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商机初现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悦尚衣阁”这两家服装店生意非常火爆,但张芳芳从不让眼前的红火蒙蔽双眼,她就像一名随时待命的船长,哪怕风平浪静,也依然盯着远方的暗涌。在进货时,她总把谈判桌当成了情报站,而款式、质量、价格只是个敲门砖,真正让她眼睛发亮的是那些藏在数字与布料背后的风声,下一季复古会不会卷土重来?棉花价格会不会被一场台风打上天?
那天,碰巧遇到一位从沿海回来的老供应商,他在理货时随口丢下的一句话,像一枚精准的深水炸弹。
“张老板,您知道不?现在沿海的厂子全都调转船头往外冲,外贸单一张接一张。老外呀!现在认中国货,认到什么程度呀,我上个月在虎门的一家小厂,门口排着三拨外商,连样衣都没试,直接甩定金,生怕晚一步货就飞了!”
话落,张芳芳心里那根弦“铮”地一声,被拨得嗡嗡作响。
张芳芳听闻,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连忙追问:“真有这么好的市场?那他们主要出口哪些类型的服装啊?是传统风格的,还是现代时尚款?”
供应商思索片刻,说道:“我跟你说,都有呢!传统的像带有精美刺绣的,老外可稀罕了,觉得那工艺精致得很,满满的东方韵味。现代时尚款也有不少,有些把中国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一结合,那款式新颖得很,在国外销路特别好。”
除了与供应商交流,张芳芳还养成了每日关注行业动态的习惯,如同虔诚的信徒每日诵读经文般执着。她订阅了多种服装行业的杂志和报纸,诸如《服装界》《纺织服装周刊》等。只要一有闲暇,她便如饥似渴地研读,不放过任何一条有价值的信息。
在一本行业杂志上,她读到一篇关于国际服装市场的深度分析报道。文中指出,随着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在海外也深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无论是那精美的传统刺绣服饰,一针一线细腻勾勒出的花鸟鱼虫、亭台楼阁,尽显东方神韵;还是融合了中国元素的现代时装,巧妙地将旗袍的立领、唐装的盘扣等融入现代剪裁,彰显出独特的时尚魅力,都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当时,国内服装产业也在蓬勃发展,生产工艺愈发精湛,从面料的织染到成衣的缝制,每个环节都追求极致的精细;成本控制方面也更具优势,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逐步完善的产业供应链,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这些都为服装进出口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张芳芳还充分利用广交会这个绝佳的窗口,密切关注国际服装市场的动态。她穿梭在展馆的各个角落,如同一位专注的观察者,细心地留意外国消费者的穿着风格和购买偏好。
她发现,不少国际时尚品牌都纷纷融入中国元素,将中国的传统图案、色彩巧妙运用到设计之中,仿佛在向东方文化致以崇高的敬意。
而一些外国消费者也主动寻觅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产品,他们对中国服装的喜爱,已不再仅仅停留在新奇感上,而是真正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设计魅力。
这些信息不断汇聚,如同拼图的碎片逐渐拼凑完整,让张芳芳心中逐渐明晰:服装进出口业务,或许是一个蕴藏着无限可能的巨大商机。
只不过在八十年代末,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国际贸易的服装进出口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
外贸公司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由国有外贸公司挑大梁。这些公司宛如国际贸易舞台上的主角,牢牢掌握着进出口权,掌控着贸易的关键命脉。
服装生产企业需借助这些外贸公司来完成进出口业务,恰似河流需通过河道方能奔流入海。
例如,服装生产企业将精心制作的产品卖给外贸公司,外贸公司再凭借自身的渠道和资源,与国外客户签订合同,实现出口。在这个过程中,外贸公司担当着连接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桥梁角色。
张芳芳与柳依依谈及此事时,说道:“依依,你看现在这外贸公司主导进出口,对咱要是想做进出口业务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咱们得想办法跟这些外贸公司建立联系,才能迈出第一步。”
柳依依点头称是,回应道:“嫂子,这确实不容易。但咱要是能跟外贸公司搭上线的话,说不定就能打开国际市场了。就是不知道怎么才能让他们注意到咱们。”
广交会就是个良好的平台,据说广交会自1957年举办以来,到八十年代末已然成为中国服装企业展示产品、洽谈业务的重要阵地。
它仿若一个巨大的商业集市,世界各地的客商纷至沓来。企业借助广交会这个平台,将自家的服装产品全方位展示给全球买家,展示的不仅是一件件服装,更是企业的品牌形象和设计理念。
在这里,企业与国外客户建立联系,如同播下希望的种子,通过洽谈沟通,签订订单,推动服装出口,让中国服装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
