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腊梅映巷辞旧岁,绣展启新待春来
推荐阅读:
碧蓝:养了一群冲官逆女
魔法乱世群英荟,内卷小队个个强
出来混讲背景?我的背景是国家!
半岛小行星
我和琴酒携手共玩柯学世界
虐完我,季总悔不当初
一刀封神
华娱之出人头地
青娘的商业智慧
沧海扬帆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腊月的梧桐巷,终于被腊梅的冷香浸透。清晨的风带着几分寒意掠过青石板路,巷尾那片腊梅园里,满树金黄的花朵迎着寒风绽放,花瓣上凝着薄薄的霜花,却丝毫不减那份清雅的香气。苏晚裹紧围巾往巷里走时,远远就看见忆槐亭的红灯笼下,张奶奶正领着几个孩子剪腊梅剪纸,红色的彩纸在孩子们手中翻飞,不一会儿就剪出一朵朵歪歪扭扭却格外鲜活的腊梅。“苏晚丫头来啦!快来看看孩子们剪的剪纸,比去年进步多了!”张奶奶举起一张孩子剪的腊梅,纸上的花瓣虽然不够规整,但枝桠间满是童真。苏晚刚要开口,就听见巷口传来汽车喇叭声,夏冉踩着雪靴跑过来,手里挥舞着一张粉色的单子:“苏晚姐!上海非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啦!说是提前来对接孙爷爷刺绣展览的事,还带了展区的设计模型!”
孙爷爷这会儿正坐在自家院子里,戴着老花镜整理老伴的刺绣手帕,听见消息立刻放下手帕迎了出来。只见两辆商务车停在巷口,几位穿着深色西装的工作人员从车上下来,手里提着几个大箱子。为首的是上海非遗博物馆的李馆长,他笑着走上前:“孙爷爷,苏晚女士,我们提前来看看梧桐巷的年味,顺便把展区模型带来,跟您再确认一下展品摆放的细节。”
工作人员打开箱子,拿出一个按比例缩小的展区模型——模型里不仅有展示“槐巷映洋房”“桂巷映洋房”的展柜,还有专门摆放孙爷爷老伴刺绣手帕的玻璃展台,展台旁边设有语音讲解器,模型的背景墙上印着梧桐巷的老照片和上海老洋房的图片,甚至连张奶奶准备的“四季巷景”剪纸都做成了迷你版,贴在模型的走廊两侧。
“孙爷爷,您看这个展柜的高度,方便游客欣赏您的刺绣吗?”李馆长指着模型里的展柜,“要是觉得不合适,我们还能调整。另外,我们还想在展区门口设一个‘刺绣体验角’,让游客试着绣简单的腊梅图案,您觉得怎么样?”
孙爷爷凑近模型,仔细看了看展柜的高度,又摸了摸迷你版的刺绣手帕,眼眶有些湿润:“合适!太合适了!没想到你们连我老伴当年绣的小手帕都考虑到了,这样一来,游客不仅能看我的刺绣,还能知道这门手艺的来历,知道梧桐巷和上海的缘分。”他转头对张奶奶说:“体验角好啊!你到时候教游客剪腊梅,我教他们绣腊梅,咱们老两口一起给梧桐巷长脸!”
张奶奶立刻点头:“没问题!我现在就多剪些腊梅剪纸的底稿,到时候带到上海,保证让游客都能学会剪简单的腊梅。”吴叔也凑过来看模型,笑着说:“到时候我把桂花酒和桂花糕装在礼盒里,放在体验角旁边,游客体验完刺绣和剪纸,还能尝尝梧桐巷的味道,多好!”
