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书网 > 重生猎户:七个女儿都是宝 >第19章 读书计划,再穷不能穷教育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9章 读书计划,再穷不能穷教育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墙上那张写着七个新名字的红纸,像一面无声的旗帜,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艰难开启。

  屋里重新安静下来,但空气却仿佛被某种沉重而滚烫的东西填满,压得人喘不过气,又灼得人心头发烫。

  煤油灯昏黄的光晕摇曳着,将一家人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土墙上,拉得忽长忽短,如同他们此刻动荡不定却又充满未知可能的心绪。

  疏影(招娣)不再大哭,但瘦小的肩膀依旧时不时地抽动一下,低垂着头,长长的睫毛上还挂着未干的泪珠,手里却无意识地、紧紧攥着那根红色的橡皮筋,仿佛那是通往新世界的唯一凭证。

  上学……这两个字在她脑海里嗡嗡作响,带来一阵阵眩晕般的狂喜和更深的不安。

  清浅(盼娣)似乎还没完全明白发生了什么,只是依偎在姐姐身边,小手抓着姐姐的衣角,大眼睛怯生生地瞟着爸爸,又瞟瞟墙上那神奇的红纸。

  梦蝶(来娣)、映雪(想娣)几个小的更是懵懂,哭累了,此刻只是安静地呆着,感受着屋里不同寻常的气氛。

  李素娟已经转过身,重新拿起勺子,机械地搅动着锅里早已凉透的玉米糊糊,但那双微微颤抖的手和泛红的眼圈,暴露了她远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平静。

  砸锅卖铁也要让娃读书?

  这话听着提气,可现实是冷冰冰的锅灶和空荡荡的米缸。

  钱从哪里来?

  活儿谁来做?

  婆婆和二哥那边知道了,又将是怎样一场狂风暴雨?

  一个个现实的问题,像沉重的枷锁,拖拽着她刚刚泛起一丝涟漪的心,不断下沉。

  宋卫国将妻女们的反应尽收眼底。

  他知道,光有口号和决心是不够的。

  在这个一贫如洗的家,任何超出生存本身的计划,都需要极其严苛的算计和实实在在的支撑。

  他没有再说什么豪言壮语,而是默默地走到炕边,从那个藏钱的墙缝瓦罐里,掏出所有的积蓄——卖野猪和几次松鼠皮换来的钱,零零总总,不论是是毛票和分票,最大面额是二十来张大团结,还有十几张一元和两元的纸币。

  他仔细地、一张一张地清点着,神情专注得如同最吝啬的守财奴。

  所有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聚焦在他那堆零零碎碎的钱上。

  数了两遍,一共是二百二十八块七毛三分钱。

  这就是目前全部的家当。

  距离他梦想中的猎枪,还差着一大截。

  而如今,又要加上两个孩子的学费。

  他把钱仔细地分成两小摞。

  一摞稍微薄些,一百元整,重新包好,小心翼翼地塞回墙缝深处。

  这是绝对不能动的,是猎枪基金的起点,也是这个家应对突发状况的最后底线。

  剩下的一百二十八块七毛三分钱,他放在了炕沿上。

  “回头去学校报名,学费每人每学期可能要十一块五,书本费杂费估计还得三块零几毛。”他声音平静,像是在陈述一个与己无关的事实,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规划,“这里的钱,虽然不多,完全够她俩头一年的。往后每学年的钱,我来挣,提前给你。”

  李素娟搅动糊糊的手停了下来,看着那一百多块钱,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最终却化作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

  这点钱,光是读书吗?有可能还要应付日常的盐粮开销都捉襟见肘,更何况……

  “家里……的口粮……”她终于还是忍不住,声音干涩地提醒。

  “口粮我想办法。不用这些钱...”宋卫国打断她,语气没有任何起伏,“从明天起,我每天再多进一趟山。下午也去。松鼠要打,也留意其他值钱的山货。开春前,怎么也能再攒出点嚼用。”

  每天再多进一趟山?

  李素娟的心猛地一揪。

  山里的危险她不是不知道,冬天更是难熬。

  男人虽然最近变了样,身子骨看着也结实了些,但终究不是铁打的。

  她下意识地想反对,可看到炕沿上那些钱,看到大女儿那骤然亮起又充满忐忑的眼睛,所有的话又都咽了回去。

  除了拼命,这个家还有什么出路呢?

  “家里的活儿……”她又想到另一个难题,“她俩要是去上学,柴火、野菜、看孩子……”

  “柴火我每天早上上山前砍够一天的。野菜……挖少点饿不死。孩子……”宋卫国目光扫过那几个小的,最后落在李素娟身上,“你看不过来,就让疏影清浅放学回来搭把手。她们是去上学,不是去当大小姐,该干的活还得干。”

  他的安排冷硬而现实,没有任何浪漫化的幻想。

  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机会,但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

  在这个家里,每个人都必须竭尽全力。

  疏影(招娣)立刻抬起头,急急地保证:“爸,妈,我能干!我放学就回来砍柴、挖菜、看妹妹!绝不偷懒!”

