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书网 > 时光织就的网 >第43章 冬雪缀巷凝非遗,三地同心谱新篇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43章 冬雪缀巷凝非遗,三地同心谱新篇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十一月的梧桐巷,褪去了秋日的温润,裹上了一层清冽的冬意。巷口的老槐树落尽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桠伸向灰白的天空,却在枝梢间挂着几串风干的槐果,像一串串褐色的小灯笼。清晨的霜气凝在青石板路上,踩上去咯吱作响,忆槐亭的石桌上覆着一层薄薄的白霜,阳光一照,便化作细碎的水珠,顺着石缝缓缓滑落。

  苏晚裹紧了围巾往巷里走时,远远就看见孙爷爷坐在亭子里,手里捧着一个铜制的暖手炉,面前摊着一张素色的厚绸缎,绸缎上用淡墨勾勒出了雪景梧桐巷的轮廓——老槐树的枝桠上积着雪,忆槐亭的飞檐挂着冰棱,巷口还留着一串浅浅的脚印,像是特意为某种元素预留的位置。“孙爷爷,您这是在准备‘冬雪京韵’系列的刺绣作品吗?”苏晚走近了才发现,绸缎旁摆着几个丝线盒,银白、米白、浅灰的丝线绕在竹轴上,像极了冬雪从初降到堆积的色彩变化。

  孙爷爷抬头笑了笑,哈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散开,伸手拿起一根银白的丝线对着阳光晃了晃:“可不是嘛!上次从北京回来,王师傅特意给我寄了几张景泰蓝雪景纹样图,说想跟咱们合作‘冬雪京韵’的刺绣景泰蓝挂屏。你看这绸缎上的留白,就是要绣上北京四合院的雪景窗棂,到时候王师傅再在挂屏边框做景泰蓝掐丝雪纹,把梧桐巷的冬景和京味元素融在一起。”他指着丝线盒里的米白丝线说:“这是我托杭州绸伞厂的李师傅找的‘雪绒纱’线,织的时候掺了点细绒,绣出来的雪像刚落下来似的,摸着手感软乎乎的。”

  正说着,夏冉抱着一摞厚厚的文件从记忆馆跑出来,脸颊冻得通红,却难掩兴奋:“苏晚姐!孙爷爷!北京文创园的张总刚才发消息,说咱们‘三地非遗冬雪联名展’的展区设计方案通过了!他们还想在展区中心摆一个三米高的‘冬雪京韵’组合挂屏,作为展陈核心,由孙爷爷您的刺绣、王师傅的景泰蓝和张奶奶的剪纸共同完成!”她把文件递给苏晚,翻开其中一页,指着设计图上的展区说:“你看,展区分为‘雪巷非遗’‘京韵匠心’‘沪上传承’三个区域,‘雪巷非遗’区放咱们梧桐巷的刺绣、剪纸和点心;‘京韵匠心’区放王师傅的景泰蓝作品;‘沪上传承’区放林晓工作室的手作衍生品。张总说,上海非遗博物馆还会借展几件老上海的雪景刺绣,跟咱们的作品做对比展陈。”

  苏晚刚接过文件,就闻到一阵浓郁的糖炒栗子香从巷尾飘来,转头一看,吴叔推着一辆改装过的保温小推车往这边走,车上放着几个不锈钢的保温桶,桶口冒着淡淡的热气,裹着栗子的甜香飘得满亭都是。“快来尝尝新炒的糖炒栗子!我加了点桂花蜜,比上次的更香甜,还暖身子!”吴叔把推车停在亭边,打开一个保温桶,用夹子夹起一颗栗子递给苏晚,“你尝尝,这栗子是北京的王师傅托人寄来的怀柔栗子,比咱们这边的更粉糯,他说北京人冬天就爱啃这口,正好用来做‘冬雪京韵’系列的点心配料。”

  苏晚剥开栗子尝了一口,粉糯的果肉混着桂花蜜的甜香在舌尖散开,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她刚想说话,就看见张奶奶拎着一个竹篮从巷口走来,竹篮里装着好几张剪好的雪景剪纸,有的是单朵的雪花,有的是雪花与四合院的组合纹样,最精巧的一张,竟剪出了“雪落三地”的全景图——梧桐巷的雪槐、上海石库门的雪檐、北京四合院的雪狮门墩清晰可见,连忆槐亭石桌上的暖手炉、上海洋房的老虎窗积雪、北京门墩旁的雪堆都细致入微。“刚去巷口给游客送剪纸,碰到几个上海来的游客,说要把剪纸贴在‘冬雪京韵’礼盒上,寄给北京的朋友当冬礼。”张奶奶拿起那张全景剪纸,对着阳光晃了晃,“你看这四合院的雪狮门墩,我特意参考了王师傅寄来的照片,连狮子的鬃毛纹路都剪得一模一样,下次跟刺绣、景泰蓝配在一起,肯定能让三地的顾客都觉得亲切。”

