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救命恩人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怀抱着最后一丝微弱的、不切实际的希望,孙娟发疯似的朝着自己家的方向跑去。

  她心里一遍遍地祈求着,祈求爹娘、大哥大嫂、还有那个虎头虎脑总爱跟在她身后喊“姑姑”的小侄子虎子,

  以及经常从山里给她带野果子的二哥,都安然无恙。他们一定是在家里等着她,一定是!

  绕过最后一道熟悉的土墙,她家的院子终于出现在眼前。

  希望,在刹那间被彻底碾碎。

  哪里还有家?曾经虽然简陋却充满烟火气的几间土坯房,如今只剩下几堵被熏得乌黑的残墙,房顶早已塌陷,露出光秃秃的椽子。

  院子里,她娘精心打理的菜畦被践踏得一片狼藉,那棵她出生时父亲种下的枣树也被拦腰砍断。

  焦黑的木料、破碎的瓦罐散落一地,而最刺眼的,是地上那一片片已经变成暗褐色、大片大片的血渍,

  像恶魔留下的印记,无声地诉说着这里曾发生过何等惨烈的悲剧。

  什么都没有了。

  没有爹娘焦急的呼唤,没有大哥憨厚的笑容,没有嫂子温柔的安抚,和二哥带果子给她时的笑脸,更没有小侄子扑过来的小身影。

  只有死寂,只有废墟,只有弥漫在空气中若有若无的血腥与焦糊味。

  孙娟直挺挺地站在原地,眼睛瞪得极大,却空洞得没有一丝神采。

  她没有再哭,也没有喊,所有的眼泪和声音仿佛都在看到村口那片新坟时流干了、嘶哑了。

  极致的悲痛像一块巨大的寒冰,从内而外将她彻底冻结。

  她只是那么站着,像一尊失去了灵魂的石像,直到双腿再也支撑不住,“噗通”一声瘫坐在冰冷、沾染了亲人血迹的土地上。

  她在废墟前不知坐了多久,太阳升起又落下。

  最终,求生的本能驱使着她,如同受伤的幼兽,拖着麻木的身体,再次躲回了村外那个给她提供过短暂庇护的柴垛里。

  她在柴垛里又蜷缩了两天,靠着怀里那个早已干硬如石的杂面饼子和偶尔找到的几颗野果子勉强维持。

  白天,她像幽灵一样在村子外围游荡,看着那片新坟,却连靠近的勇气都没有;夜晚,她就缩在柴草中,

  听着风声和不知名的虫鸣声,睁着眼睛直到天明。

  大脑一片混沌,未来一片黑暗,她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能去哪里。

  第三天,当最后一点饼子渣也吃完后,一种彻底的绝望和茫然笼罩了她。

  她不想留在这个充满死亡记忆的地方,也不敢去陌生的地方。最终,她下意识地选择了往更深的大山里走。

  或许,死在山里,也是一种解脱吧。至少,能离这片土地近一些。

  她漫无目的地走着,渴了就喝几口山涧溪水,饿了就挖点苦涩的草根,或者寻找记忆中能吃的野果。

  鞋子早就磨破了,脚上满是血泡,衣服被荆棘刮得褴褛不堪。

  她不知道自己走了几天,白天靠着本能移动,晚上就找个树洞或者岩缝蜷缩起来。

  意识越来越模糊,身体也越来越虚弱,高烧开始侵蚀她最后的体力。

  终于,在一个飘着细雨的午后,她眼前一黑,彻底失去了意识,重重地倒在了一片布满落叶的山坡上。

  冰凉的雨水打在她滚烫的脸上,她也毫无知觉。

  也许,她年轻的生命就要这样无声无息地终结在这荒山野岭。

  然而,命运在关闭所有门的时候,终究还是留下了一扇窗。

  那天上山砍柴的,是十六岁的杨大河。他住在杨家峪村,父亲早亡,是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将他拉扯大。

  小鬼子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血气方刚的杨大河满腔怒火,一心想要参军报国,打跑那些畜生。

  可当他跟母亲提起时,一向温顺的母亲,第一次对他发了那么大的火,哭的死去活来的:

  “不行!绝对不行!大河啊,你是咱家独苗啊!你爹走得早,娘就指望你了!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娘可怎么活?你这是要娘的命啊!”母亲甚至以死相逼,

  “你要是敢去,娘就死在你前头!啥时候你给咱家留下根,再说别的!”

  看着母亲哭肿的双眼和鬓角过早生出的白发,杨大河攥紧的拳头最终还是松开了。他不能那么自私。

  于是,参军报国的念头被深深埋藏,农闲时,他便跟着村里的民兵连跑跑腿,送送信,力所能及地做点事,心里那团火却从未熄灭。

  这天他上山砍柴,细雨朦胧中,发现了倒在落叶中、气息微弱的孙娟。她浑身湿透,脸色惨白,嘴唇干裂,瘦弱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吹走。

  杨大河心地淳厚善良,见状立刻蹲下身,探了探她的鼻息,发现还有气。

  他也顾不得男女之防和自身的疲惫,连忙将自己带来的水囊解下,小心翼翼地掰开她的嘴,滴了几滴清水进去。

  见她喉咙微微滚动,似乎咽了下去,他稍稍松了口气。又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那件虽然破旧却还算厚实的外衣,裹住她冰冷湿透的身体。

