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书网 > 时光织就的网 >第34章 槐巷冬雪酿新韵,沪上归客续旧约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34章 槐巷冬雪酿新韵,沪上归客续旧约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梧桐巷的冬雪总是来得悄无声息。清晨推开窗时,青石板路已覆上一层薄霜,檐角垂下的冰棱晶莹剔透,老槐树枝桠裹着雪绒,像极了张奶奶剪纸里的素白纹样。苏晚裹紧羊毛围巾,踩着积雪走向忆槐亭,远远就看见王爷爷坐在亭内的石凳上,手里摩挲着那把旧二胡,琴筒上还沾着几片未化的雪粒。

  “王爷爷,这么冷的天怎么不在家待着?”苏晚快步上前,把揣在怀里的热水袋递过去。王爷爷接过热水袋捂在手里,笑着指了指亭外的老桂树:“你看这雪落在桂树上,倒让我想起陈老师寄来的乐谱了,那首《南北春声》里,不就有段要仿着雪落的调子拉嘛。”他说着便将二胡横在膝上,手指轻按琴弦,一段清冽婉转的旋律缓缓流出,雪粒子从槐树枝头簌簌落下,竟像是为琴声伴舞。

  正听得入神,巷口传来夏冉清脆的喊声。苏晚回头望去,只见夏冉提着两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踩着雪靴深一脚浅一脚地跑来,围巾上沾着的雪沫子随着动作轻轻晃动。“苏晚姐!王爷爷!我从上海带回来的东西到啦!”夏冉把帆布包放在石桌上,拉开拉链,里面装满了上海老菜馆的酱鸭、梨膏糖,还有林先生特意托人捎来的老洋房明信片。

  “林先生说,这些明信片是游客拍的展览照片印的,让咱们分发给巷里的老人。”夏冉拿起一张明信片,上面印着孙爷爷的铁皮饼干盒,盒身的外滩图案在雪光映衬下格外清晰。王爷爷凑过来看着明信片,指了指照片里围在展台前的人群:“你看这老先生的眼神,跟我第一次见这二胡时一模一样,都是念着老物件里的故事呢。”

  说话间,孙爷爷拄着拐杖慢慢走来,怀里抱着一个木匣子。“苏晚丫头,夏冉丫头,你们快来看看这个。”孙爷爷打开木匣,里面整整齐齐叠着十几块手帕,每块手帕上都绣着不同的纹样——有梧桐巷的青石板路,有忆槐亭的飞檐,还有上海老洋房的尖顶。“这些都是我老伴当年绣的,之前展览没来得及带来,明年带去上海,也让他们看看咱们梧桐巷的针线活。”孙爷爷拿起一块绣着桂树的手帕,眼角泛起笑意,“你奶奶要是还在,知道她的绣活能去上海,肯定高兴得睡不着觉。”

  苏晚接过手帕,指尖抚过细密的针脚,忽然想起在上海展览时,那位老先生看着铁皮饼干盒落泪的模样。“孙爷爷,明年展览咱们不仅带绣品,还可以在现场摆个小桌子,教游客绣简单的桂花纹样,让大家亲手感受老手艺的温度。”夏冉提议道,孙爷爷连连点头:“好主意!我还可以把我老伴当年用的绣花针、顶针都带去,让年轻人也看看以前的针线物件。”

  几人正讨论着,吴叔扛着一捆枯枝从巷尾走来,枯枝上还挂着些未掉落的桂花果。“吴叔,这是要做什么?”苏晚好奇地问。吴叔把枯枝靠在亭柱上,拍了拍手上的雪:“这不快到冬至了嘛,我想着用这桂花枝熏点腊肉,到时候给上海来的游客尝尝,也让他们知道咱们梧桐巷的冬天是什么味道。”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上面记着几样食材:“我还想试着做桂花糯米酒,上次林先生说上海人冬天爱喝甜酒,咱们这梧桐巷的桂花酿,肯定比他们的好喝。”

  正说着,巷口的邮差骑着自行车过来,车筐里放着一个厚厚的信封。“苏晚女士,上海来的挂号信。”邮差把信递给苏晚,又指了指车筐:“还有几个包裹,是陈婉清老师寄来的,说是给王爷爷的乐谱和给大家的评弹唱片。”