  孙爷爷放下丝线,拿起剪纸看了看,忍不住点头:“可不是嘛!这细节比我绣的都鲜活!我看咱们‘冬雪京韵’挂屏的纹样,就用你这剪纸的轮廓,我来绣梧桐巷的雪景,王师傅做景泰蓝边框,你再剪一套配套的雪花剪纸贴在挂屏角落,这样三地的元素就都齐了。”他转头对苏晚说:“上次上海非遗博物馆的李馆长说,想在‘三地非遗冬雪联名展’里加一个‘非遗手作体验区’,让游客跟着咱们学做雪地刺绣、雪花剪纸,再尝尝吴叔的冬日点心,我看现在就可以准备,正好跟挂屏的制作赶在一起。”

  苏晚眼睛一亮,立刻拿出手机:“我这就跟李馆长联系,把体验区的项目定下来,再让北京文创园那边同步推进挂屏制作。另外,上海的林晓昨天发消息,说她工作室想跟咱们合作‘冬雪非遗手作包’,里面装着刺绣、剪纸的基础材料,还有吴叔的栗子点心试吃装,计划在展览期间同步发售,咱们得尽快确定材料包的规格。”

  夏冉立刻拿出笔记本记下:“我这就整理材料包的清单,把‘雪绒纱’线、剪纸红纸、栗子酥试吃装都列进去,再配上孙爷爷画的简易刺绣图案、张奶奶剪的雪花模板,发给林晓确认。对了,杭州旅行社的刘经理刚才发消息,说‘江南非遗联游’冬季线路要加‘梧桐巷冬雪非遗体验’项目,下周就有第一批游客来,大概40人,我得提前准备好体验课的工具,免得游客来了手忙脚乱。”

  吴叔听了,立刻笑着说:“那我得多炒点糖炒栗子,再做些栗子糕、桂花糖粥,让游客们尝尝咱们梧桐巷的冬日暖味。对了,北京的王师傅上次说,想让我教他做栗子点心,我看这次展览前,就寄点栗子粉和桂花蜜过去,让他先试试手,说不定还能合作开发一款‘京韵栗子酥’,在三地的甜品店同步销售。”

  接下来的几天,梧桐巷的忙碌像冬日的暖阳,清冽中透着暖意。孙爷爷每天都坐在忆槐亭里,裹着厚棉袄刺绣,他先用浅灰的丝线绣出远景的雪雾,再用米白的“雪绒纱”线填充近景的积雪,最后用银白的丝线绣出冰棱的光泽,绣好的雪景梧桐巷仿佛下一秒就会飘起雪来。张奶奶则忙着剪“冬雪京韵”主题的剪纸,除了全景图,还剪了不少小巧的雪花纹样,准备贴在联名挂屏和材料包上。吴叔更是从早忙到晚,既要炒糖炒栗子,又要研发新的冬日点心,还特意做了一批迷你栗子糕试吃装,准备寄给北京和上海的合作伙伴。

  十二月初的一天,上海的林晓带着两个工作室的徒弟来到梧桐巷。她一进巷口,就被巷里的冬景吸引,忍不住停下脚步拍照:“这雪后的梧桐巷也太有韵味了!我这次来,一是想跟咱们敲定‘冬雪非遗手作包’的细节,二是想看看孙爷爷的刺绣和张奶奶的剪纸,好确定手作包的材料规格。”林晓跟着苏晚走进忆槐亭,看到孙爷爷绣好的雪景绸缎,立刻凑过去仔细看了看,忍不住称赞:“孙爷爷,您这‘雪绒纱’线也太特别了!摸着手感像真雪一样,我工作室的学生肯定喜欢!我看手作包里就用这种线,再配上张奶奶的雪花剪纸模板,保证能卖得好。”

  张奶奶立刻拿出剪好的雪花剪纸,递给林晓:“你看这雪花的纹路,我参考了北京的冰雕纹样,要是手作包里需要调整大小,我再改。”林晓接过剪纸,对着阳光看了看,点头说:“不用改!这大小正好能贴在手作包的封面上,我回去就让工作室设计包装,封面印上‘雪落三地’的全景图,里面再附一张手写的非遗故事卡,介绍咱们三地合作的渊源。”