  她的小脸上充满了急切,生怕这个机会因为任何一点拖累而飞走。

  清浅(盼娣)也似懂非懂地跟着点头:“我也干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宋卫国看着大女儿那急于表现的样子,心里酸涩,脸上却没什么表情,只是点了点头。

  接下来,是更具体的盘算。

  “学校的规矩,我打听过了。”

  宋卫国继续道,他显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早有思量,“得买个书包,不用新的,找点结实布自己缝。笔墨本子最费钱,得省着用。铅笔头套个棍子接着写,本子正面写完写反面……”

  他一项项说着,极其琐碎,却都是最实际的困难。

  每一分钱都必须花在刀刃上。

  李素娟默默地听着,不再反驳。

  她开始下意识地在心里盘算,家里还有哪些破衣服能拆了给孩子拼个书包,哪个旧罐子能洗干净当笔筒……

  现实的巨锤,将那些不切实际的担忧和浪漫的幻想都砸得粉碎,逼着人只能低头看清脚下的路,一步一步往前挪。

  这场关于“读书”的家庭会议,没有欢呼,没有庆祝,只有沉甸甸的压力和精打细算的筹划。

  气氛压抑,却有一种脚踏实地的力量。

  说完这些,宋卫国收起炕沿上那一百多块钱,没有重新塞回墙缝,而是直接递给了李素娟,示意这是教育专用款。

  然后,他像是完成了一件极其重要的工作,长长吐出一口浊气,走到灶台边,看了看锅里已经凉透、甚至有些糊底的玉米糊糊,没说什么,只是拿起碗,给自己盛了满满的一碗,就着咸菜疙瘩,大口吃了起来。

  日子还得过,饭还得吃。

  孩子们见状,也默默地围拢过来。

  李素娟给她们每人盛了半碗糊糊。

  晚饭在一种异常的沉默中进行。

  但沉默之下,涌动着一种不同于以往死寂的暗流。

  疏影吃得心不在焉,眼神时不时地飘向墙上的红纸,小口小口地吃着,仿佛在品尝“上学”这两个字的滋味。

  清浅也有样学样,虽然不明白,却觉得姐姐和爸爸好像在做一件很厉害的大事。

  吃完饭,宋卫国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去收拾他的狩猎工具,而是就着昏黄的煤油灯光,找出了那卷新买的深蓝色劳动布和一些零头布。

  他把布摊在炕上,又找来剪刀和针线——那针线筐还是李素娟的陪嫁,已经很旧了。

  他拿起剪刀,比划着,试图按照脑子里模糊的记忆,裁出书包的样子。

  但他的手指更适合握柴刀和拉弹弓,而不是捏绣花针。

  布料被他扯得歪歪扭扭,剪刀也显得格外笨拙。

  李素娟收拾完碗筷,看到的就是这一幕:男人拧着眉头,跟一块布较劲,那样子甚至有些滑稽。

  她站在原地,犹豫了片刻。

  最终,她还是默默地走了过去,没有说话,只是伸手,无声地从宋卫国手里接过了布料和剪刀。

  宋卫国动作一顿,抬起头看她。

  李素娟没有看他,只是低着头,就着灯光,熟练地折叠、比量、然后用剪刀流畅地裁出合适的形状。

  她的手指虽然粗糙,却带着常年针线活留下的灵巧。

  宋卫国沉默地看着,没有阻止,也没有道谢。

  只是默默地往旁边挪了挪,给她让出灯光最亮的位置。

  屋里很安静,只有剪刀裁剪布料的“咔嚓”声,和针线穿过布料的细微“窸窣”声。

  疏影和清浅洗完碗,也凑了过来,安静地坐在炕沿,目不转睛地看着母亲飞针走线。

  一个小小的、带着襻带的书包雏形,渐渐在母亲手中显现出来。

  虽然用的都是旧布拼凑,但针脚细密,样子也周正。

  煤油灯下,女人专注地缝补着,男人沉默地坐在一旁看着,两个孩子依偎在边上一声不吭。

  这幅画面,竟奇异地带上了几分“家”的温暖和平静。

  或许,改变不仅仅在于宏大的宣言和崭新的名字,更在于这些微不足道的、共同为未来努力的瞬间。

  夜渐渐深了。

  宋卫国吹熄了煤油灯。

  屋里陷入一片黑暗。

  土炕上,孩子们渐渐发出了均匀的呼吸声。

  宋卫国躺在炕梢,睁着眼睛,听着身边的动静。

  他能听到李素娟似乎翻了个身,面向着孩子们那边,呼吸声悠长,似乎也还没睡着。

  黑暗中,他忽然低声开口,声音沙哑却清晰:

  “开春……我先送她俩去报名。媳妇,你放心吧……不光是她俩大的,咱七个宝贝女儿,都能上学。”

  旁边,李素娟的呼吸声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

  黑暗中,没有人再说话。

  但一种无声的、艰难的共识,似乎在这片黑暗里,达成了。

  读书的计划,像一颗被强行埋进冻土的种子,虽然面临着严寒和贫瘠,却终究,还是种下了。
  http://www.paoshu5.cc/book/45201/1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