  苏晚拆开信封,里面是林先生写的信,还有一份“南北老巷文化节”的策划案。“林先生说,想在明年春天办个文化节,把梧桐巷的剪纸、二胡、桂花美食,还有上海的评弹、老洋房文化都整合起来,让两地的文化能更好地交流。”苏晚念着信里的内容,王爷爷顿时来了精神:“那我可得好好练练《南北春声》,到时候在文化节上跟陈老师合奏,让大家听听咱们南北结合的音乐有多好听。”

  夏冉接过包裹,拿出里面的唱片:“陈老师还附了张纸条,说这是她新录的评弹《珍珠塔》选段,让咱们先听听,要是有不合适的地方,明年她来梧桐巷的时候再改。”她说着把唱片放进随身带的播放器里,婉转的评弹声在亭内响起,与王爷爷的二胡声渐渐融合,雪落在青石板上的声音,仿佛也成了这旋律的一部分。

  中午时分,雪渐渐停了,巷里的老人们都聚集到忆槐亭,围着苏晚和夏冉,听她们讲上海展览的趣事。张奶奶拿着明信片,指着上面的联名帆布包:“这帆布包上的忆槐亭画得真像,下次我剪几张剪纸,也印在帆布包上,让更多人知道咱们梧桐巷的亭子。”李爷爷则关心双城游的行程:“下次上海游客来,我带他们去看巷尾的老井,那口井可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以前咱们巷里人都靠它喝水呢。”

  苏晚看着老人们热情的模样,心里暖暖的。她从包里拿出一份表格:“林先生说,明年春天的双城游,想让咱们梧桐巷的老人也去上海看看,体验一下老洋房的生活,大家要是想去,就在这表格上登记。”话音刚落,老人们纷纷举手,孙爷爷第一个拿起笔:“我肯定去!我要去看看上海的纺织厂旧址,想起我老伴当年在纺织厂上班的日子,也想跟那里的老人聊聊。”王爷爷也跟着登记:“我去跟陈老师合奏,还要去听听上海的京剧,听说跟咱们的评弹不一样,我也学学,说不定能融到二胡里。”

  登记完表格,苏晚忽然想起一件事:“对了,林先生还说,想在梧桐巷建一个‘老巷记忆馆’,把大家的老物件都收集起来,这样即使不去上海,游客也能看到咱们梧桐巷的故事。”老人们顿时欢呼起来,张奶奶拉着苏晚的手:“那可太好了!我把我剪了一辈子的剪纸都捐出来,让年轻人看看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孙爷爷也说:“我把我老伴的绣花筐、我的老唱片都放进去,让这些老物件有个家。”

  下午,苏晚和夏冉带着老人们的心愿,去了巷口的村委会。村主任听了她们的想法,当即表示支持:“这‘老巷记忆馆’不仅能保留咱们梧桐巷的文化,还能吸引更多游客,是件好事!村委会可以提供场地,再申请点资金,把记忆馆好好装修一下。”他说着拿出一张巷地图,指着巷中间的一栋老房子:“这栋房子以前是村里的小学,现在空着,面积也够大,改造成记忆馆正合适。”

  苏晚和夏冉跟着村主任去看那栋老房子,推开木门,里面的木质地板虽然有些陈旧,但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显得格外明亮。“咱们可以把一楼分成几个展区,剪纸区、乐器区、生活物件区,二楼可以做个体验区,让游客学剪纸、学拉二胡。”夏冉兴奋地规划着,苏晚则拿出手机,拍下房子的各个角落,准备发给林先生,让他也提提意见。

  回到忆槐亭时,吴叔已经生起了火,烤着刚熏好的腊肉。“快来尝尝,这腊肉里有桂花的香味,看看合不合上海游客的口味。”吴叔递过一块腊肉,苏晚咬了一口,咸香中带着淡淡的桂花香,确实比普通腊肉多了几分特色。“吴叔,咱们可以把这桂花腊肉做成礼盒,明年文化节的时候卖给游客,让他们把梧桐巷的味道带回家。”苏晚提议道,吴叔立刻点头:“我这就去多熏点,再研究研究桂花香肠、桂花鱼干,争取让上海游客尝到不一样的梧桐巷美食。”

