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实验室的跨界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昌赣大桥的材料实验室里,空气像被压缩到极致的弹簧,紧绷得能听见彼此的呼吸声。

  材料学家周教授把检测报告重重拍在桌上,钢化玻璃桌面被震得嗡嗡作响,报告边缘的图表在震颤中仿佛要跳出来。

  “柳工,你们搞服装的能不能讲点科学?”他的声音带着压抑的火气,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桥梁复合材料要的是抗疲劳强度,是能扛住十年风吹日晒的刚性,不是什么‘亲肤性’!这弹性模量已经降到临界值了,再降,桥体的使用寿命至少缩短十年,你们负得起这个责任吗?”

  他面前的样品台上,并排摆着两块巴掌大的材料。左边那块是启轩团队研发的“钢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银灰色的表面泛着冷光,用指甲划上去只留下一道白痕,硬度惊人,却像块没打磨过的铁皮,边缘锋利得能映出人影。

  右边那块是悦昕团队加了蚕丝纤维的改良版,颜色稍显柔和,指尖摸上去带着一种奇妙的温润感,不像左边那样硌手,却被周教授毫不留情地批为“绣花枕头”。

  事情的起因,是启轩上周在怒江桥工地发现的问题——他们为隧道衬砌研发的复合材料,各项强度指标都达标了,但工人在搬运、安装时总抱怨边角太硬,短短一周,划破手套、蹭破皮的情况就发生了十几起。

  而悦昕恰好在研究“工装耐磨内衬”,听说后抱着她的宋锦样品跑来找启轩,“试试加蚕丝纤维?我们织锦时,蚕丝总能让硬挺的金线变得服帖,说不定能让钢纤维‘软’一点。”

  她提议在复合材料里混入经过特殊处理的蚕丝纤维,用纤维间的缠绕力缓冲硬度,既能保留钢纤维的核心强度,又能增加表层的柔韧性。

  “周教授,您看这个。”悦昕没急着反驳,从工具箱里拿出一台微型磨损试验机,金属夹具“咔哒”一声咬住两块材料,稳稳固定在台面上。

  “我们模拟工人每天搬运时的摩擦频率——每小时300次接触,压力50牛,测试一百小时后再看数据。”她按下启动键,机器发出轻微的嗡鸣,磨头开始在材料表面规律滑动,像无数只看不见的手在反复摩挲。

  启轩站在一旁,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样品台,冰凉的玻璃透过指头传来寒意。他比谁都清楚周教授的顾虑——桥梁材料的每一项参数都像紧绷的钢缆,牵一发而动全身,容不得半点妥协。

  但那天在工地,他亲眼看见老工人老李蹲在地上捡螺栓,手背不小心蹭过材料堆,瞬间被划开道血口子,鲜血染红了螺栓的螺纹,老李却只是骂了句“这破玩意儿”,用脏手套草草一捂就接着干活。

  那一刻他忽然觉得,“人性化”不该是技术指标之外的附加项,能让使用者安心的材料,才是真正合格的材料。

  “小柳,不是我古板。”周教授的语气缓和了些,指了指墙上挂着的泛黄照片,那是钱塘江大桥的施工旧照,“当年钱塘江大桥的钢筋,误差只要超过0.5毫米,茅以升先生就亲自盯着砸了重炼。现在你们为了‘手感’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改配方,这不是胡闹吗?

  “周教授,您看工地的工伤记录。”启轩调出平板里的数据报表,屏幕上的红色标记密密麻麻,“上个月因为材料划伤,已经有七个工人请假了。进度拖一天,损失的不仅是钱,还有工人对我们的信任——他们觉得连块材料都弄不好,这桥能结实吗?”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样品台上的两块材料上,忽然有了个念头,“或许我们可以搞‘梯度材料’——表层用加了蚕丝的软质层,厚度控制在0.3毫米以内,刚好能护住边角;内层保持高强度钢纤维,硬度不变。就像……就像您冬天穿的毛衣,外面的防风层挡寒,里面的绒面贴身,各干各的活,互不耽误。”