  吴叔听说林晓来了,立刻端来一碗热乎的桂花糖粥和一盘栗子糕:“林姑娘,尝尝我新做的点心,这栗子糕里加了上海的椰蓉,您看看合不合上海顾客的口味。”林晓尝了一口栗子糕,又喝了一口桂花糖粥,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这味道绝了!甜而不腻,还有股暖乎乎的桂香,我回去就跟上海的甜品店联系,让他们引进您的栗子糕和桂花糖粥,咱们一起做‘冬雪非遗甜品套餐’。”

  当天下午,苏晚、孙爷爷、张奶奶、吴叔和林晓坐在忆槐亭里,一起敲定了“冬雪非遗手作包”和“三地非遗冬雪联名展”的细节——手作包的包装由林晓工作室负责,封面印“雪落三地”全景图,内装孙爷爷挑选的“雪绒纱”线、张奶奶的雪花剪纸模板、吴叔的迷你栗子糕试吃装;联名展的“冬雪京韵”挂屏由孙爷爷绣主体雪景、张奶奶剪配套雪花、王师傅做景泰蓝边框,上海非遗博物馆负责借展老上海雪景刺绣,北京文创园负责展区布置。

  林晓离开梧桐巷的那天,苏晚把准备好的“雪绒纱”线和雪花剪纸模板交给了她:“你带回去试试手作包的组装,有什么问题随时跟我们联系。另外,‘三地非遗冬雪联名展’定在十二月二十号开幕,咱们十二月十八号一起去上海布展,正好能跟李馆长对接借展作品的细节。”林晓接过东西,笑着说:“放心吧!我回去就安排工作室赶制手作包,保证开幕前能送到上海展区,到时候咱们再一起给游客做体验课示范。”

  十二月中旬,杭州旅行社的“江南非遗联游·冬雪体验”首批游客如期而至。40位游客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在导游的带领下走进梧桐巷,刚到忆槐亭就被满亭的暖意和手作氛围吸引——孙爷爷的刺绣班正在上课,学员们的绸缎上都绣着不同阶段的雪景;张奶奶坐在石桌旁,教几位游客剪雪花剪纸;吴叔则在旁边摆了个小摊子,给大家递热乎的桂花糖粥和糖炒栗子,甜香混着暖意飘得满巷都是。

  “这桂花糖粥太好喝了!比我在杭州喝的赤豆粥更暖身子!”一位来自广州的游客捧着碗,哈着气说,“我女儿特别喜欢吃甜食,您能不能把配方告诉我,我回去做给她吃?”吴叔笑着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详细的配方:“桂花要选风干的,跟糯米一起煮,煮到糯米开花再放冰糖,最后撒点桂花蜜,这样煮出来的粥才浓稠香甜。您要是方便,下次可以带女儿来梧桐巷,我现场教她做。”

  游客里有个叫陈诺的小姑娘,扎着两个羊角辫,一直围着孙爷爷看刺绣。孙爷爷见她感兴趣,便拿起一根“雪绒纱”线,手把手教她绣小雪花:“左手轻轻捏着布,右手慢慢把针送过去,像给雪花描边似的。”小姑娘学得认真,虽然针脚有些歪歪扭扭,却依旧攥着丝线丝线放弃。“爷爷,我能不能把这朵小雪花绣完,带回家给妈妈当礼物?”陈诺仰着小脸问。孙爷爷笑着点头:“当然可以!下次你再来,爷爷教你绣更大的雪景梧桐巷。”

  体验活动结束后,不少游客都订了“冬雪非遗手作包”,有的还报名了“三地非遗冬雪联名展”的开幕式观摩活动。苏晚看着订单表,忍不住笑着对夏冉说:“没想到冬季体验这么受欢迎,咱们得赶紧跟北京和上海那边对接,保证挂屏和手作包能按时到位。”夏冉点点头,一边整理订单一边说:“我已经跟北京的王师傅联系好了,他说‘冬雪京韵’挂屏的景泰蓝边框下周就能完工,会直接寄到上海展区;林晓那边也说,手作包已经做好了500份,随时能运到展馆。”

  十二月十八号清晨,苏晚、孙爷爷、张奶奶、吴叔带着夏冉,一起坐上了前往上海的高铁。高铁窗外的景色从江南的白墙黛瓦,渐渐变成了上海的高楼大厦,孙爷爷一路上都在翻看王师傅寄来的景泰蓝边框照片,时不时跟张奶奶讨论剪纸的贴放位置;吴叔则拿着栗子粉的配方,跟夏冉念叨着要在展览上教游客做简易栗子糕;苏晚和林晓则通过微信,确认着展区布置的最后细节。

