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崇祯帝想过逃跑吗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崇祯帝想没想过逃跑吗?}

  一看这个话题,朱由检心里咯噔了一声。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他历史上还想跑路?

  王承恩小心翼翼的瞅了眼主子变来变去的脸色,不知如何安慰,万一真有这事,那自己再安慰的话,不就是火上浇油了吗?

  明末臣民也面面相觑,这事都没发生,他们并不清楚。

  朱元璋强压下想发火的冲动。

  朱棣脸色不变,事情的始末他都还不清楚,现在生气太早了点。

  各朝代的议论声很大。

  毕竟如果崇祯帝真的想过逃跑,而不是慷慨赴死,各朝人士自然有负面评价。

  乾隆明晃晃的嗤了一声。

  清朝的君臣对这个史实,多数都比较了解。

  {很多人提到明朝,都会说君王死社稷。

  也有人问,崇祯真的没想过逃跑吗?

  这个就要根据史料记载来看了。

  根据《甲申传信录》中的记载:

  李自成攻破了京师,外城沦陷。

  身边太监就劝朱由检赶紧逃。

  晚上19:00—21:00,朱由检招来妹夫巩永固、刘文炳,让他们带着家丁护驾。

  这两人说,按照祖制不得拥有家丁。

  然后,朱由检就把三个儿子(太子、定王、永王)托付了出去,让他们赶紧逃。

  接着朱由检和嫔妃们举行了最后的宴会。

  喝了酒,让她们自尽...}

  各朝人士叹息,这事大家此前就知道了。

  历代王朝的妃嫔公主们,心中充满了同情。

  `李丽质小脸紧绷,“她们太可怜了,其实也是有机会可以逃出去的。”

  长孙皇后闻言摸了摸女儿的头发,“唉,逃出去也没办法,她们身在那个乱世,又是女流之辈,哪怕成功出逃,没人护着只怕也是危险重重。”

  见女儿还是不开心,长孙皇后又说:“作为前朝的皇妃公主,若是落到新朝手里,想想长平公主,也是傀儡一个。”

  李丽质抿着嘴,还是不服,“那萧皇后呢,她如今不也过得好好的?”

  “因为萧皇后遇到的是你父皇啊。”

  ......

  洪武年间

  马皇后擦了擦眼泪,哽咽道:“这些孩子,太苦了。”

  锦儿安慰她,“娘娘,往好处想,这一世她们大概率会避开这个悲剧。”

  看着大明的覆灭,本来难受的朱元璋,听了这话,心里也宽了。

  “哼,有了光幕的提醒,若这辈子朱由检还重蹈覆辙,咱可不会放过他小子。”

  马皇后想了想也对,“这次肯定不一样了。”

  太子府上

  朱标和常氏也在聊着。

  夫妻俩经历过大明的建立,瞧着祂将走向灭亡,心里也不得劲。

  朱标有些叹息,“朱由检要是不傻,这一世肯定不会烂成这样。”

  永乐年间

  朱棣虽然气愤朱由检不成器,但更多的怒火还是对准了女真。

  “老大,咱这一次一定要亲自出兵,你不能拦我。”

  他要将对大明的威胁扼杀在摇篮中。

  “知道了爹。”朱高炽闷声回答。

  他早就知道的,以老头子的性子,出兵是早晚的事情,就是他要想办法搞军费,头疼。

  崇祯年间

  后宫的气氛无比的压抑。

  哪怕再次看到这个消息,周皇后她们都想哭。

  朱由检还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所以历史上,自己到底有没有考虑逃跑?

  {…将后宫解决后,在三更天(23:00—1:00),朱由检来到王承恩住处,换上了太监衣服,带着一群太监去了齐化门,即朝阳门。

  门不开,又去了崇文门、还不开,就去了正阳门。

  结果守门的看深更半夜有一群人冲过来,以为是细作,就放炮轰。

  朱由检急得大喊自己是皇帝。

  不过这话守卫不信,你穿个太监衣服,说自己是皇帝,谁会信?

  万幸的是炮里忘记装炮弹了。

  出不去,朱由检带着王承恩回了宫。

  等换好衣服,五更天了,据说他亲自撞钟召集百官,却没一个来。

  最终在煤山自缢}

  看到这里,各朝人士面面相觑。

  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很多人其实诧异的点在于竟然没有大臣前来,这君臣关系到底是恶劣成什么样了?

  而且虽然惊讶于朱由检想逃跑,但大部分人倒是没说什么,只是觉得他逃跑的技术实在太差。

  大娘都不知道说什么了,只能感慨,“也是这明末皇帝运气好,要是炮弹真装上了,那他只怕要殒命。”

  读书人们也在议论,“他要是早点跑的话,只怕早就逃出去了,反正只要出的去,就有机会重来。”

  士兵们也在说,“他想跑就应该早点做决定,如今兵临城下才想着跑,结果出又出不去,晚了。”

  ......

