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大营百态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金陵城,一个老者正在书房中对着孔子像参拜。马寿龄,一个被圣贤书浸透了骨子的老秀才,自恃熟读经史,深明“华夷之辨”。太平天国那套“拜上帝教”的异端邪说和“田亩制度”的离经叛道,在他眼中不啻于洪水猛兽,是颠覆人伦、祸乱天下的根源。怀着对“朝廷王师”的殷切期盼和“铲除奸佞、报效君王”的一腔热血,他曾在暗中向清军传递过不少关于太平军地方布防、粮草转运的情报。
随着太平天国在金陵的统治日益稳固,黑鸦清算昔日劣绅胥吏的风声渐紧,马寿龄惶惶不可终日,终于在一个深夜,携家带口,怀揣着对“正统”的最后一丝幻想,仓皇逃入了张国梁的江南大营。
初入大营,张国梁听闻他是个读书人,又“心向朝廷”,便将他留在帐下做个幕僚,处理些文书往来。马寿龄感激涕零,自以为得遇明主,终于可以在这“王师”大营中一展抱负,亲眼见证“天兵”如何扫荡妖氛,光复金陵。他甚至已在心中打好了腹稿,只待城破之日,便要大书特书一篇《平寇颂》,以彰皇清之威德。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得硌牙。
进入江南大营没多久,马寿龄那点可怜的幻想就被残酷的现实砸得粉碎。
他想象中的“王师”,应是旌旗蔽日,甲胄鲜明,将士用命,同仇敌忾。可眼前这所谓的“江南大营”,哪里有一丝一毫“王师”的气象?
首先便是穷,穷得荡气回肠。朝廷财政捉襟见肘,拨下来的军饷本就有限,再经过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参将、游击……层层雁过拔毛,到了最底层士兵手中,能剩下几个铜板已是万幸。多数兵卒衣衫褴褛,面有菜色,如同逃难的饥民。军械更是破烂不堪,刀枪锈蚀,火铳老旧,甚至还不如一些地方团练的装备。
穷则思变,于是大营内“百业兴旺”。马寿龄每日在大营中行走,所见所闻,简直颠覆了他几十年读过的所有圣贤书。
哪里有什么操练演武的喊杀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营生的喧嚣:
有手艺的士兵成了香饽饽。泥瓦匠们组团出去给人盖房子,木匠们忙着编筐搭棚卖钱,手巧的甚至能做点木工玩具,补贴家用。没有手艺的,便在营区内栽花种树,美其名曰改善环境,实则盼着能结几个果子充饥,或是将花木偷偷卖与营外。
军官们更是“雅趣”盎然。参将大人酷爱养鸟,他那精致的鸟笼比他的盔甲还亮;游击将军沉迷遛狗,麾下亲兵倒成了专业的狗保姆;还有的都司,终日闭目养神,据说是在修炼什么养生功法。至于听歌看戏、鉴赏古玩玉器、把玩西洋钟表,更是高级将领们日常的“军务”。
底层士兵们无所事事,便聚在一起赌博,吆五喝六之声不绝于耳;或是三五成群下棋打发时间;更有人不知从何处弄来些粗劣的春宫画,一群人围看得津津有味。装病躲差更是常态,军医帐外常年排着长队,个个声称自己患有“疑难杂症”。
而更让马寿龄感到愤怒和羞耻的是,一些兵痞眼见活不下去,便开始打家劫舍,骚扰附近百姓,强娶民女之事也时有发生。甚至有人胆大包天,将上级拨下来本就少得可怜的军用物资,偷偷拿出去强买强卖,中饱私囊。
这哪里是军营?这分明是一个巨大的、混乱的、藏污纳垢的难民营和市井杂耍场!
马寿龄曾满怀希望地向张国梁进言,恳请整肃军纪,加强操练。张国梁起初还敷衍两句,后来便面露不耐,只以“粮饷不济,徒唤奈何”搪塞。几次三番之后,马寿龄终于明白,这位张大帅自己也不过是在这烂泥潭里混日子,勉强维持着局面不立刻崩溃而已,哪里还有心思和能力去主动进攻如日中天的太平军?
一股巨大的悲凉和悔恨攫住了马寿龄。他恨自己瞎了眼,竟然将希望寄托在这样一群废物身上;他恨这朝廷,竟然腐朽到了如此地步;他更恨自己,读了一辈子圣贤书,却在这污泥浊水中做着毫无意义的帮闲。
夜深人静时,他独坐帐中,望着摇曳的烛火,真想狠狠地抽自己几个耳刮子。他那篇构思已久的《平寇颂》,如今看来,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礼崩乐坏,一至于斯!”
他喃喃自语,老泪纵横。他所坚守的那个“正统”世界,正在他眼前无可挽回地崩塌、腐烂。而那个被他视为“异端”的太平天国,却在金陵城内推行着让他无法理解却又似乎生机勃勃的新政。
迷茫与绝望,如同江南潮湿的阴雨,彻底浸透了这个老秀才的心。
http://www.paoshu5.cc/book/45475/27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