李馆长拿出一份详细的时间表,递给苏晚:“展览定在明年三月十五日开幕,我们计划三月初就把展品运到上海,提前布置展区。三月十日会有媒体预览会,想请孙爷爷和张奶奶现场展示刺绣和剪纸,跟媒体讲讲背后的故事。”苏晚接过时间表,仔细看了一遍,确认没有问题后说:“我们肯定按时准备好,展品的包装和运输我们会负责,保证不会损坏。”
接下来的几天,梧桐巷的年味里又多了几分忙碌。孙爷爷把“槐巷映洋房”“桂巷映洋房”两幅刺绣小心翼翼地装进特制的锦盒里,锦盒里垫着柔软的丝绸,还放了防虫的香料。他又从旧木盒里拿出老伴的刺绣手帕,每一张都用宣纸包好,再放进另一个锦盒:“这些手帕跟着我几十年了,从来没离开过梧桐巷,这次去上海,可得好好保护。”
张奶奶则忙着剪“四季巷景”剪纸的最终版,她把春天的樱花、夏天的槐花、秋天的桂花、冬天的腊梅剪得格外精致,每一张剪纸的边缘都剪得光滑细腻,还在剪纸的角落绣上小小的“梧桐巷”三个字。“这些剪纸要挂在上海非遗博物馆的展区里,可不能马虎,得让上海的游客看看咱们梧桐巷的手艺。”张奶奶把剪好的剪纸用红线串起来,挂在院子里的腊梅树上晾干,红色的剪纸配着金黄的腊梅,格外好看。
吴叔则开始准备展览期间要带去上海的桂花酒和桂花糕。他把新酿的桂花酒装在精致的瓷瓶里,瓶身上贴着张奶奶剪的腊梅图案,还在瓶底印上“孙爷爷刺绣展限定”的字样。桂花糕则用礼盒包装,礼盒里垫着油纸,每个礼盒里装六块桂花糕,上面印着“梧桐巷”的logo。“展览要办一个月,我准备带两百瓶桂花酒和三百份桂花糕,保证每个来参观的游客都能尝到。”吴叔一边打包,一边跟夏冉说,“到时候你帮我看着摊位,我还想多跟上海的游客聊聊,问问他们喜欢什么口味的点心,下次好改进。”
夏冉笑着点头:“没问题!我还准备了梧桐巷的手绘地图,到时候发给游客,跟他们介绍咱们巷里的景点和双城游的项目,争取让更多人来梧桐巷玩。”
腊月二十三这天,梧桐巷迎来了除夕前的最后一批冬季游游客。游客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手里提着年货,一进巷就被满巷的腊梅香吸引。夏冉领着他们去忆槐亭,亭子里生了炭火盆,暖融融的。张奶奶教大家剪腊梅剪纸,孙爷爷则教他们绣简单的腊梅图案,吴叔给大家端上热腾腾的桂花酒和桂花糕,王爷爷坐在炭火盆旁边,拉着《喜洋洋》《步步高》等新年曲子,整个巷子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一位带着孩子的上海妈妈,跟着张奶奶剪了一朵腊梅剪纸,又跟着孙爷爷绣了一个小小的腊梅香囊,高兴地说:“这次来梧桐巷真是太值了!孩子不仅学会了剪纸和刺绣,还尝到了这么好吃的桂花糕,明年春天孙爷爷的刺绣展,我们肯定要去上海看!”她身边的孩子也举着香囊,大声说:“妈妈,明年春天我还要来梧桐巷,看樱花,学剪樱花剪纸!”
除夕这天,梧桐巷的老人们和留在巷里过年的游客一起,在忆槐亭里包饺子、贴春联、挂灯笼。孙爷爷写春联,张奶奶剪窗花,吴叔煮饺子,王爷爷拉二胡,苏晚和夏冉则忙着给大家拍照留念。当零点的钟声敲响时,大家一起点燃烟花,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映着满巷的红灯笼和腊梅花,格外绚烂。
“新的一年,祝咱们梧桐巷的手艺传得更远!”孙爷爷举起酒杯,大声说道。大家纷纷举杯,桂花酒的甜香混着腊梅的冷香,在新年的夜空中散开。苏晚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温暖——从春天的樱花到冬天的腊梅,从上海文化节到即将到来的刺绣展,梧桐巷的故事,在南北文化的交融中,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上海文创公司送来“冬韵系列”文创的样品。样品里有腊梅丝巾、灯笼香囊、壁炉图案的笔记本等,每一件都融入了梧桐巷的腊梅和上海老洋房的元素。腊梅丝巾的底色是深红色,上面绣着金黄的腊梅和上海老洋房的壁炉,边缘还缝着小小的铜铃铛;灯笼香囊用的是红色棉麻布料,上面印着张奶奶剪的腊梅图案,里面装着晒干的腊梅和薰衣草,闻着有淡淡的冷香。