  各朝君王们也是什么态度都有。

  像秦皇汉武这些皇帝,眼里的嫌弃真是蛮明显的。

  刘邦摸摸胡子,突然感觉自己的逃命技术很不错。

  明朝皇帝们默默注视着光幕,第一次听说这事,还有点不敢相信。

  “犹豫不决、瞻前顾后,丢人。”朱元璋狠狠的闭了闭眼,随即一巴掌拍在桌上,给马皇后都吓了一跳。

  马皇后长舒一口气,“别气了,气坏了身体可就不值当。”

  朱允炆一脸嗤笑,他还真以为燕王的后代真的多有骨气,“呵。”

  朱棣黑着脸,朱高炽也不知道他是因为朱由检没有跑出去生气,还是因为对方逃跑的行为生气。

  不过大胖也不敢问。

  朱瞻基一副看傻子的表情,不是,要逃也要早一点啊。

  朱厚熜眉眼间很不愉快,“难道就不能早点逃?京师都被包围了才想着离开,这能成功的机率可不大。”

  崇祯年间

  朱由检浑身瘫软的坐在龙椅上,原来自己真的逃过,还没逃掉。

  摸了摸脸,手上湿湿的,“朕果然还是太废了。”

  王承恩心里也叹气。

  明末的臣民们,有话想说,私下议论的不少。

  评论区,也有不少人留言。

  【可惜的是,他没有赵构的半分逃跑本事】

  各朝人士很赞成这话,赵构的逃命本事,的确挺好的。

  赵构被会心一击,本想不在意,结果就看到还有不少人回复这条评论。

  他眯了眯眼,然后就看到有后世人说“完颜九妹很厉害,一个排不上号的小王爷,能跑到南方拉起一个朝廷,算是枭雄。”

  还有人说他“除了无耻,其他都秒杀。”

  赵构这心里也不知道该生气还是该高兴。

  但还是黑着脸,咬牙切齿的说,“朕不是完颜九妹,朕也不无耻。”

  不过说完这话,他又泄气了,真是,他和这群千年后的小崽子较什么劲啊。

  朱由检更扎心,忍不住捂脸哭了起来。

  朱元璋要是在现场,肯定要骂,“你还好意思哭,被人说比不上赵构,他才该哭好吧。”

  没错,老朱现在真想哭,嫌丢人。

  【如果真的成功跑到南方,至少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也能减少很多争夺正统的内讧】

  很多人也在分析这个可能性。

  历朝历代的人也知道明末小朝廷的那些事,简直能用乱来形容,要是朱由检真的能跑出去,朝廷有正儿八经的皇帝在,也不至于那么乱。

  朱元璋骂道:“看这兔崽子这次还不长教训。”

  朱由检哭过后好受多了,丢不丢人还是一回事,重点是,他得打起精神不能像历史上那样了。

  【像李三郎逃跑的时候,就很干净利落】

  唐朝皇帝们:...

  本来还在看明朝的热闹,结果后世人竟然提到了自家这位。

  李世民简直气笑了。

  武则天手一顿,继续若无其事吃着眼前的莲子粥。

  李隆基尴尬的都不敢看光幕了。

  天宝年间的臣民们,也不太好聊这个话题。

  也就是其他朝代聊得欢,还有人对比到底是哪个皇帝跑路的时候最厉害。

  【他可以早点把太子派去南京,早点制定逃跑方案,如今大顺军都到眼皮子下了,再想逃也没用啊】

  这条评论,获得不少人赞同。

  逃跑嘛,不丢人,历史上又不是没有逃命的皇帝。

  有个词叫东山再起,但应该早做打算,明显这位崇祯皇帝没有。

  各朝君臣都理解不了。

  【感觉赵构真厉害,能跑出金人的五指山】

  宋朝君臣百姓们默了。

  这话虽然听着算是夸吧,但就是感觉有点不得劲儿。

  赵匡胤深吸一口气,算了,好歹南宋也多坚持了百年。

  赵构眼皮子一掀,他真的没那么差劲好吧。

  —

  {历史上出名的老百姓}

  一看到这个,有人想到了黑夫和惊这两兄弟,作为秦国的普通士兵,他们的家书传到了后世。

  也有人想到了小白菜,因为一场冤案,后世都知道了她。

  还有人想到了杨月楼,清朝一个戏子,只因和大家小姐相恋,被诬陷入狱,还成了清末四大冤案之一。

  还有人提到汪伦的...

  现代时空,刘晓希则是点开了这个帖子。

  {历史上,记载的多是王侯将相们的故事,但也有一些普通人因为某种原因出了名。

  比如城北徐公,一不小心被刘向写进战国策,成了后世名人。

  汪伦就甭说了,因为一首诗,千古留名。

  再比如岑夫子、丹丘生,这两人也被李白写进了《将进酒》:君不见黄河...

  岑夫子是唐朝的隐士,他出身在名门世家。

  太祖父岑文本还是唐太宗时期的宰相。

  祖父岑文倩在武则天时期官至宰相。}

  光幕下

  百姓们微微诧异,该不会是这两人也跟汪伦一样,出了名吧?