  傍晚时分,苏晚收到了林先生的回信,信里说他已经联系了上海的设计师,会尽快来梧桐巷,帮忙设计“老巷记忆馆”的布局。还说陈婉清老师计划下个月来梧桐巷,跟王爷爷一起排练《南北春声》,顺便看看梧桐巷的冬天,收集些创作灵感。

  “林先生还说,上海的老洋房景区想跟咱们合作,在景区里设一个梧桐巷文化角,展示咱们的剪纸和二胡,让更多上海人了解梧桐巷。”苏晚念着信里的内容,王爷爷高兴地拿起二胡:“那我可得好好准备,等陈老师来了,咱们把《南北春声》练得再好点,到时候在上海的文化角也表演表演。”

  夜幕降临,巷里的红灯笼亮了起来,暖黄的灯光映着积雪,显得格外温馨。老人们渐渐散去,忆槐亭里只剩下苏晚和夏冉。夏冉靠在亭柱上,看着巷里的雪景:“苏晚姐,你说明年春天的文化节,会不会特别热闹?”苏晚点点头,望着天上的月亮:“肯定会的,到时候梧桐巷会有上海的评弹声,上海的老洋房会有咱们的二胡声,南北老巷的文化,会像这冬雪下的种子,在春天里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几天后,陈婉清老师如约来到梧桐巷。她穿着一件米色的大衣,手里提着一个琴箱,刚下大巴车,就被巷里的雪景吸引住了:“这梧桐巷的冬天太美了,比我想象中还要有韵味。”王爷爷早已在巷口等候,见到陈老师,立刻迎上去:“陈老师,可把你盼来了!我这几天天天练《南北春声》,就等着跟你合奏呢。”

  陈婉清跟着王爷爷来到忆槐亭,亭内已经生好了炭火,桌上放着吴叔刚煮好的桂花糯米酒。“尝尝这酒,是吴叔用咱们梧桐巷的桂花酿的,冬天喝着暖身子。”苏晚给陈婉清倒了一杯,陈婉清抿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这酒真好喝,既有桂花的香,又有糯米的甜,明年文化节一定要让上海游客尝尝。”

  喝完酒,王爷爷拿出二胡,陈婉清也打开琴箱,取出三弦。“咱们先合一遍《南北春声》,看看哪里需要调整。”陈婉清说着拨动琴弦,三弦的醇厚与二胡的悠扬交织在一起,雪后初晴的阳光透过亭顶的缝隙洒下来,落在两人身上,仿佛为这旋律镀上了一层金光。

  “这里的节奏可以再慢一点,仿着雪落的声音。”陈婉清停下来说道,王爷爷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上次下雪的时候,我拉这段旋律,感觉雪落的声音跟这调子特别像。”两人反复调整,直到旋律完美融合,才停下来休息。

  接下来的几天,陈婉清一边和王爷爷排练,一边走访巷里的老人,收集创作素材。她跟着张奶奶学剪纸,看着张奶奶手中的剪刀在红纸上翻飞,不一会儿就剪出一朵桂花,不禁感叹:“这剪纸里藏着的不仅是手艺,还有梧桐巷的生活啊。”她还跟着吴叔学做桂花腊肉,看着吴叔用桂花枝熏制腊肉,笑着说:“下次我回上海,也试着用老洋房院子里的腊梅枝熏点肉,看看能不能做出上海味道的腊肉。”

  上海的设计师也在这几天来到了梧桐巷,他拿着“老巷记忆馆”的设计图,和苏晚、夏冉以及村主任一起讨论。“我想在记忆馆的门口设计一个桂花形状的拱门,门上刻着梧桐巷的历史,进去之后,左边是剪纸展区,右边是乐器展区,中间是生活物件展区,二楼设一个体验区,游客可以在这里学剪纸、学拉二胡。”设计师指着图纸介绍道,苏晚和夏冉都觉得这个设计很好,村主任也表示赞同:“就按这个设计来,咱们尽快开工,争取明年春天文化节前完工。”