张芳芳对柳依依说道:“依依,广交会是个好机会,咱们得好好准备准备,争取在广交会上展示出咱们‘悦尚衣阁’的特色服装,说不定能吸引到国外客户。”
柳依依兴奋地说:“嫂子,那咱们可得好好策划策划,设计一些独特的服装款式去参展。”
通过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从来料加工而言,由国外客户提供原材料,中国企业负责加工,成品归国外客户所有,中国企业收取加工费。
这种模式在服装行业颇为常见,尤其契合劳动密集型的服装生产。就像是一场合作的舞蹈,国外客户提供旋律,中国企业则以精湛的技艺跳出优美的舞步。
从进料加工来看,企业进口原材料,加工后出口成品,海关对进口料件和出口成品进行监管。这种模式在当时也逐渐兴起,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自身的生产优势,在全球产业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张芳芳在与柳加林讨论时说道:“加林,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这两种模式,各有各的好处。但咱们要是选,得结合咱们自身的情况,看看哪种更适合咱们。”
柳加林思考后说:“芳芳,我觉得进料加工虽然前期投入大些,但对产品的把控性更强。不过这得看咱们的资金和市场情况来定。”
还有政府间协定贸易,对于部分国家(如苏联、东欧等),中国通过政府间协定开展贸易。这些贸易通常由国家统一安排,外贸公司负责执行。
例如,对苏联等国的出口实行指令性计划,由外贸公司统一成交。这就像是一场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国家作为总指挥,外贸公司作为执行者,确保贸易的有序推进。
代理制与承包经营,1988年,中国开始推行进出口代理制,鼓励工贸结合,发展横向联合。同时,外贸企业逐步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自负盈亏。
这种模式赋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恰似松开了束缚企业的缰绳,让企业能够在市场的草原上自由驰骋,也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可以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灵活调整经营策略,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展现出更多的活力。
张芳芳与员工们开会时说:“现在推行的代理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咱们来说是个机遇。咱们得抓住这个机会,看看怎么利用好政策,让咱们的服装走向国际市场。大家都想想办法,集思广益。”
员工小李说道:“张老板,我觉得咱们可以先找个有经验的代理公司合作,学习学习他们的运作模式,然后再自己尝试。”
配额制度,当时,欧美国家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实行严格的配额制度。中国的服装出口需要在配额范围内进行,配额由外贸公司统一管理。
这就像是一道无形的关卡,限制着中国服装出口的规模,但也促使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在有限的配额内创造更大的价值。
张芳芳忧心忡忡地对柳加林说:“加林,这配额制度对咱们出口影响可不小。咱们得想办法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竞争力,就算配额有限,也要做出成绩来。”
柳加林安慰道:“芳芳,别担心。咱们努力提升产品,说不定能在配额内拿到更多订单。”
也有地方外贸企业的发展,一些沿海地区(如浙江、福建)开始大力发展地方外贸企业,通过“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等方式积极开展服装进出口。
这些地方企业逐渐成为外贸的重要力量,如同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为中国的服装进出口业务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芳芳对柳依依说:“依依,你看沿海地区的地方外贸企业发展得多好。咱们也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看看能不能找到适合咱们的发展方式。”
柳依依信心满满地回答:“嫂子,我觉得行。咱们多研究研究,肯定能找到办法。”
1988年的服装进出口,仍被国有外贸公司和政府配额牢牢锁喉,却也正悄悄裂开一道市场化的缝隙。张芳芳在这缝隙里嗅到了风——她明白,要让“悦尚衣阁”真正走出去,就得先拆解这张错综的网,再把每一条丝线重新织成自己的航道。
于是,她在心里摊开一张更大的地图:从选品、配额、离岸价到目的港的清关节奏,每一步都要从“被安排”变成“我来安排”;从单纯供货到反向定制、从贴牌到创牌,她要的不是分一杯配额羹,而是把“悦尚”两字缝进海外买手的心里。
蓝图已经起笔,剩下的,是她如何带着这张图纸,穿过1988年的迷雾,登上那条尚未命名的国际航线。
http://www.paoshu5.cc/book/45690/17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