  看着昏迷不醒的少女,杨大河咬了咬牙,将砍好的柴捆暂时藏在附近的石缝里,然后弯下腰,深吸一口气,将轻得像一片羽毛的孙娟背了起来。

  少女微弱的呼吸拂在他的颈侧,那冰冷的体温让他心中揪紧。

  他稳了稳身形,冒着淅淅沥沥的山雨,踏着泥泞湿滑的山路,一步一步,坚定地朝着山下的杨家峪村走去。

  每一步都沉重,却又充满了力量。他不知道自己背回来的是谁,只知道这是一条人命,他不能见死不救。

  昏迷中的孙娟,只感觉到一个宽阔而温暖的背脊,以及一种前所未有的、让人安心的沉稳力量。

  她仿佛在无边无际的黑暗和冰冷中,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一丝微弱、却真实存在的暖意,透过冰冷的肌肤,缓缓渗入了她几乎冻僵的心脏。

  杨大河背着昏迷不醒的孙娟,踏着暮色和细雨,终于回到了山脚下的家——其实也就是两间勉强遮风挡雨的土坯房。

  他的母亲正在灶间忙着,见儿子背回个水淋淋、不省人事的姑娘,吓了一跳。

  “大河,这……这是谁家的姑娘?咋成这样了?”杨母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计,围了过来。

  “娘,我在山上砍柴碰见的,晕倒在树下,还有口气。”杨大河小心翼翼地将孙娟放在屋里唯一的土炕上,语气带着恳求,“咱不能见死不救啊。”

  杨母借着昏暗的油灯打量炕上的姑娘,只见她脸色灰白,嘴唇干裂,浑身滚烫,瘦弱得可怜,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沾满泥污。

  恻隐之心瞬间压过了最初的惊讶与顾虑。她也是个苦命人,早年丧夫,独自拉扯儿子,深知这世道的艰难。

  “造孽啊……这兵荒马乱的。”杨母叹了口气,不再多问,立刻行动起来,“快,去打盆温水来,再找件我的干净旧衣裳。”

  母子俩忙碌起来。杨母用温水细细擦去孙娟脸上的污渍,露出了一张虽然憔悴却难掩清秀的脸庞。

  她给孙娟换上了干爽的旧衣,又熬了稀稀的小米粥,一点点喂给她。

  也许是那点暖粥和干燥的环境起了作用,也许是求生的意志顽强,后半夜,孙娟的高烧竟然慢慢退了下去,悠悠转醒。

  当她睁开眼,看到陌生的环境和一对关切望着她的母子时,眼中瞬间充满了惊恐和戒备,身体下意识地往后缩了缩。

  “姑娘,别怕,别怕。”杨母连忙柔声安抚,“是我家大河在山上把你背回来的。你晕倒了,现在感觉咋样?”

  孙娟看着眼前面容慈和、眼神里没有恶意的老太太,又看了看旁边那个沉默却显得可靠的年轻后生,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一些,但依旧紧紧闭着嘴,不肯说话。

  接下来的几天,孙娟在杨母的精心照料下,身体慢慢恢复,但她的话却极少。

  杨母心地善良,看出这姑娘心里藏着事,也不逼问,只是默默地将家里本就不多的吃食分给她,尽量让她吃饱。

  直到孙娟能下地走动了,杨母才趁着一次闲聊的机会,温和地问道:“姑娘,你是哪个村的?家里还有啥人不?这么些天了,家里该着急了。”

  听到“家”字,孙娟的身体明显僵了一下,眼眶瞬间就红了,但她死死咬着下唇,不让眼泪掉下来。

  沉默了许久,就在杨母以为她不会回答时,她才用极其微弱、带着沙哑的声音说道:“……没了……都没了……让小鬼子……杀了……”

  声音很轻,却像淬了冰的针,扎得人心头发疼。

  杨母和一旁的杨大河对视一眼,心中都是一沉,涌起无限的同情。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这样的悲剧太多了。

  “那……姑娘,你叫啥名儿?”杨母又轻声问。

  孙娟垂下眼睑,长长的睫毛掩盖住眸中复杂的情绪。

  她想起了外婆村里那个指认的汉奸,想起了舅舅江明远,她心里知道舅舅早年就参军了,听说在部队里好像还是个干部。

  外婆整个村子都因为被怀疑“窝藏华国军人”、“是军属”而遭了殃,自己家……恐怕也……她不敢深想。

  如果自己报出真名实姓,万一被有心人知道自己是江明远的外甥女,会不会给这对救了自己性命的母子带来灭顶之灾?

  不能连累他们!

  她抬起头,眼神里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决绝和疏离,低声道:“我……我姓孙。爹娘……没啥大名,就……就叫我妮。”

  她选择了隐瞒。孙是真姓,“妮”是这个年代无数乡下女孩共同的、不起眼的称呼。她将自己的过去,连同那个承载了太多温暖与剧痛的名字“娟”,一起深深地埋藏了起来。

  杨母何等通透,见姑娘不愿多说,甚至隐去了名字,便知她必有难言之隐,或许还有更深的恐惧。

  她不再追问,只是拍了拍孙娟的手,慈祥地说:“好,妮,那就先在这儿住下。把身子养好最要紧,这里就是你的家。”

  就这样,“孙妮”在杨家住了下来。她勤快懂事,帮着杨母做家务,喂鸡喂鸭,默默承担着力所能及的劳动,仿佛要将这份救命之恩通过行动来报答。

  而杨大河,这个沉默寡言的青年,虽然话不多,但砍柴挑水总是默默多做一份,偶尔打到只野兔山鸡,

  也会让母亲多做些,给这个突然闯入他们生活的、身世可怜的“孙妮”补身体。

  在这个简陋却充满温情的屋檐下,两颗年轻的心,在乱世之中,小心翼翼地靠近。

  孙娟用隐姓埋名的方式,守护着这对善良母子的平安,而这方小小的院落,也成了她破碎人生中,重新找到的家。
  http://www.paoshu5.cc/book/45612/7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