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配饰团队组建与筹备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聚起一群懂“搭配”的人内部选拔那天,设计部的小周抱着个鞋盒冲进会议室。打开一看,里面不是鞋,是她用旗袍盘扣改的胸针、用边角料缝的迷你包,最妙的是条丝巾——她把青花瓷裙的纹样剪下来,拼在素色丝巾的角落,像不小心落了片青花瓷的影子。
“我知道这不专业,但我总觉得,配饰得像衣服的影子,形影不离才好看。”她说话时脸通红,手里的胸针却在灯光下闪着巧思。
张芳芳把胸针别在衬衫上,转身问大家,“你们看,这是不是比凭空设计的更有咱们的味儿?”最终,小周和另外三个常给客户提搭配建议的员工留了下来,他们未必是最懂设计的,却是最懂“华夏逸洋”的。
外部招聘来了位叫林溪的设计师,她带的作品集里,有串用老竹根做的项链,竹节处缠着细如发丝的银丝。“我爷爷是竹编艺人,我总觉得老手艺不该只待在博物馆里。”
她指着项链说,“就像你们的榫卯外套,把老家具的智慧穿在身上,我想把竹编、木雕这些巧劲,藏在配饰里。”
面试当天,她就上手改了小周的胸针,把盘扣的线头藏进一颗珍珠里,“这样既结实,又像青花瓷上的露珠。”
团队组建那天,张芳芳让每个人带件“有故事的旧物”。林溪带了爷爷的竹编刀,小周拿了外婆的顶针,新招来的金属工艺师带了块祖传的银锭。“咱们做配饰,不是做个漂亮物件就完了。”
张芳芳把这些旧物摆在工作台最显眼的地方,“得让每个盘扣、每根丝线,都带着点过日子的温度。”
设计里的“君臣佐使”
第一次和服装设计师开会,小李直接把青花瓷裙的面料样本铺了满桌。“你们看这蓝白渐变,像不像雨落在水里?”他指着丝巾设计稿,“配饰就得像这雨丝,得顺着衣服的纹路走,不能乱飘。”
讨论到色彩时,吵了半天才找到门道。林溪想给青花系列配金色配饰,小周却觉得太亮,“青花瓷是‘润’的,金得用‘哑金’,像老瓷盘上的包浆,才不刺眼。”
他们找来十几种金色丝线,在阳光下比了又比,最后选了种带点灰度的,绣在手包搭扣上,果然像青花瓷边缘的描金,含蓄又提气。
材质搭配更讲究。做围巾时,他们试过七八种面料,最后定了真丝和亚麻混纺的——真丝有光泽,像青花瓷的釉面;亚麻带点粗糙感,像瓷片的胎质,摸起来既有层次,又比纯真丝耐造。
“客户戴围巾,总得蹭到桌子椅子,太娇贵了不行。”小周把围巾往桌角蹭了蹭,“你看,这样不起球,才叫实用。”
最费心思的是“多功能”设计。林溪把竹根项链的搭扣改成活的,拆下来能当书签;小周设计的丝巾,边角缝了暗扣,围脖子上是围巾,扣起来就是个小披肩。“上次有客户说,出门带太多配饰麻烦。”张芳芳翻着客户反馈,“咱们的配饰,得像个懂事的朋友,能变着法儿陪人过日子。”
把准备做在看得见的地方
采购部老陈跑遍了江浙的面料厂,带回的样本装了三大箱。有块织锦缎上的云纹,和公司旗袍上的纹样几乎一样。“这是苏州最后一家做‘妆花缎’的厂子,老师傅说,你们的衣服用了他的料子,他特意留了几匹给配饰。”老陈摸着缎面说,“这花纹得顺着经纬线走,错半分都不对味。”
