的。”他当场就付了尾款,还说以后要长期合作,定制更多的梧桐巷文创。
又过了几天,区规划部门传来消息,调整后的改造方案确定了:巷口的道路会适当拓宽,但不会拆除文渊书坊和孙爷爷家的房子,只会对部分破损的墙体进行加固;老戏台会拨款修缮,还会在旁边建一个“老巷记忆馆”,展示梧桐巷的老照片、老物件和文创产品。听到这个消息,整个梧桐巷都沸腾了,老人们纷纷来到文渊书坊,有的送老照片,有的送老物件,都想为“老巷记忆馆”出份力。
这天下午,苏晚正在书坊里整理老物件,忽然闻到一阵浓郁的桂花香味——后院的桂花树终于全开了!金黄的花瓣缀满枝头,风一吹,花瓣就像雨一样落下,铺满了青石板路。夏冉第一个跑向后院,兴奋地喊:“开花了!桂花开了!太香了!”
林澈和爷爷也走了过来,看着满树的桂花,爷爷笑着说:“每年桂花盛开的时候,你太爷爷都会在院子里摆张桌子,泡上桂花茶,邀请街坊邻居来喝茶聊天,今年咱们也这么办吧。”
“好啊!”苏晚立刻点头,“咱们就办个‘桂花树下故事会’,邀请老人们来讲故事,再展示咱们做的文创,让大家都来尝尝桂花茶,闻闻桂花香。”
说办就办,当天晚上,三人就开始准备。夏冉在院子里挂了串小灯笼,林澈搬来几张桌子和椅子,苏晚则和爷爷一起煮桂花茶,还做了桂花糕。第二天下午,“桂花树下故事会”如期举行,老人们都来了,有的坐在椅子上,有的站在桂花树下,手里捧着温热的桂花茶,听孙爷爷讲巷口的老故事,看张奶奶剪桂花剪纸,气氛格外温馨。
期间,市里一家连锁书店的负责人也来了——他是之前在非遗文创节上见过苏晚他们的文创,特意来梧桐巷考察,想引进他们的产品。当看到满院的桂花和“老巷记忆”文创时,负责人立刻决定:“我们要把你们的文创放在全市的十家门店里销售,还要在书店里设一个‘梧桐巷记忆’专柜,展示你们的有声绘本和老物件复制品。”
苏晚惊喜不已:“真的吗?太感谢您了!这样就能让更多人知道梧桐巷的故事了。”
负责人笑着说:“是你们的文创和故事打动了我,这些不仅是商品,更是有温度的记忆,值得让更多人看到。”
夕阳西下时,“桂花树下故事会”也接近了尾声。金黄的阳光透过桂花树枝,洒在老人们的笑脸上,花瓣落在茶碗里,带着淡淡的甜香。苏晚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温暖——老巷的改造方案定了,文创的销路越来越广,老人们的故事也能传得更远,这大概就是最好的时光吧。
爷爷走过来,递给苏晚一杯桂花茶:“晚晚,你太爷爷要是知道现在的样子,肯定会很高兴的。书坊还在,故事还在,桂花也还在,这就够了。”
苏晚接过茶,喝了一口,清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她抬头看向满树的桂花,忽然想起了第一次做文创时的场景——林澈抱着电脑、夏冉拿着草图,三人在书坊里畅想未来。如今,那些畅想都变成了现实,而未来,还有更多的可能在等着他们。
晚风拂过,桂花的香味更浓了,落在青石板上的花瓣被风吹起,像一群金色的蝴蝶,飞向巷口,飞向更远的地方。苏晚知道,梧桐巷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关于记忆、传承与梦想的约定,也会像这桂花一样,在新的时光里,绽放出更浓郁的芬芳。
http://www.paoshu5.cc/book/44516/16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