  开工那天,巷里的老人们都来帮忙,有的搬砖,有的扫地,有的给工人送水,场面十分热闹。吴叔还特意做了桂花糕,分给大家吃:“咱们这记忆馆,是为了留住梧桐巷的根,大家都要多出点力,让它成为咱们巷里的骄傲。”孙爷爷则把自己收藏的老照片拿出来,准备贴在记忆馆的墙上:“这些照片记录了梧桐巷的变迁,让游客看看咱们巷里以前的样子,也让年轻人知道咱们的历史。”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春节。梧桐巷张灯结彩,红灯笼挂满了巷口的老槐树,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张奶奶剪的春联和窗花。上海的林先生和几位游客也来到了梧桐巷,和老人们一起过年。除夕夜,大家聚集在忆槐亭,吃着吴叔做的年夜饭,听着王爷爷和陈婉清合奏的《南北春声》,看着漫天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林先生举着酒杯,对大家说:“明年的文化节,一定会成为南北老巷文化交流的盛会,咱们梧桐巷的手艺、故事、美食,都会通过这个文化节,传到更远的地方。”苏晚也站起来说:“到时候,咱们的‘老巷记忆馆’也会开馆,让更多人了解梧桐巷,爱上梧桐巷。”

  春节过后,“老巷记忆馆”的装修进入了尾声。张奶奶的剪纸已经挂在了展区的墙上,王爷爷的二胡和孙爷爷的铁皮饼干盒也摆进了展柜,吴叔的桂花腊肉和糯米酒则放在了美食体验区。设计师还在记忆馆的院子里种了几棵桂树,虽然现在还是冬天,但看着光秃秃的树枝,大家仿佛已经闻到了明年秋天的桂花香。

  三月初,陈婉清老师再次来到梧桐巷,这次她带来了上海评弹团的几位成员,准备和王爷爷一起,为“老巷记忆馆”的开馆仪式排练节目。“咱们这次不仅要合奏《南北春声》,还要把梧桐巷的故事编成评弹,让游客在听音乐的同时,也能了解咱们梧桐巷的历史。”陈婉清对大家说,王爷爷立刻响应:“好啊!我把我知道的梧桐巷故事都告诉你,你编成评弹,咱们一起表演。”

  开馆仪式那天,天气格外好,阳光洒在记忆馆的桂花拱门上,显得格外温暖。上海的游客、媒体记者,还有周边村子的村民都来参加仪式。村主任首先讲话:“这‘老巷记忆馆’,是咱们梧桐巷的文化宝库,它不仅留住了咱们的老手艺、老故事,也为南北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接着,王爷爷和陈婉清带领的评弹团上台表演,《南北春声》的旋律在记忆馆里响起,游客们纷纷驻足聆听,有的还拿出手机拍照录像。表演结束后,游客们走进记忆馆,看着展柜里的老物件,听着志愿者讲解背后的故事,不时发出赞叹声。在体验区,张奶奶教游客剪桂花剪纸,吴叔则给游客品尝桂花糯米酒,夏冉和林先生则忙着为游客介绍明年文化节的行程。

  一位上海来的阿姨,在孙爷爷的铁皮饼干盒前驻足良久,她拉着孙爷爷的手说:“我妈妈以前也是上海纺织厂的女工,家里也有一个这样的饼干盒,看到这个盒子,我就想起了妈妈。”孙爷爷笑着说:“明年文化节,你再来梧桐巷,我给你讲讲我老伴和这个饼干盒的故事,也听听你妈妈的故事。”

  傍晚时分,开馆仪式圆满结束。林先生看着统计数据,笑着对苏晚说:“今天接待游客500多人,明年文化节的预约已经有300多人了,比预期的还要好。”苏晚看着记忆馆里来来往往的游客,心里满是感慨:“这记忆馆就像一座桥,连接了梧桐巷的过去和未来,也连接了南北老巷的文化。”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记忆馆的桂花拱门上,也洒在巷里的老槐树上。王爷爷和陈婉清还在亭内合奏,旋律悠扬,传遍了整个梧桐巷。苏晚知道,明年的文化节,会有更多精彩的故事;南北老巷的交流,会越来越深入;而梧桐巷的故事,会像这老槐树一样,生生不息,传给更远的远方。
  http://www.paoshu5.cc/book/44516/17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