车间隔出的“配饰工坊”里,新添的工具透着股新旧交融的劲儿。有林溪爷爷传下来的竹编刀,也有进口的激光雕刻机——雕金属搭扣时,先用机器刻出大概形状,再用竹刀修细节,机器保证精准,手工留着温度。
老吴来看了两回,在墙上贴了张“工艺表”:盘扣要绕七圈线,银饰要过火三次,连打结的线头都规定了长度,“咱们的配饰,得像做衣服一样较真。”
销售部早把橱窗方案画好了:青花瓷裙旁边,丝巾要斜搭在衣架上,像刚从裙子上飘下来;手包得半开着,露出里面绣着的小凤凰标,“得让客户一眼看出‘这是一家子的’”。
小王还琢磨着搞个“搭配手册”,教客户“旗袍 胸针”适合喝下午茶,“外套 围巾”适合赶地铁,“别让人家买回去不知道怎么用”。
筹备得差不多时,第一套样品摆进了样品间。青花瓷丝巾搭在旗袍旁,竹根项链绕在手包把手上,每件配饰都像从衣服上“长”出来的,不多一分,不少一寸。林溪摸着项链上的银丝,突然说:“我爷爷说,好手艺得让人用着舒服,看着顺眼。”
张芳芳望着窗外,工坊的灯光亮到很晚,里面传来竹刀削竹根的沙沙声,像春蚕在啃桑叶。她知道,这些细微的声响里,藏着配饰业务最扎实的根基——不是多漂亮的设计,而是那份“顺着衣服的纹路走,贴着客户的心思做”的认真。
这一仗,他们准备得很细,因为他们要做的,从来不是孤零零的配饰,而是能和衣服、和人,好好过日子的“伙伴”。
林溪带着团队扎进了竹编工坊。为了做出能配榫卯外套的竹制手包,她跟着老师傅学了半个月劈竹篾,手指被竹片划了好几道口子。
“这竹篾得劈成三毫米宽,像头发丝一样匀,才能编出外套接缝那样的弧度。”她举着半成品给张芳芳看,竹条交错的纹路里,竟藏着和外套拼接处如出一辙的“严丝合缝”。
小周则在盘扣胸针上较上了劲。最初的样品总觉得死板,她盯着旗袍上的盘扣看了三天,突然想起外婆缝盘扣时,会故意让某根线松半分,“这样才显得活泛,像枝头的花,不是纸糊的”。她试着把胸针的扣脚处弯出个微小的弧度,果然戴在衣服上不再硌得慌,反而像长在了布料上。
采购部的老陈带回个好消息:景德镇瓷厂愿意合作,用做青花瓷裙纹样的余料,烧一批迷你瓷片当吊坠。“老师傅说,这叫‘废料重生’,跟你们用边角料做配饰一个道理。”他递来的样品里,有块指甲盖大的瓷片,青花纹路刚好是半朵缠枝莲,“配项链时,再找块对称的,拼起来就是一朵完整的花,多巧。”
工坊的墙上渐渐贴满了“失败笔记”。某款丝巾洗三次就掉色,旁边贴着改进后的染色配方;某只手包的竹编底太硬,下面画着加了棉衬的修改图;甚至有枚胸针的别针太松,备注里写着“得像外婆纳鞋底那样,多缠三圈线”。林溪在笔记旁画了只凤凰,翅膀上写着“宁慢勿糙”。
生产部的老吴带着工匠们来“取经”。看到林溪用激光雕刻机在银饰上打标,标上“华夏逸洋”的拼音首字母,他突然拍板,“衣服的领标也得改!把凤凰标缩小了绣在领口内侧,跟配饰的标呼应上。”他让李姐试着绣了个样品,小到只有指甲盖大,却把凤凰的鎏金尾羽绣得根根分明。
销售部的小王拿着样品去见皮埃尔,特意带了套“全家福”——青花瓷裙配丝巾,榫卯外套搭竹编包,胸针别在领口,连包装盒上都印着同款青花纹。
“巴黎的顾客
http://www.paoshu5.cc/book/45690/20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