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书网 > 时光织就的网 >第26章 夏风引客话家常,文创传情连四方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6章 夏风引客话家常,文创传情连四方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六月的梧桐巷,槐花落尽,石榴花却开得正艳,巷口李奶奶家的石榴树缀满了红灯笼似的花苞,风一吹,花瓣落在青石板路上,成了天然的红地毯。文渊书坊刚开门,苏晚就看见巷口停着三辆私家车,车身上贴着“梧桐巷文化之旅”的贴纸——这是陈姐昨天说的“家庭自驾团”,特意避开周末高峰,带着孩子来体验老巷生活。

  “苏晚姑娘!”带头的张先生挥着手走来,他妻子抱着刚满三岁的儿子,手里还提着个“京华遇巷”帆布包,“我们上周在天津出差,看到文创店展示的梧桐巷照片,孩子非要来捡槐花,这不就赶来了。”小家伙从妈妈怀里探出头,指着石榴花奶声奶气地问:“阿姨,这是槐花吗?怎么是红色的呀?”

  苏晚笑着蹲下来,递给他一张“梧桐巷十二时辰”明信片:“这是石榴花,槐花刚谢不久,不过咱们今天可以学剪槐花,还能跟着孙爷爷修小玩具,比捡槐花更有意思哦。”小家伙接过明信片,看到上面的老戏台,立刻指着问:“是不是能看唱戏呀?我在电视里见过!”

  正说着,张奶奶提着竹篮走来,里面装着五颜六色的彩纸和小剪刀:“咱们先去忆槐亭剪剪纸,我特意准备了小尺寸的彩纸,小朋友的小手也能握得住。”她把彩纸分给每个孩子,手把手教他们剪简易版槐花——不用对折两次,只剪半朵花的形状,展开就是一朵小巧的槐花。张先生的儿子学得认真,剪完还举着给爸爸看:“爸爸,我剪的槐花,比明信片上的还好看!”

  这边孩子们围着张奶奶剪纸,王爷爷也提着二胡来了,还多带了个小巧的儿童二胡——这是他从天津回来后,特意托人做的。“咱们今天不拉复杂的曲子,就教小朋友认琴弦。”王爷爷坐在石凳上,把儿童二胡递给小家伙,“你看,这根粗弦叫‘内弦’,细的叫‘外弦’,轻轻拉,就能出声音啦。”小家伙握着琴弓,歪着头拉了一下,虽然只是不成调的“吱呀”声,却引得大家都笑了。

  上午的体验课刚结束,吴叔就推着小推车来了,车上放着刚做好的冰镇桂花糖芋苗,瓷碗里盛着紫莹莹的芋苗,上面淋着琥珀色的糖浆,还撒了把桂花。“天热了,先吃碗糖芋苗降降温,中午给大家做荠菜鲜肉小馄饨,还有小朋友爱吃的炸春卷。”吴叔把碗递给孩子们,小家伙们捧着碗,小口小口地吃着,有人说:“比冰淇淋还好吃!”

  中午在老面馆吃饭,吴叔特意在每张桌子上放了个小竹篮,里面装着小番茄和黄瓜——都是巷口小菜园种的,洗得干干净净,孩子们伸手就能拿。张先生的妻子尝了口荠菜馄饨,忍不住说:“这馄饨的馅儿真鲜,比我妈包的还好吃,您能教教我怎么做吗?”吴叔笑着点头:“没问题,等吃完饭,我带你去小菜园摘荠菜,再教你调馅儿的诀窍,保证你回家也能做出这个味儿。”

  下午,苏晚带着大家去记忆馆,孙爷爷早就把准备好的旧玩具摆好了——有缺了轮子的小火车、掉了耳朵的布娃娃,还有不能发声的铁皮青蛙。“咱们今天不修收音机,修小朋友的玩具,”孙爷爷拿起小火车,给孩子们演示怎么装轮子,“先把螺丝拧下来,换个新轮子,再拧回去,小火车就能跑啦。”孩子们围在桌子旁,有的帮着递螺丝,有的拿着螺丝刀模仿,张先生的儿子把修好的铁皮青蛙放在地上,一按开关,青蛙“咔嗒咔嗒”地跳起来,他高兴得拍手:“爷爷,它活啦!”

  傍晚的时候,周爷爷提着煤油灯来忆槐亭了——这是“三日深度体验”的新项目“巷陌夜游”,特意不用电灯,就用煤油灯照亮青石板路,让游客感受老巷的夜晚。“以前没有电灯的时候,巷里人晚上出门,就靠这煤油灯照路,”周爷爷提着灯走在前面,“你们看,这墙根下的青苔,在灯光下是不是像绿色的地毯?还有这老房子的木窗棂,影子落在墙上,像不像小房子?”