“这些文创太好看了!”夏冉拿起一条腊梅丝巾,围在脖子上试了试,“红色的底色配金黄的腊梅,过年穿特别喜庆,肯定能卖得好。”张奶奶也拿起一个灯笼香囊,晃了晃,铜铃铛发出清脆的响声:“这香囊做得真精致,要是挂在新年的圣诞树上,肯定特别好看。”苏晚看着样品,满意地说:“文创公司这次做得很用心,咱们尽快安排生产,争取在春节期间上架,让大家在新年里能买到咱们梧桐巷的文创产品。”
二月初,春节的氛围还没散去,梧桐巷就开始为孙爷爷的刺绣展做最后的准备。苏晚和夏冉忙着联系物流公司,确认展品的运输时间和路线;孙爷爷则把刺绣工具整理好,准备带到上海的体验角,教游客刺绣;张奶奶把剪好的“四季巷景”剪纸和腊梅剪纸底稿打包,放进特制的箱子里;吴叔则把桂花酒和桂花糕装上车,准备提前运到上海。
二月底的一天,上海非遗博物馆发来消息,说展区已经基本布置好了,邀请苏晚等人提前去上海看看,确认是否有需要调整的地方。苏晚、孙爷爷、张奶奶、吴叔和夏冉五个人,带着展品和行李,坐上了去上海的高铁。
高铁上,孙爷爷一直看着窗外,眼神里满是期待。“我这辈子没去过几次上海,没想到老了还能在上海办刺绣展,还能让老伴的手艺被更多人看到。”孙爷爷感慨地说,“要是她还在,肯定会跟我一起去,一起给游客讲我们的故事。”张奶奶拍了拍他的手,安慰道:“她肯定在天上看着呢,看到你这么有出息,看到咱们梧桐巷的手艺这么受欢迎,她肯定会高兴的。”
下午时分,高铁到达上海。李馆长早已在车站等候,他带着大家直奔上海非遗博物馆。博物馆里已经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展区门口挂着“孙先生‘南北绣韵’刺绣专场展览”的横幅,横幅旁边贴着张奶奶的“四季巷景”剪纸。走进展区,首先看到的是孙爷爷老伴的刺绣手帕展台,展台上的手帕被精心地摆放在玻璃罩里,旁边的文字牌上写着手帕背后的故事,游客扫码就能听到孙爷爷的语音讲解。
展区的中央,是展示“槐巷映洋房”“桂巷映洋房”的展柜。阳光透过博物馆的窗户,洒在刺绣上,真丝绸缎上的槐花、桂花和老洋房显得格外生动,盘金绣的窗棂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展区的一角,是张奶奶和孙爷爷的体验角,桌子上摆着剪纸工具和刺绣材料,旁边还放着吴叔的桂花酒和桂花糕礼盒。
“孙爷爷,您看这个展区还有什么需要调整的吗?”李馆长问道。孙爷爷仔细看了看展柜里的刺绣,又摸了摸体验角的桌子,笑着说:“不用调整了,这样就很好!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张奶奶也点头:“体验角的桌子大小刚好,我教游客剪纸肯定没问题。”吴叔则看着自己的摊位,满意地说:“这个位置很好,游客一进展区就能看到,肯定能吸引不少人来买桂花酒和桂花糕。”
三月十五日,孙爷爷的刺绣展如期开幕。开幕式当天,上海非遗博物馆里挤满了游客和媒体记者。李馆长上台讲话,介绍了孙爷爷的刺绣技艺和背后的南北文化故事。随后,孙爷爷和张奶奶上台,现场展示刺绣和剪纸。孙爷爷坐在绣架前,拿起绣花针,在素色绸缎上绣了一朵小小的槐花,动作娴熟,眼神专注;张奶奶则拿着剪刀,在红纸上剪了一朵桂花,剪刀在她手中灵活穿梭,不一会儿就剪出一朵精致的桂花。
游客们纷纷围上来,拿出手机拍照录像,不少人还排队体验刺绣和剪纸。一位上海的老奶奶,跟着孙爷爷绣了一个小小的腊梅图案,高兴地说:“我年轻时也学过刺绣,后来因为工作忙就放下了,今天跟着孙爷爷重新拿起绣花针,感觉又回到了年轻时的时光。”她还说,下次要带着家人去梧桐巷,体验更多的非遗手作。
吴叔的摊位前也排起了长队,游客们纷纷购买桂花酒和桂花糕,还有不少人拿着吴叔的名片,说要跟他合作,把梧桐巷的点心卖到上海的超市和餐厅。“没想到我的点心这么受欢迎!”吴叔一边打包,一边跟夏冉说,“下次我要多开发几种口味的点心,比如樱花酥、腊梅糕,争取让上海的游客有更多选择。”