  周教授的眉头动了动,指节在桌面上轻轻点着,没说话,但紧绷的嘴角似乎松动了些。

  这时,磨损试验机的警报声“嘀嘀”响起,一百小时的模拟测试结束了。众人立刻围过去,悦昕按下按钮,磨头缓缓升起,露出两块材料的表面。

  纯钢纤维材料的表面磨出了明显的毛刺,像没剃干净的胡茬,边缘甚至出现了微小的裂纹,用手一碰就能感觉到扎手的粗糙。

  而改良版材料,表面虽然也有磨损痕迹,却依旧平滑,蚕丝纤维像一层看不见的“缓冲垫”,把摩擦产生的应力分散了,边缘依旧保持着柔和的弧度。

  “这……”周教授推了推眼镜,拿起改良版材料对着光反复查看,又用卡尺量了量磨损深度,“弹性模量确实降了3%,但抗磨损性能反而提高了15%,表面粗糙度也低了一半。”他的语气里带着惊讶,像是第一次认识眼前的材料。

  悦昕忽然笑了,眼睛弯成了月牙,“苏州老奶奶织宋锦时,总说‘里子要挺括,面子要服帖’。做锦被面,里面得用硬挺的衬布撑着形状,外面得用柔软的真丝贴着皮肤,这样盖着才舒服。其实材料和布料一样,分层设计才能两全其美。”

  她指着材料断面,那里能清晰看到两层结构,“您看,蚕丝纤维在表层形成的网状结构,刚好能锁住钢纤维的棱角,就像给硬骨头包了层软肉,既不影响骨头的结实,又不会硌着人。”

  一直没说话的张芳芳忽然从角落里走出来,手里举着块用改良材料做的边角料,缝成了个巴掌大的小布袋。“周教授,您摸摸这个。”

  她把布袋递过去,里面装着几颗钢珠,摇起来沙沙作响,“工人带工具时,这材料既能防钢珠硌手,又不会像普通布料那样磨破。您试试手感?”

  周教授接过布袋,指头先是触到材料表面的温润,不像普通钢材那样冰手,再掂量了一下重量,比纯钢材料轻了将近10%。他沉默了几秒,忽然对助手说:“重新做三组疲劳试验,按梯度材料方案来,重点测表层与内层的结合强度。”

  说完,他转向启轩和悦昕,嘴角难得带了点笑意,“你们俩啊,一个把桥梁材料当衣服料子设计,讲究起‘亲肤性’;一个把布料当钢材研究,琢磨起‘抗磨损’,倒真敢想,也真敢试。”

  实验室的灯光柔和地落在样品台上,两块材料并排躺着,像两块被时光精心打磨过的石头,各有各的脾气,却又在对比中显出了彼此的优势。

  启轩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在工地给他讲桥时总说“桥是死的,人是活的,得让人用着踏实”,那时他只当是句普通的话,此刻看着悦昕在材料断面画下的蚕丝纤维分布图——那些纤细的线条纵横交错,竟和桥梁的受力网线有着奇妙的重合,仿佛钢与丝天生就该以这样的方式相处——忽然就懂了父亲的意思。

  三天后,新的检测报告出来了:梯度材料的内层强度完全达标,表层磨损率比原来下降20%,而且经过五十万次疲劳测试,表层与内层的结合处没有出现任何剥离。

  连最挑剔的周教授都在报告末尾写了句“建议在隧道衬砌连接件上试点应用”,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

  傍晚,启轩和悦昕在实验室收拾东西,窗外的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墙上,像幅并肩而立的剪影。悦昕忽然从包里掏出个东西,递到启轩面前,“给你的。”是个用改良材料做的笔袋,银灰色的表面泛着柔和的光,边角处用金线绣着小小的桥梁图案,摸起来竟有丝绸般的顺滑,完全不像用钢纤维做的。

  “周教授说,等忙完这阵子,要去苏州看看宋锦是怎么编织的,说想研究研究蚕丝纤维的缠绕规律。”启轩笑着接过来,手指轻轻蹭过刺绣的纹路,忽然觉得,所谓跨界,从来不是把两个毫不相干的东西硬凑在一起,而是找到它们藏在骨子里的共通处——就像钢与丝,看似一个刚一个柔,却能在“守护人”这件事上,找到最默契的配合,拧成一股更结实、更贴心的绳。

  实验室的门开着,晚风顺着走廊溜进来,吹动了桌上的检测报告,纸张翻动的声音轻轻柔柔的,像在为这对跨界合作的成果鼓掌。
  http://www.paoshu5.cc/book/45690/23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