  抵达上海非遗博物馆时,李馆长已经在门口等候。展馆内的展区基本布置完毕,“雪巷非遗”区的展柜里已经摆好了梧桐巷的刺绣、剪纸作品,“沪上传承”区的展架上放着林晓工作室的手作衍生品,唯有中心展区还空着,只在地面贴了挂屏的摆放标记。“王师傅的景泰蓝边框明天就能到,到时候咱们把孙爷爷的刺绣装裱进去,再贴上张奶奶的剪纸,就能完成‘冬雪京韵’组合挂屏了。”李馆长一边领着他们参观展区,一边介绍说,“明天下午还有一场媒体预览会,咱们可以趁这个机会,跟记者们介绍一下三地合作的故事。”

  当天下午,林晓带着工作室的徒弟们来到展馆,帮忙整理手作包和体验区的材料。体验区分为刺绣、剪纸、点心三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摆好了桌子和工具——刺绣区放着“雪绒纱”线和素布,剪纸区备好了红纸和模板,点心区则摆着吴叔带来的栗子粉和桂花蜜。“明天体验区开放后,我带徒弟们负责刺绣和剪纸体验,吴叔负责点心教学,苏晚姐和夏冉对接游客咨询,孙爷爷和张奶奶可以跟游客分享非遗创作的故事。”林晓拿着分工表,跟大家确认着细节。

  十二月十九号上午,王师傅带着两个徒弟,捧着“冬雪京韵”挂屏的景泰蓝边框赶到了展馆。边框是天蓝色的,上面用金色掐丝勾勒出了层层叠叠的雪花纹,边角还缀着小小的四合院门墩图案,与孙爷爷的刺绣绸缎放在一起,竟像是天生一对。“这边框我做了整整一个月,掐丝的时候特意调整了雪花的密度,跟孙爷爷刺绣的雪景正好呼应。”王师傅说着,指挥徒弟们小心地将刺绣绸缎装裱进边框,张奶奶则拿着剪纸,在挂屏的四个角落比对着,最后选了四张不同纹样的雪花剪纸,用特制的黏合剂轻轻贴上。

  当最后一张剪纸贴好时,整个中心展区仿佛活了过来——孙爷爷绣的梧桐巷雪景在绸缎上舒展,王师傅的景泰蓝边框环绕在外,张奶奶的雪花剪纸点缀其间,三地的非遗元素在挂屏上完美融合,引得在场的工作人员都忍不住拍手称赞。孙爷爷伸手摸了摸挂屏上的雪花纹,笑着说:“这挂屏要是挂在四合院的客厅里,肯定能让北京的朋友想起梧桐巷的雪;挂在上海的工作室里,又能让沪上的顾客感受到京韵的匠心,咱们这三地合作,算是真的融到一块儿了。”

  十二月二十号,“三地非遗冬雪联名展”如期开幕。开幕式上,上海文旅局的领导为“冬雪京韵”组合挂屏揭幕,当红色的幕布缓缓落下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孙爷爷作为非遗传承人代表,上台分享了三地合作的故事:“从春天的槐花刺绣,到夏天的剪纸套装,再到秋天的桂花礼盒,冬天的雪景挂屏,咱们梧桐巷和上海、北京的手艺人,用一针一线、一剪一捏,把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在了一起。我相信,只要咱们继续同心协力,非遗手艺一定能在冬天里绽放出更美的光彩。”

  开幕式结束后,游客们纷纷涌向各个展区。中心展区的“冬雪京韵”挂屏前围满了人,大家举着手机拍照,时不时发出赞叹声;体验区里,吴叔教游客们做简易栗子糕,揉面团的笑声此起彼伏;刺绣区里,孙爷爷和林晓的徒弟们耐心地教游客绣雪花;剪纸区里,张奶奶的身边挤满了孩子,大家拿着剪刀,跟着她剪出一个个小巧的雪花。

  一位来自北京的老奶奶,在“冬雪京韵”挂屏前站了很久,指着边框上的四合院门墩图案,眼眶泛红地说:“我小时候住的四合院,门口就有这样的门墩,没想到今天能在上海的展馆里,看到它跟江南的雪景融在一起,真是太亲切了。”孙爷爷听了,笑着递上一张雪花剪纸:“您要是喜欢,这张剪纸送给您,下次咱们在北京举办文化节,还邀请您来现场看咱们制作新的非遗作品。”