  岑文本心里打鼓,他曾孙子诶,瞧这意思,莫非也在诗里出了名?

  如果真是这样,他都有些酸了。

  因为真要论起来,在民间的知名度,自己肯定没有曾孙高,普通人不看史书,谁知道他啊。

  岑文倩也酸了,虽然这是他孙子。

  应该说历朝历代的王公大臣们都有些酸,啥时候出名也能这么容易。

  开宝年间

  李白恍然了下笑了,这首诗还是他前些年做的,没想到啊,在后世也出名了。

  汪伦本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哪知道不是,眼神瞬间哀怨起来。

  岑夫子、丹丘生这两倒是高兴。

  岑夫子乐得合不拢嘴,“之前我还羡慕汪伦,原来我也有份。”

  ......

  {在唐朝诗坛众星云集,岑夫子也不是璀璨的那颗。

  至于丹丘生,他是唐朝隐士,也和李白相交。

  最重要的是这两人在历史上没留下什么痕迹,但活在了李白的笔下。

  这两人这辈子大概干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请李白喝酒了。

  不过丹丘生还把李白介绍给了玉真公主,玉真公主又把李白举荐给了她亲哥李隆基。

  反正只要会背《将进酒》的人,就不会忘记这两人的名字}

  百姓们之前还觉得汪伦的出名是一场意外,万万没想到,他们还是低估了李白这个诗仙在后世的影响力。

  特别是天宝年间的唐人,都快把丹丘生和岑夫子妒嫉疯了。

  “不是,这两人怎么运气那么好。”

  “啊啊啊,怎么我就遇不到诗仙啊。”

  ......

  就连大臣们都在蠢蠢欲动,要不要也让李白把他们写进诗里试试?

  李白的迷弟们,这下更是到处追寻李白的踪迹。

  杜甫还好,因为前些日子收到了太白兄的来信,说是再有半月就能到了。

  此刻早已告别汪伦,又踏上行程一路游玩的李白,语气轻飘飘的,“太出名了,也不怪我啊。”

  明月奴和妹妹对视一眼,无语的抬头望天。

  还有很多人,则是继续看光幕,就想知道还有哪些普通人出了名。

  {历史上,还有一位黄四娘。

  这位因为种得一手好花,被杜甫写了下来。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四娘家花满...

  黄四娘本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的邻居,历史上倒是没有其他的记载,但因为这首诗,她出名了}

  光幕下

  杜甫惊愕了下,摇头失笑,他如今还不认识黄四娘啊,要是以后去成都,倒是可以去找找。

  各朝百姓们妒忌啊,怎么他们就没有一个诗圣做邻居呢。

  不过杜甫现在所在的村庄,村民们纷纷涌来了。

  就想看看诗圣能不能也把他们写进诗词里面去。

  看着这一张张朴实又沧桑的笑脸,杜甫抹了把脸。

  “那我尽量。”

  一听这话,大家都笑了,还很不好意思,恨不得把杜甫家的农活全包了才好。

  “这些粗活我们来,你坐,好好歇息歇息,写诗费脑子。”

  “那啥,孩他娘,去家里抓只鸡来,给咱诗圣补补。”

  “我之前打的好酒,也拿来...”

  杜甫连连拒绝村人们的好意,“不用费心,真不用...”

  村民劝他,“不值几个钱,写不出来也没事,别给自己压力。”

  杜甫却是笑了,写肯定写得出来,光是看到这一幕,他都有灵感。

  磨墨、提笔一气呵成,瞬间就将乡亲们请他写诗的场面用诗词表现了出来。

  这里的热闹,其他朝代倒是不清楚,大家还在继续看光幕。

  {还有两位先秦的普通人,在后世也挺有名的。

  在1977年的冀省,发现了一块战国时期的石刻。

  原文写着:监罟肘臣公乘得守丘...

  上面的内容翻译过来就是:我,公乘得,一直值守着王陵,如今年纪已经大了,在这里冒昧的和后世的诸位贤良打个招呼。

  其实这个石刻,因为距离年代太久远,所以现在翻译起来,争议也比较大。

  有人说‘监罟肘(守)’,是指一种官职名;

  公乘是作为爵位,也有说是作为姓;

  ‘臼将曼’,是指牙齿快掉没了、年纪大了...

  不过不管怎么翻译,这位老人家的话穿越了千年,可能当时他也闲得无聊吧}

  各朝人士也在议论。

  不过嘛,这个翻译对于先秦人士来说,简直比吃饭还容易。

  如今考虑到和后世人的沟通语言还有些差异,先秦已经从古汉语,逐渐潜移默化在使用后世汉语。

  所以这种理解不了的内容,想来以后是少了。

  战国的诸侯们是忍不住在想,这是他们谁家的下属?

  不过根据发现地区来看,是燕国、赵国的可能性很高。

  至于这位刻字的人,看着光幕久久不语,眼神都在发光。

  他不无聊,他现在看光幕可开心了。
  http://www.paoshu5.cc/book/45600/59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