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磐石粉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安倍山话音顿住时。御书房内的烛火恰好噼啪作响。
火星溅在青铜灯台上,映得他眼底闪烁着异样的光。
他走到案前,抓起一支狼毫笔,在宣纸上快速勾勒出几行字迹。
一边画一边说道:“修路的事,咱们先暂时搁置些时日。”
袁晁闻言一愣,刚要开口询问。
就见安倍山将宣纸推到三人面前,指着上面的字迹解释:“本王记得当初长安兵工器械厂建造时,见工匠们用石灰和糯米灰混合成灰浆砌墙。叫做三合土。“
“可那灰浆遇着阴雨天,得等上五六日才能凝结,若是遇上连阴雨,工期就得耽误十几天。”
“当时我就想着,有没有更耐用、凝结更快的材料。”
他顿了顿,指尖在 “石灰” 二字上重重一点:“后来忽然想起,早年在一本古书上看到过记载。”
“说是以石灰为基础,混合特定的黏土,放在窑里用烈火煅烧,烧透后再磨成细粉,能得到一种‘磐石粉’。”
“这种粉末遇水就能化开,调成浆糊状后用来筑墙、铺路,干了之后比青石还坚硬,就算暴雨冲刷也不会损坏,凝结速度还比糯米灰浆快一倍!”
崔涣俯身看着宣纸上的字迹,眉头微微皱起:“王爷,这‘磐石粉’从未听说过,古书记载是否可靠?”
“若是耗费人力物力研究,最后却做不出来,岂不是白费功夫?”
王维也跟着点头:“是啊,王爷,石灰与黏土都是寻常之物,可‘特定黏土’是哪种?烈火煅烧的温度、时间又该如何把控?这些都是难题啊。”
安倍山早已料到他们会有疑虑,笑着拿起案上的一个瓷瓶,倒出少量白色粉末在掌心。
“你们看,这是我让工匠从兵工厂带来的石灰粉,而黏土,咱们可以从关中、江南各地采集样本。“
“至于煅烧的火候,格物院虽然还在修建中,但已经在研制新的控温窑炉了,正好可以用来试验。”
他将掌心的石灰粉凑近三人,继续说道:“而且咱们算笔账,若是用糯米灰浆修路,一亩地的路段就得消耗上千斤糯米,糯米价格不低,长期下来是笔不小的开支。”
“可‘磐石粉’用的都是廉价材料,一旦研制成功,不仅能降低修路成本,还能让道路更耐用,后续维护的费用也能省不少。”
袁晁眼睛一亮,连忙说道:“王爷说得对!江南多阴雨,若是用‘磐石粉’铺路,就算下再大的雨,道路也不会泥泞,商队运输货物就再也不用担心延误了!”
“不仅如此。”
安倍山补充道,语气愈发坚定:“这种材料若是能做出来,不仅能用来修路,还能加固城墙、修建码头。”
“江南的港口经常受海浪冲击,码头的石阶每年都要修补,用‘磐石粉’重修码头,至少能保二十年不用大修,这又是一笔节省下来的开支!”
崔涣听到 “节省开支”,脸上的疑虑渐渐消散:“王爷考虑得长远!若是‘磐石粉’真能研制成功,确实能解决不少问题,只是这研究之事,该由谁来牵头?”
“自然是工部。”
安倍山毫不犹豫地说道,目光转向苗晋卿:“苗尚书,你负责让工部牵头,即刻发布告示,在全国范围内召集有烧制石灰、黏土经验的工匠。”
“还有懂古籍、通水火相济变化的学者,不管是民间匠人还是官府工匠,只要有本事,都可以来长安参与研究。”
“朝廷会给他们发放俸禄,若是研究成功,还会有重赏!”
苗晋卿躬身应道:“臣遵令!明日一早,臣就安排工部张贴告示,同时让人去各地采集黏土样本,送到格物院备用。”
袁晁也说道:“王爷,江南有不少烧制砖瓦的窑厂,工匠们对煅烧黏土很有经验,臣回去后就挑选一批手艺好的工匠,送到长安来协助研究!”
安倍山点了点头,又看向崔涣:“崔尚书,研究‘磐石粉’需要的资金、物资,你让户部全力配合,不管是石灰、黏土,还是窑炉、工具,都要尽快准备到位,不能耽误研究进度。”
“臣明白!”
崔涣躬身应道,心里已经开始盘算所需的资金数额。
御书房内的气氛渐渐热烈起来,原本对 “磐石粉” 的疑虑,此刻都变成了期待。
安倍山看着三人积极的模样,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咱们要赶在明年春耕前研制出‘磐石粉’,这样开春后就能立刻启动修路工程,赶在出海贸易旺季到来前,把江南主要商道都修好,让货物能更快地运到港口!”
“是!臣等定不辱使命!”
三人齐声应道,语气里满是坚定。
次日一早,长安城内的各个城门、集市都张贴出了工部的告示。
告示上详细说明了招募工匠、学者研究 “磐石粉” 的事宜,还列出了丰厚的俸禄与奖赏。
百姓们围在告示前,议论纷纷。
“这‘磐石粉’真有这么厉害?干了之后比青石还硬?”
一名老工匠摸着胡须,眼中满是好奇。
“朝廷还给俸禄呢!若是能参与研究,不仅能挣钱,还能留名,这可是好事啊!”
一名年轻工匠激动地说道,已经开始盘算着去工部报名。
不仅是长安,告示很快就通过驿道传到了各地。
江南的窑厂工匠、关中的石灰匠人、还有隐居在民间的学者,纷纷带着工具、古籍赶来长安。
工部在格物院旁搭建了临时的研究作坊,作坊里堆满了石灰、黏土样本,还有各种烧制工具。
工匠们每天都在作坊里试验,时而调整石灰与黏土的比例,时而改变煅烧的温度与时间。
安倍山也经常抽空去作坊查看,与工匠们一起讨论试验方案。
“王爷,您看,这次我们用三成石灰、七成黏土,在窑里烧了六个时辰,磨出来的粉末调成浆后,干了还是有些脆。”
一名老工匠拿着一块晒干的 “磐石粉” 样品,递给安倍山,语气里带着几分沮丧。
安倍山接过样品,用手指敲了敲,确实能听到清脆的碎裂声。
他思索片刻,说道:“或许是黏土的种类不对,你们再试试用黄河边的胶泥,那种黏土黏性大,说不定能改善韧性。”
老工匠眼前一亮:“对啊!黄河边的胶泥黏性强,之前怎么没想到呢!我们这就去采集样本试验!”
就这样,在一次次的试验与调整中,“磐石粉” 的研究一点点推进。
http://www.paoshu5.cc/book/45509/21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