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供整供合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给供应链把把脉

  张芳芳带着团队去考察皮革供应商那天,正赶上对方鞣制新一批牛皮。

  车间里飘着股淡淡的植物鞣剂味,只见老板老周掀开晾皮架上的布,整张牛皮在阳光下泛着蜂蜜色的光。

  “你们摸摸这纹路。”老周的手掌在皮面上蹭过,“像不像你们旗袍盘扣的包浆?越用越亮。”

  团队里的质检员小王掏出放大镜,对着皮面的毛孔看了半晌,“密度匀,没松面,做手包肯定挺括。”

  但当问到能否每月稳定供应两百张时,老周却挠了头,“旺季时鞣制师傅不够,怕是赶不上。”

  张芳芳在笔记本上画了个五角星,“手艺好,但产能得补,回头派咱们的老师傅来搭把手。”

  跑布料供应商时,林溪特意带了块节气丝巾的样品。绍兴的陈老板一看就笑了,“这织锦的纬线用了‘双股并’吧?我这儿有新出的天丝棉,比这个更软,还不容易皱。”

  他拽着布料的两端轻轻一拉,纹路像水波似的起伏,“做围巾能垂到脚踝,比真丝好打理。”但样品检测时发现色牢度差了半级,张芳芳让陈老板加道固色工序,“宁可成本涨三分,也不能让客户戴两次就掉色。”

  金属配件供应商的车间里,机器正“叮叮当当”地冲压凤凰标。老板递来一捧成品,张芳芳随手拿起一枚,指头在鎏金线条上滑过,“这边角得再磨三次,不然戴久了会刮衣服。”

  对方想辩解“行业标准就是这样”,她却把自己的银镯子亮出来,“你看,这戴了十年的镯子,边角圆得像鹅卵石一般光滑——好东西得经得住日子磨。”

  梳理到最后,团队把供应商分成了三档:老周的皮革、陈老板的布料是“核心档”,手艺精但需帮着补短板;能批量供货但缺特色的归为“基础档”,压价保量;还有两家工艺粗糙的,干脆在名单上画了叉。

  “供应链就像串珠子,”张芳芳合上笔记本,“得颗颗都圆,线还得结实,不然串不起来像样的项链。”

  把合作拧成一股绳

  和老周谈长期合同时,张芳芳带了份特别的礼物——公司设计的皮革纹样草图。“你看这云纹,要是能在鞣制时压上去,手包就不用额外刺绣了。”

  她指着图上的线条,“咱们利润五五分,但你得加俩鞣制槽,我派三个师傅来驻场。”老周盯着草图看了半晌,突然拍板,“就这么干!我儿子正愁学不到好手艺,让他跟着你们师傅学。”

  和陈老板谈价格时,小王搬来了半年的采购记录。“你看这曲线,旺季时棉价涨三成,咱们的订单量也跟着涨,其实能摊薄成本。”

  她在纸上画了条波浪线,“不如定个浮动价,棉价超5%咱们再调价,平时就按这个基准走。”

  陈老板掐着算盘算了算,发现比零散接单更稳当,“行,我信你们的量,就按这规矩来。”

  金属配件的交货期是最磨人的。供应商总说“差三天没事”,张芳芳却在合同里加了条“违约条款”:迟一天扣半成款,迟三天直接换供应商。

  “不是逼你们,”她把生产计划表推过去,“中秋饰品得八月初入库,迟了就赶不上团圆礼了——咱们得让客户准时戴上过节。”

  对方看着表上密密麻麻的节点,终于点头,“我加两班人,保证误不了。”

  签合同那天,张芳芳特意备了套“伴手礼”:给老周的是本《皮革保养图谱》,给陈老板的是块青花瓷纹样的织锦样本,给金属供应商的是把磨边角用的细砂纸。

  “咱们不是买卖关系,是搭伙过日子。”她举起茶杯,“我盼着三年后,你们的孩子能来咱们公司学设计,咱们的工人能去你们那儿学手艺。”

  往深里走,往宽里去

  联合研发新型面料的那天,陈老板带团队来公司的样品间。林溪铺开块用竹纤维和真丝混纺的布料,“你看这透气性,夏天戴像披了片树荫。”

  陈老板却掏出剪刀,“咔嚓”剪了个角,“得再加点麻纤维,不然没筋骨,垂感上不去。”两个团队围着面料争论到半夜,最后定了个“三七开”的配方——三成麻保型,七成竹丝保软。

  优化采购流程时,小王和供应商们建了个共享表格。公司的设计稿刚定稿,供应商就能看到用料需求;车间的库存剩多少,采购这边实时更新。

  有次节气丝巾突然爆单,系统自动给陈老板发了预警,他当天就加印了两百米布,没耽误交货。“以前像摸黑走路,”陈老板在电话里笑,“现在有了这表,亮堂!”

