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丰收的震撼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咸丰六年秋,对于太平天国控制下的江南大地而言,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金色希望的季节。从武昌周边的江汉平原,到安庆庐州的皖江两岸,再到新近光复的苏南、浙北地区,广袤的田野里,沉甸甸的稻穗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金黄,随风起伏,如同金色的海洋。由林阳带来的“天国一号”等高产稻种,在经历了精心的培育和适应后,终于爆发出了惊人的潜力。配合着有限但精准使用的复合肥料,以及太平天国政权组织下兴修水利、改进农具带来的效率提升,这片饱经战火摧残的土地,迎来了归入新朝后的第一个,也是远超以往任何年份的——大丰收!
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忙碌而喜悦的身影。昔日面黄肌瘦的佃户、贫农,如今脸上洋溢着难以置信的激动和满足。他们挥舞着镰刀,将一捆捆饱满的稻谷收割下来,堆成小山。打谷场上,连枷起落,金黄的谷粒如同雨点般溅落,很快就堆满了箩筐和粮囤。
“亩产……亩产真的过了五百斤!老天爷,东王说得都是真的!”
一个老农捧着一把饱满的稻谷,双手颤抖,热泪盈眶。这个数字,在过去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
“何止五百斤!我那块上等水田,怕是有六百斤往上!
旁边有人兴奋地补充。
“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交完租子全家饿肚子了!天朝只收三成赋,剩下的都是咱们自己的!”
欢呼声、感叹声在丰收的田野上回荡。太平天国推行的《天朝田亩制度》虽然尚未完全实现“无处不均匀”的理想状态,但切实的减赋政策和此次实实在在的大丰收,让最底层的农民第一次感受到了“拥有”和“希望”的力量。他们对太平天国的认同感,对东王杨秀清的感激之情,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这股丰收的浪潮,不仅席卷了农户,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猛烈地冲击着那些原本对新政权持怀疑、抵触甚至敌视态度的旧地主和权贵们。
在安庆,一位昔日拥有千亩良田的沈姓士绅,站在自家仅被允许保留部分的田埂边,看着雇工们收割着同样硕大的稻穗,心情复杂难言。他原本对太平天国“均田”之举深恶痛绝,认为这是“毁弃纲常,动摇国本”。然而,眼前这前所未有的高产景象,以及太平天国治下迅速恢复的秩序、明显降低的匪患,都让他固有的观念产生了裂痕。
“难道……难道他们真的带来了‘天父’的恩泽?”
他喃喃自语。尽管他依旧不认同拜上帝教的教义,但这实实在在的丰收,这能让土地上产出更多粮食的“祥瑞”,在农耕为本的时代,无疑具有最强的说服力。他开始私下里与交好的旧友讨论:
“或许……杨秀清此人,真有几分天命所归的气象?否则,何以解释这稻种之神异,这江南半壁在他治下竟能迅速安定并获此丰稔?”
在金陵,一些原本暗中与清廷仍有勾连、期盼“王师”的遗老,在目睹了粮仓充盈、市面繁荣的景象后,也陷入了深深的沉默和动摇。他们赖以维系其地位和影响力的土地和佃户体系虽然被打破,但新的秩序似乎并未导致预想中的混乱和崩溃,反而展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活力。尤其是当太平天国宣布,将部分丰收的粮食用于平价投放市场,稳定物价,并储备大量军粮以应对未来战事时,这种高效的组织能力和对民生的关注,更是让这些熟读史书的人感到心惊。
“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得粮者得民心啊……”
一位隐居的前清翰林在日记中写道,
“观杨逆所为,虽悖于圣贤之道,然其劝课农桑,泽被苍生,竟有几分古之明君气象。若长此以往,恐江南民心,尽归矣。”
丰收,不仅仅意味着粮食。它更是一种强大的政治信号和信心基石。它让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百姓看到了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的希望;它让摇摆不定的中间阶层开始认真思考与新政权合作的可能性;它也让那些顽固的反对者,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内心产生了难以遏制的动摇。
东王府内,林阳听着各地关于丰收和民情变化的汇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对左宗棠、冯云山等人说道:
“看,这就是力量!比任何刀枪火炮都更强大的力量!当我们能让这片土地上的大多数人吃饱肚子,过上安稳日子的时候,所谓的‘天命’,就在我们手中!”
金色的稻浪,在江南大地上翻滚,它不仅填满了粮仓,更在潜移默化地冲刷、改变着旧时代的根基,为一个新生政权的巩固,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撑。杨秀清是否“天命所归”或许尚有争议,但太平天国正凭借着实实在在的政绩,在赢得越来越多的人心,却已是不争的事实。
http://www.paoshu5.cc/book/45475/28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