媒体记者们围着孙爷爷和张奶奶,不停地提问。一位记者问孙爷爷:“孙爷爷,您觉得传承非遗手艺最重要的是什么?”孙爷爷想了想,说:“最重要的是情感和坚持。我绣的不仅是图案,还有我对老伴的思念,对梧桐巷的热爱,对上海的牵挂。只有把情感放进手艺里,手艺才有生命力;只有坚持下去,手艺才能传得更远。”
另一位记者问张奶奶:“张奶奶,您为什么总是把梧桐巷的风景和上海的老洋房剪在一起呢?”张奶奶笑着说:“因为梧桐巷和上海有缘分啊!很多老人都跟上海有关系,我把这些风景剪在一起,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南北文化不是分开的,而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这样才更有魅力。”
刺绣展持续了一个月,期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不少游客在参观完展览后,都报名参加了梧桐巷的双城游项目,想亲自去梧桐巷体验非遗手作,感受江南老巷的魅力。上海的几家媒体还对展览进行了专题报道,称孙爷爷的刺绣是“南北文化融合的典范”,张奶奶的剪纸是“最有温度的非遗手作”。
展览结束这天,李馆长给孙爷爷颁发了“上海非遗文化传播大使”的证书,还邀请他明年继续在博物馆举办展览。孙爷爷拿着证书,激动地说:“谢谢大家对我的认可!我会继续坚持刺绣,继续传播梧桐巷的文化,让更多人知道南北文化融合的魅力。”
离开上海的时候,孙爷爷把老伴的刺绣手帕小心翼翼地收起来,说要带回梧桐巷,放在记忆馆里展览,让来巷里的游客也能看到。张奶奶则带着上海手艺人送的剪纸工具,说要跟巷里的孩子们分享,教他们更多剪纸技巧。吴叔则跟上海的几家超市和餐厅达成了合作意向,准备把梧桐巷的点心卖到上海的更多地方。
回到梧桐巷时,巷口的樱花树已经冒出了粉白花苞,再过不久,整个巷子就会被樱花的香气笼罩。苏晚看着满巷的春色,心里满是期待——春天的樱花会吸引更多游客,孙爷爷的刺绣展让梧桐巷的文化传得更远,“冬韵系列”文创在春节期间销量火爆,吴叔的点心即将走进上海的超市和餐厅……梧桐巷的故事,还在继续,在南北文化的交融中,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
孙爷爷、张奶奶、吴叔、王爷爷和巷里的老人们,坐在忆槐亭里,看着满巷的春色,聊着未来的计划——孙爷爷想教巷里的年轻人刺绣,把手艺传下去;张奶奶想跟上海的手艺人合作,创作更多融合南北文化的剪纸;吴叔想开发更多口味的点心,让梧桐巷的味道传遍更多地方;王爷爷想跟上海的评弹演员合作,创作更多融合南北音乐的曲子。
苏晚和夏冉则忙着整理游客的反馈,计划推出新的双城游项目,让游客能更深入地体验梧桐巷的文化。夏冉还准备制作梧桐巷的文化宣传片,把巷里的风景、老人们的手艺和故事拍下来,上传到网上,让更多人知道梧桐巷的魅力。
春风拂过梧桐巷,樱花开得越来越盛,粉白的花瓣落在青石板路上,像铺了一层粉色的地毯。苏晚知道,梧桐巷的春天,不仅是樱花的绽放,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梧桐巷的未来,会在南北文化的交融中,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也会书写更多温暖而动人的故事。而那些关于春天的约定、关于手艺的坚持、关于文化的传承,会像巷里的老槐树一样,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长出新的枝叶,迎向更远的远方。
http://www.paoshu5.cc/book/44516/6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