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墨魂引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康熙四十年的冬夜,寒风裹着雪粒子,拍打着面壁居的窗纸。

  屋内,青萝蒙着白布的双眼,黯淡无光,枯瘦的手指,依然精准地勾住三弦琴的琴弦。

  “先生,《姑妇曲》最后这段词,唱得庄户人都掉泪了。”

  她话音刚落,院外突然传来孩童急切的叫嚷:“蒲先生!毕府来人说老太太想听新曲儿!”

  蒲松龄停下手中校订《农桑经》的笔,目光扫过墙角积灰的《聊斋志异》稿箱。

  十年前,书商愿出百两银子求购全集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如今那些倾注着孤愤的手稿,早已随着抄本传遍齐鲁。

  而此刻案头摊开的《墙头记》俚曲,写的不过是张木匠被儿子遗弃的普通故事。

  “告诉毕府,就说……”

  他话未说完,突然剧烈咳嗽起来。

  刘氏端着药碗快步走进来,鬓角的白发,在烛火下泛着银光。

  “又熬到子时?

  当年在毕府落下的咳疾,还嫌不够重?”

  她转头对门外的孩童说:“回去告诉毕家,先生明日亲自送新曲儿过去。”

  康熙四十九年春,淄川文庙的钟声清脆悠远。

  71岁的蒲松龄,穿着崭新的贡生朝服,站在乡饮酒礼的主宾席上。

  张历友、李希梅两位老友拄着拐杖缓缓走来,三人鬓角的霜雪,与文庙的红墙形成鲜明对比。

  “当年咱们在郢中诗社,说要一日看尽长安花。”

  李希梅颤巍巍地举起酒杯,“如今却成了三个老糊涂。”

  蒲松龄望着杯中晃动的月影,思绪回到十九岁那年连中三元的日子。

  那时他以为科举是通往理想的青云梯,却没想到五十多年过去,换来一个“岁进士”的头衔。

  “还记得咱们写的《郢中社诗》吗?”

  他仰头饮尽杯中酒,

  “现在该补上一句——五十年来梦幻身,醒来方知皆前尘。”

  他想起这年秋天,青萝的病情急转直下。

  临终前,她摸索着抓住蒲松龄的手:“先生...《蓬莱宴》还没写完”

  话音渐渐消散在秋风里,一旁的三弦琴从床头滑落,在地上发出空旷的回响。

  蒲松龄连夜写完最后一段唱词,低头时才发现,墨迹未干的稿纸上,不知何时晕开了两滴泪痕。

  1713年,岁次癸巳,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重阳节,一个本该阖家登高赏菊的日子,刘孺人却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蒲松龄紧握着她留下的针线筐,仿佛能感受到她生前的余温。

  在筐底,他发现了一张已经泛黄的桂花糕油纸,那是多年前蕙娘送给他的。

  深夜,蒲松龄独自坐在面壁居,点起了十九盏油灯。

  微弱的灯光照亮了整个房间,也照亮了他心中的回忆。

  他将自己多年来创作的《聊斋志异》和俚曲手稿一字排开,这些都是他的心血结晶。

  恍惚间,他似乎听到了顾青霞吟诗的声音,那清脆的嗓音在空气中回荡。

  他仿佛看到了青萝在弹奏琴弦,那美妙的旋律在他耳边萦绕。

  他还听到了妻子的絮叨,那些关切的话语在他心头缠绕。

  这一切都成了回忆。

  如今,他独自一人,面对着这些书稿,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感慨。

  “父亲,画师朱湘麟到了。”

  儿子蒲箬的声音,突然打破了夜的寂静,将蒲松龄从回忆中拉回了现实。

  蒲松龄起身,迎接朱湘麟的到来。

  朱湘麟,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师,他受蒲松龄之托,为他画一幅肖像。

  画像完成的那一天,蒲松龄站在画前,凝视着画中的自己。

  画中的他身着贡服,面容端庄,神情肃穆。

  内心深处,却有着无法言说的悲伤和无奈。

  他提起笔,在画像的空白处题字:

  “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七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

  奕世对尔孙子,亦孔之羞。”

  写到“亦孔之羞”时,蒲松龄的笔尖突然折断,墨点溅在纸上,宛如泪痕。

  1715 年,正月,淄川。

  一场罕见的春雪,纷纷扬扬地洒落,给这座古老的城镇披上了一层银装素裹的外衣。

  雪花如羽毛般轻盈,悄然飘落在聊斋的屋顶、庭院和窗棂上,给这座小屋带来了一丝神秘的气息。

  蒲松龄坐在聊斋南窗前,他的膝头,放着那部尚未完成的《慈悲曲》。

  屋内的炉火渐渐熄灭,只剩下余烬在炉中微弱地燃烧,散发着最后的一丝温暖。

  稿纸上的字迹,在暮色中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那些未完成的故事。

  忽然,一阵悠扬的三弦声从窗外传来,伴随着缥缈的吟唱:“来呀……来赴这幽冥文会……”

  那声音如同幽灵一般,在寂静的雪夜中回荡。

  蒲松龄心头一颤,他缓缓抬起头,望向窗外。

  雪地中,几个熟悉的身影正缓缓走来。

  走在最前面的,是那位白衣飘飘的女子顾青霞。

  她手捧香奁诗集,面容清丽,宛如雪中仙子。

  在她身旁,青萝抱着三弦琴,笑意盈盈,仿佛春天的使者。

  而更远处,妻子刘氏提着食盒,正朝着他招手,那温暖的笑容,让蒲松龄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蒲松龄颤抖着起身,他的目光紧紧锁定在那些身影上。

  起身的瞬间,砚台里未干的墨汁突然泛起涟漪,如同一股黑色的旋风,将他的身影,吞没在一片氤氲的墨色中。

  宁静的夜晚,蒲家庄的老槐树像是被施了魔法,突然绽放出满树的槐花。

  洁白如雪的花朵,在月光下闪耀着微弱的光芒,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香气。

  第二天清晨,早起的村民们惊讶地发现,聊斋的窗棂上,凝结着一层薄薄的霜花。

  这些霜花形状各异,有的像狐仙,有的像书生,还有的像娘子,仿佛是从聊斋的故事中,走了出来。

  村民们好奇地围在窗前,对着这些霜花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而在聊斋的案头,一本《聊斋俚曲》的手稿,静静地躺在那里。

  手稿的纸张已经有些泛黄,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文字。

  突然,一滴晶莹的水珠,不偏不倚地落在了手稿的纸页上。

  水珠迅速渗入纸张,晕开了一句未写完的唱词:“魂归处,方知文墨才是真正的归宿。”
  http://www.paoshu5.cc/book/44973/11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