  孩子们跟在周爷爷后面,有的牵着爸爸妈妈的手,有的提着小灯笼——这是夏冉特意设计的“梧桐巷小灯笼”,用竹篾做骨架,糊上印着槐花图案的纸,里面放着LEd灯,安全又好看。走到老戏台时,刘奶奶正站在戏台旁,手里拿着个小戏服玩偶:“咱们来玩个小游戏,我模仿昆曲的动作,你们猜是什么角色,猜对了有小礼物哦。”她比了个兰花指,孩子们立刻喊:“是仙女!”刘奶奶笑着递给他一个昆曲脸谱钥匙扣:“答对啦,这是《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以后看到它,就能想起梧桐巷的戏台啦。”

  第二天一早,苏晚带着游客去巷口的小菜园——这是吴叔特意开辟的“体验菜园”,种着荠菜、黄瓜、番茄,游客可以亲手采摘,中午就能做成菜。张先生的妻子跟着吴叔摘荠菜,学着分辨“真荠菜”和“假荠菜”:“原来叶子上有白色绒毛的才是真荠菜,以前在超市买的,都分不清。”吴叔笑着说:“咱们老巷的菜,都是自己种的,没有农药,摘下来就能吃,你尝尝这小番茄,比超市的甜多了。”她咬了一口,果然满口生津,忍不住又摘了几个放进帆布包里。

  中午吃饭的时候,桌子上多了两道“游客亲手做的菜”——凉拌黄瓜和清炒荠菜,虽然卖相不如吴叔做的好,大家却吃得格外香。张先生说:“这是我儿子第一次吃自己摘的菜,平时在家挑食,今天吃了满满一碗饭。”苏晚笑着说:“咱们下次可以加个‘家庭厨房’项目,让大家自己动手做家常菜,体验老巷的生活味。”

  离别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收到了一份“梧桐巷成长礼”——里面有自己剪的剪纸、修好的玩具、昆曲脸谱钥匙扣,还有一本《梧桐巷故事集》,孙爷爷在扉页上写了每个孩子的名字。张先生的儿子抱着礼物,舍不得走:“妈妈,我下次还要来,我要跟王爷爷学拉二胡,跟孙爷爷修小汽车。”

  送走自驾团,苏晚刚回书坊,林澈就拿着一份快递跑进来:“苏晚姐,南京文创店寄来的销售报表,还有天津文创店的新订单!”报表上显示,五月“京华遇巷”帆布包卖了八千多个,“梧桐巷小灯笼”刚上架就卖断货,赵经理还在附言里说:“有上海的文创店想来考察,想跟咱们合作上架梧桐巷文创。”

  “太好了!”苏晚翻着报表,看到“老物件修复体验”的预约记录已经排到了七月,“咱们得赶紧跟厂家联系,加印一批明信片和钥匙扣,还要准备上海文创店考察的资料,把梧桐巷的故事整理得更详细些。”

  正说着,夏冉拿着一张设计图跑进来:“苏晚姐,我设计了‘梧桐巷四季’系列帆布包,春天是槐花,夏天是石榴花,秋天是桂花,冬天是梅花,你看怎么样?”设计图上,浅灰色的帆布包印着不同季节的花卉,旁边还配着一句小诗——“春槐落雪,夏榴燃霞,秋桂飘香,冬梅映月”。苏晚看着设计图,忍不住点头:“太好看了!赶紧打样,秋天桂花盛开的时候,正好能上架。”

  傍晚的时候,老人们又聚集在忆槐亭下,王爷爷拉着新学的《茉莉花》变奏曲,张奶奶教大家剪石榴花剪纸,孙爷爷则给大家讲上海的老故事——他年轻时去过上海,知道那里有很多老洋房,跟梧桐巷的老房子不一样,却同样有故事。“等上海文创店的人来了,我跟他们讲讲梧桐巷的老物件,也听听他们那边的老故事,”孙爷爷笑着说,“说不定还能合作整个‘南北老巷文化展’,让更多人知道老巷的好。”

  苏晚坐在旁边,看着巷里的石榴花,心里满是期待——夏天的梧桐巷,不仅有石榴花的艳,有孩子们的笑,还有来自四方的客人,和即将传向更远地方的文创。她知道,梧桐巷的故事,不会停在春天,也不会止于夏天,它会像巷里的老槐树一样,在时光里扎根,在四季里生长,把温暖和记忆,传给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也传给每一个未曾谋面,却因文创而与梧桐巷结缘的人。

  月光升起来的时候,忆槐亭的红灯笼亮了,王爷爷的二胡声、张奶奶的剪纸声、孙爷爷的故事声,还有孩子们留在巷里的笑声,混着石榴花的清香,成了梧桐巷夏天最动听的夜曲。苏晚抬头看着月亮,想起天津街头的琴声,南京文创店的热闹,还有上海即将到来的考察——这些都是梧桐巷的约定,是春日里种下的种子,在夏天里,慢慢开出了花。
  http://www.paoshu5.cc/book/44516/5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