  展览持续了十天,每天都人气爆棚。不少游客在体验区学会了简易的刺绣和剪纸,带着自己的作品和“冬雪非遗手作包”离开;还有些非遗爱好者,主动留下了联系方式,希望能加入三地合作的项目。上海的几家甜品店,更是当场跟吴叔签订了合作协议,要长期引进他的栗子糕和桂花糖粥;北京的文创公司也联系了苏晚,想把“冬雪京韵”挂屏开发成迷你版衍生品,在全国的文创店销售。

  展览闭馆那天,组委会给梧桐巷、北京景泰蓝工坊、上海手作工作室颁发了“非遗合作典范奖”。站在领奖台上,苏晚看着身边的孙爷爷、张奶奶、吴叔、王师傅和林晓,忽然觉得,这一年来的奔波与努力,都化作了此刻的温暖与荣耀。从春天的约定,到冬天的成果,梧桐巷的非遗之路,早已不再是小巷里的孤军奋战,而是三地手艺人同心协力的并肩前行。

  离开上海的前一天,李馆长邀请大家去外滩散步。冬日的外滩吹着微凉的风,黄浦江面上泛着粼粼的波光,对岸的东方明珠塔亮着璀璨的灯光。“明年春天,咱们计划在上海、北京、梧桐巷三地,同步举办‘非遗四季联展’,把春槐、夏荷、秋桂、冬雪的作品都展示出来,让更多人看到三地合作的成果。”李馆长望着江景,认真地说,“到时候咱们还可以开发‘非遗四季联名礼盒’,把不同季节的手作产品整合在一起,让非遗真正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孙爷爷听了,立刻点头:“好啊!明年春天我就开始绣‘春槐映沪’的新作品,把上海的石库门和梧桐巷的槐树融在一起;张奶奶可以剪四季剪纸套装;吴叔研发四季点心;王师傅做四季景泰蓝边框,咱们一起把‘非遗四季’做起来。”张奶奶、吴叔和王师傅也纷纷附和,眼里满是期待。

  十二月二十四号清晨,苏晚一行人回到了梧桐巷。巷口的老槐树上不知何时挂起了红灯笼,青石板路上的霜气被暖意驱散,忆槐亭的石桌上,夏冉已经摆好了吴叔从上海带回来的点心,还有北京王师傅寄来的景泰蓝小摆件。孙爷爷拿起摆件,放在石桌中央,笑着说:“这摆件就当咱们三地合作的纪念,明年春天‘非遗四季联展’开幕时,咱们再带它去上海和北京,让它跟着咱们的非遗作品,走遍南北。”

  张奶奶则拿出剪好的“四季雪花”剪纸,贴在忆槐亭的柱子上:“这雪花里藏着春槐、夏荷、秋桂的纹样,就像咱们的非遗合作,把四季都融在了一起。”吴叔端来热乎的栗子粥,分给大家:“尝尝这碗粥,加了上海的椰蓉和北京的蜂蜜,是咱们三地味道的融合,明年春天,咱们再做‘三地春槐粥’,让游客们尝尝不一样的江南春味。”

  苏晚捧着热粥,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梧桐巷的非遗之路,早已从江南的小巷,延伸到了上海的石库门、北京的四合院,从春天的槐花到冬天的雪花,从刺绣、剪纸到点心、景泰蓝,三地手艺人用热爱与坚持,织成了一张跨越地域的非遗传承网。

  未来,还有更多的约定在等着他们——明年春天的“非遗四季联展”,要让三地的四季非遗作品同步绽放;夏天的“江南非遗联游”扩展计划,要把北京的四合院纳入线路;秋天的“非遗进校园”活动,要让三地的孩子一起体验手作的乐趣;冬天的“非遗年货节”,要推出三地联名的非遗年货礼盒……而梧桐巷,这个藏在江南深处的老巷,会继续以它的匠心、它的温度、它的故事,连接着更多远方,迎接更多热爱文化的人。

  暮色渐深,巷里的红灯笼亮了起来,暖黄的灯光映着老槐树的枝桠,显得格外温馨。孙爷爷拿出“雪绒纱”线,继续绣着“春槐映沪”的图案;张奶奶则拿起剪刀,开始剪春天的槐花纹样;吴叔则盘算着,明天要把栗子粉装罐,作为新年礼物寄给北京和上海的合作伙伴。

  梧桐巷的故事,还在继续。而那些与远方的约定,正像这冬日的雪花,在时光的滋养下,慢慢凝聚成非遗传承的珍贵结晶,在更多人的心里,种下热爱与希望的种子。
  http://www.paoshu5.cc/book/44516/6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