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企业文化与人才吸引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清晨的走廊还飘着咖啡香,就有人抱着笔记本在咖啡角凑成了圈。设计部的小周举着草图问:“这云纹绣在羊毛大衣上,会不会太淡?”

  生产部的小李立刻接话,“你试试用双层线,上次给Luère做样品就这么改的,灯光下能透出层次感。”

  连保洁阿姨路过都笑着打趣,“听你们聊,我都知道新围巾要出樱花款了。”这种藏在日常里的热乎气,是公司多年捂出来的暖。

  每周三下午的培训室,永远坐得满满当当。今天老王讲智能裁剪机,手里攥着三块面料,“这羊毛料得调慢0.5秒切割速度,不然边缘会起毛——上次裁Luère的大衣,我就栽过这跟头。”他边说边调机器,激光线在面料上划过,裁出的衣片齐得能当尺子。

  新员工的笔记本上,不仅记着步骤,还画了“面料厚度-速度对应表”,连老王强调的“雨天要多校准两次”都标了红。

  培训结束,总有年轻人围着他问东问西,老王从不嫌烦,“我师傅当年也是这么教我的,本事这东西,藏着掖着就废了,越分享越值钱。”

  每月一次的经验分享会,更像场热闹的“头脑赶集”。上次聊海外物流延误,赵姐刚说“要查目的国节假日”,小王就补了句,“中东斋月效率慢,得多留一周缓冲期。”

  林姐突然拍桌子,“那包装上能不能加张当地语言的祝福卡?客户肯定觉得贴心!”你一言我一语,原本头疼的难题,转眼就梳理出七八条办法。

  会后整理的《海外应急手册》,现在每个部门都揣着,有人还在扉页写了句,“遇事别慌,翻手册,找伙伴。”

  团队建设活动,则把工作里的小隔阂慢慢揉开。春天的“信任背摔”,设计组组长往后倒的瞬间,心里还想着“上次因为版型跟生产组吵过架”,落地时却被生产组组长稳稳接住。两人对视一笑,之前的别扭全散了。

  秋天的文化交流会,苏州绣娘教绣盘扣,北方姑娘小李总扎手,广东小伙阿明就把自己快绣好的盘扣递过去,“我妈是做粤绣的,这活儿我熟,我帮你补几针。”

  后来小李设计的旗袍,特意加了粤绣元素,还跟阿明开玩笑,“这是咱们的‘南北合璧’。”

  招聘会上,设计系毕业生小吴攥着简历,眼睛亮闪闪的,“听说你们公司的设计师能去巴黎看秀?”HR笑着递过内刊,里面有员工在米兰时装周的照片,有项目组拿的行业奖杯,还有老员工手写的成长故事。

  “我们不光给机会,还给你试错的底气,”HR指着“创新基金”那页,“去年有个刚入职的姑娘,靠‘竹纤维染色新工艺’拿了三万块支持,现在那工艺都用在联名款上了。”

  这样的吸引力,让招聘邮箱每天都塞满简历,连资深老手都愿意来。前阵子加入的供应链专家老陈,放弃了外企高薪,只因面试时看到车间墙上的“客户投诉处理表”——每个问题后面都写着责任人、改进方案,连“当年7月,巴黎客户反馈围巾勾丝,已调整刺绣线密度”都记得清清楚楚。

  “有的公司把‘客户至上’挂嘴边,你们却把问题摊开了改,这种实在劲儿,我信得过。”老陈入职第一天,就把自己珍藏的“供应链优化手册”复印了给同事,“好东西得一起用。”

  新人才带来的新鲜劲儿,像给公司开了扇新窗。留英回来的小郑,提了“可持续时尚”的点子:用柳加林公司的再生混凝土废料做饰品底座,又环保又有工业风。设计部没说“你刚来别瞎折腾”,反而一起找材料、做样品,现在这设计已经纳入下一季计划。

  从奢侈品牌来的陈列师阿琳,把“场景化陈列”带进门店——西装区摆上咖啡杯、公文包,再搭同款胸针,营造出“职场穿搭”的样子,销售额一下涨了20%。“这里的氛围特别松快,没人揪着你的过去说事儿,都帮着你把想法落地,”阿琳在入职心得里写,“感觉自己的创意终于有了生根的地方。”

  设计部的林姐带着新人小周熟悉面料库,手指划过一排排布料,像介绍老朋友,“这是新疆长绒棉,软但挺括;那是意大利羊毛,适合做冬天的大衣。”

  公司的“导师制”,让每个新人都有专属“领路人”,从系统操作到客户喜好,手把手带三个月。

  小周第一天入职,林姐就把自己的“设计错题本”给了她,“这里面是我三年踩过的坑,你照着避,能少走很多弯路。”后来小周设计出错,林姐没骂她,反而一起改,“谁没年轻过?错了改了,就是本事。”

  公司还为每个人画了“成长路线图”。生产线上的小李
  http://www.paoshu5.cc/book/45690/21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