  老周的皮革厂新招了六个学徒,都是公司推荐的下岗工人。张芳芳去看时,正赶上他们学压云纹。

  老周的儿子拿着公司的设计稿,手把手教徒弟们调鞣剂的浓度,“这可不是瞎调,得按天气来——雨天多加两克,晴天少放半钱。”学徒们手里的皮料渐渐有了灵气,云纹像从里面长出来的。

  年底的供应商答谢会上,张芳芳给每家都发了块“同心牌”——正面是凤凰标,背面刻着合作日期。

  老周摸着牌子说:“我做了三十年皮革,从没跟谁这么贴心过。”陈老板接话,“明年我打算种两亩有机棉,咱们一起做‘零碳围巾’。”

  张芳芳望着满屋子的人,突然想起刚创业时,自己背着布料挤火车的日子。

  那时供应链是散的,人心也是散的;如今这些不同姓氏、不同手艺的人,因为一块布、一张皮、一枚金属扣聚在一起,倒像把散落的珠子,串成了条真正的项链。

  窗外的月光落在“同心牌”上,凤凰的鎏金尾羽闪着光。她知道,供应链的整合从来不是压价、催货那么简单,而是把彼此的心思缝在一起,你懂我的讲究,我疼你的难处,才能走得远,走得稳。

  这条路,他们才刚走了开头。

  竹丝麻混纺面料的第一批样品出来时,正赶上梅雨季。张芳芳把布料挂在通风处晾了三天,再摸时依旧干爽,不像纯麻那样发潮。

  “就叫‘清风纺’吧。”她给面料起了名,“夏天围脖子上,像揣着台小风扇。”

  陈老板听了直乐,当场拍板再生产三百米,“你们设计部用它做新款丝巾,我去申请个环保专利,算咱们俩家共有的。”

  老周的皮革厂添了条新流水线,专门生产带云纹压花的手包革。张芳芳派去的老师傅教他们在鞣制时加了道“养皮”工序——每天用茶油擦一遍,晾在竹架上阴干。“就像给姑娘抹胭脂,得慢慢来才匀。”

  老周拿着成品皮料来公司,对着光看纹路,云纹像活了似的在皮上流动,“这批货发去巴黎,皮埃尔肯定得惊着。”

  金属配件厂的边角打磨工艺精进了不少。新做的凤凰标,张芳芳拿在手里转了三圈,指头划过边缘时滑溜溜的,像摸鹅卵石。

  老板得意地展示新添的“水磨机”,“按您说的,磨完用羊毛毡再抛一遍,成本涨了点,但客户戴着舒服啊。”

  他还学聪明了,提前半个月就备中秋饰品的配件,“今年肯定误不了事,我连仓库都腾出来了。”

  共享表格渐渐成了“智囊库”。陈老板在上面分享“雨天染布颜色更匀”的诀窍,老周记下“皮革遇潮要铺樟木片防潮”的偏方,金属厂则提醒“鎏金工艺得避开梅雨季”。

  有次小李设计的《西游记》手包需要种特殊的黄铜配件,表格上一发需求,三天就有三家供应商找上门,最后选了家能在铜上刻回纹的小厂,“虽小但精,正好配咱们的细活儿”。

  最让人暖心的是应急时的默契。有批春节围巾的金线突然断货,陈老板连夜开车去苏州调货,凌晨三点敲开供应商的门,“华夏逸洋的货,耽误不得。”等他把线送回绍兴,车间里的工人早等着开工,天亮时第一批围巾就织出来了。

  张芳芳听说后,让财务多打了五千块“辛苦费”,陈老板却退了回来,“咱们不是外人,说这些见外了。”

  深秋时,联合研发的“零碳围巾”出了样品。用的是陈老板种的有机棉,染布的染料是老周厂里鞣制剩下的植物废料,连吊牌都是可降解的玉米纤维。

  林溪把围巾往身上一围,轻得像片云,“这才是真的‘有根有新’,从地里来,回地里去。”

  供应商大会上,张芳芳给每家发了本“合作手札”,里面贴着三年来的样品照片:从第一块略显粗糙的皮革,到如今能压出云纹的精品;从容易掉色的布料,到能申请专利的“清风纺”。

  老周翻着本子红了眼:“我爹做了一辈子皮革,没见过自己的皮子能成这么大气候。”

  散会后,张芳芳站在窗前,看着供应商们结伴离开,有说有笑地讨论着明年的新面料。

  她突然明白,供应链的最高境界,不是把成本压到最低,而是把心聚到最齐——你为我着想,我为你兜底,像拧麻花似的拧成一股绳,任谁也拉不断。

  车间里,用新皮革做的手包正在质检,云纹在灯光下若隐若现。张芳芳摸了摸包身,那质感里藏着老周的用心,藏着陈老板的巧思,藏着无数双手的温度。

  这大概就是“华夏逸洋”最结实的根基——不只是机器和流程,更是人心连着人心。

  这条路,他们还要一起走很久。
  http://www.paoshu5.cc/book/45690/20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