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手稿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古松下的那场“知行合一”之论,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弘文书院乃至更小的士林圈子里激起了层层涟漪。张衍志之名,不再仅仅与“案首”、“诗才”相连,更增添了一层“离经叛道”却又“发人深省”的思想者色彩。

  然而,处于漩涡中心的张衍志,却异常沉静。他深知,一时的惊世骇俗并非目的,将脑中那尚显粗糙的理念锤炼成真正经得起推敲的学问,方是正道。而能助他完成这一步的,唯有顾守拙先生。

  自那日课后,顾守拙便时常单独召见张衍志。并非在讲堂,而是在他那藏书万卷、墨香弥漫的书斋内。

  这一日,窗外细雨潺潺,书斋内只闻书页翻动的微响与茶汤沸腾的轻鸣。

  顾守拙并未急于考校经义,而是指着案几上摊开的一本《朱子语类》,缓声道:“衍志,你前番所言‘知行合一’,确有见地。然朱熹亦云‘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此与你所言,异同何在?”

  这是一个极其尖锐且切中要害的问题。顾老并非一味肯定,而是要引导他深入辨析,厘清边界。

  张衍志凝神思索片刻,恭敬答道:“先生明鉴。朱子所言‘相须’,犹如目与足,仍是二物,强调二者不可或缺,相互依赖。而学生所言‘合一’,意在强调知与行在本体上的不可分割性,如同心之与念,念起即是心动,心动或可引发行。并非先后主从,而是即知即行,即行即知,一体两面。”

  他顿了顿,尝试用一个更浅显的比喻:“譬如见孺子入井,心生恻隐,此恻隐之心本身便已包含了趋前救援的行动意向,若非有外力强行阻隔,此知必瞬间化为行动。此恻隐之知与救援之行,几乎同时迸发,本为一事,难以截然割裂为先有知后有行。若待思虑周全‘为何要救’、‘如何救’之后再行行动,则恐非纯粹之仁心,亦可能贻误时机。”

  顾守拙听罢,沉吟良久,方缓缓点头:“以心念譬喻,虽有简略之嫌,然于阐明‘本体合一’之意,确有独到。你这是在强调道德良知与道德实践的即时性与同一性。”他话锋一转,追问道:“然则,世间之事,非仅道德一端。譬如匠人造船,必先知晓造船之理(知),而后动手制作(行),此非‘知先行后’乎?你之‘合一’,于此又作何解?”

  面对顾老层层递进的诘问,张衍志并未慌乱,反而精神愈振,这是锤炼学问的必经之路。他沉吟道:“先生所举极是。然学生以为,匠人学造船,并非先凭空完全掌握所有道理再行动。其过程,往往是先观摩、听闻大致方法(初步的知),然后尝试动手(行),在动手过程中遇到问题,再求教、再思考(深化知),继而改进做法(再行)。如此循环往复,对造船之知与能造船之行,方共同精进。若匠人只读造船图谱而不曾摸过斧凿,则其‘知’亦是虚浮之知。故此过程中,知与行亦是交织并进,难以断然分割何者为先,何者为后。真知必含行之能力,真行必显知之深度。”

  他这番论述,将“知行合一”从纯粹的道德领域,扩展到了技艺、乃至一切认知与实践活动的范畴。

  顾守拙眼中赞赏之色愈浓,但考验并未结束。他放下茶盏,目光如炬:“即便如你所说,然则,‘知’易‘行’难,古今皆然。多少人口诵圣贤,行同狗彘。你强调合一,若遇知而不能行,或行而背离所知,又当如何?”

  张衍志神色一凛,肃然道:“先生此问,直指要害。学生以为,若真知,必能行;若不能行,或是知未真,知未至。譬如一人,口中高呼清廉,却收受贿赂,非因其不知清廉为美,实因其内心深处,或更知享乐之‘好’,或更畏权势之‘威’,其关于‘利害’、‘得失’之‘知’压倒了对‘清廉’之知,故其行与所言相悖。此非知行分离,实乃其心中混杂之‘知’导致了其行。故修身之要,在于涤除杂念,存养良知,使真知主宰身心,则行自然如影随形。”

  书斋内再次陷入沉寂,只有雨声沙沙。

  良久,顾守拙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笑容,有欣慰,有感慨,更有一种见证思想萌芽的激动。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他轻叹一声,“衍志,你此论,虽未尽善,体系未成,然已触及学问根柢。它直指程朱之后学拘泥章句、脱离实践之流弊,强调真知必源于实践并归于实践,将学问从书斋引向鲜活的生命与广阔的人间。此乃……真正的经世致用之学之雏形!”

  得到顾老如此高度的评价,张衍志心中热血奔涌,但他依旧保持着谦逊:“先生过誉,学生只是偶有所得,诸多关节尚未想透,譬如如何系统存养此‘真知’,如何应对复杂世事中知行的矛盾,皆需先生指点迷津。”

  “学问之道,岂有速成?”顾守拙欣慰于他的不骄不躁,“你既已迈出这一步,便需以毕生之力去探索、去践行。切记,你今日之言,犹如幼苗,需以经史子集为土壤,以世事历练为雨露,更需以自身笃行不怠为根基,方可茁壮。”

  他站起身,从书架深处取出一卷自己批注的《陆象山文集》手稿,递给张衍志:“陆九渊倡‘心即理’,‘发明本心’,与程朱路径迥异,然于强调内在心性体认上,与你所言或有可参详之处。你拿去仔细研读,辨其异同,察其得失。切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多谢先生!”张衍志双手接过那沉甸甸的手稿,深知这份馈赠的珍贵。这不仅是一份资料,更是一种学术传承的认可与期许。

  离开顾老书斋,雨已渐歇。天空如洗,一道彩虹跨越远山。张衍志抱着手稿,走在湿润的青石小径上,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充实与明晰……
  http://www.paoshu5.cc/book/44897/18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